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忍饥挨o”“en汉?”“装shu是什么东西啊?”“妈妈,阿婆跟我默写说麻qio,我怎么听得懂啊!”近日,一段南京阿公阿婆辅导萌娃默写的视频“出圈”。视频里,阿公阿婆的南京话把萌娃愁坏了,视频外,无数网友“笑出眼泪”、在线催更。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联系上了视频拍摄者、萌娃母亲顾女士,听她讲述视频背后的故事,而专家们也据此针对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各抒己见。

阿婆阿公是哪里的叫法(南京阿公阿婆用方言给外孙默词)(1)

短视频还原

南京萌娃默写词语,急坏了阿公阿婆,笑晕了这届网友

“he板”“喝什么板?”

“he ye是什么?”“不是he,是火,火焰。”

“忽lu又是什么?”“忽lu不计”“那是忽略,不是忽lu”……

阿婆阿公是哪里的叫法(南京阿公阿婆用方言给外孙默词)(2)

视频里,阿公阿婆操着一口南京方言让萌娃默写词语,孩子时而百思不得其解故面露难色,时而恍然大悟后抓狂直呼“听不懂”,祖孙之间有趣有爱的互动笑翻了一众网友。

老人年龄大了,惯常说方言,视频中的阿婆“陪读”时,虽然努力自我纠正,但仍然磕磕绊绊让孩子听得懵懵懂懂。好不容易弄明白了一个词语,没想到下一个更“狠”,阿婆的方言“麻qio”一出,萌娃彻底懵了。阿婆绞尽脑汁给娃解释,“云qio”等各路周边词汇轮番蹦出,但显然收效甚微,祖孙俩鸡同鸭讲了半天,萌娃终于“缴械投降”,直接打电话找妈妈告状:“阿婆默写不是‘装熟’,就是‘麻qio’,我听不懂嘛!”虽然阿婆在一旁硬气回怼,但明显“底气不足”,令人捧腹。

后续视频中,阿婆“受了打击”暂时“退圈”,接棒的阿公显然佛系得多,虽然“en汉”等词一出,依旧让小外孙哭笑不得,但还“傲娇”求表扬,“阿公的普通话还标准啊?”让人忍俊不禁。

当事人回应

原本只想发朋友圈记录家庭趣事,没想到“出圈”后成了爆款

“我也没想到这个视频最后能有这么火!”视频拍摄者顾女士告诉记者,她发布在自己视频号上的原始视频原本只是想分享在朋友圈,结果却“出圈了”,播放量已经突破了百万,更有好多人给她留言。

“平时都是我给孩子默写作业,”顾女士说,最近孩子居家学习,但自己要上班,父母就主动承担起给三年级外孙默写的任务,“我父母说,不就是汉字嘛,又不是英语,汉字哪个不认识啊。”结果看似非常简单的事情,却弄出了“大笑话”。

“我发布的视频其实没有放完整,后来孩子给我打电话一直是哭着的,只顾抱怨阿婆发音不标准,还不给她解释。”儿子的哭泣弄得顾女士“丈二摸不到头脑”,于是赶紧打开了家里的视频监控。

“看了监控,我当时在办公室笑疯了,笑出了‘猪叫声’。”顾女士说,她没想过平时让自己感到非常枯燥,甚至烦躁的辅导作业,竟然在爸妈这里变得这么好笑。从小生活在南京许府巷附近的顾女士,回想起小时候生活基本上都在用南京话,所以父母辅导她作业或者交流的时候并没有觉得有何异常。

“因为现在小朋友都在讲普通话,我爸妈也试着讲点普通话。”但顾女士发现最后有的词发音就变怪了,而硬憋出的“南普”,“又不像南京话,又不像普通话。”顾女士说这或许是就是大家觉得有意思的地方。

不停“催更”!

网友感谢喜闻乐见的小视频带给南京人的快乐

“视频什么时候更新?”“什么时候能再听阿婆阿公默单词?”“快更新啊!”……一条条网友“催更”回复和私信不停出现在顾女士的手机里。

记者注意到这两天顾女士又更新了视频,不过阿婆却因为觉得自己普通话不标准,有点不好意思,更觉得心里有点委屈,决定“封山”,不再给外孙默写了,而只让阿公来完成。

阿婆阿公是哪里的叫法(南京阿公阿婆用方言给外孙默词)(3)

不过很多网友却在留言里表达对这位南京阿婆的感激,“请转告阿婆,她是一位可爱的‘老南京’,上一集我们看了几十遍,谢谢她给南京人带来了快乐。”

“后面我还会继续更新,继续记录自己家庭的点滴。”顾女士告诉记者,后面也许不一定全是默单词,还会记录老人与小孩的其他趣事。

“很多南京人以及南京老人辅导孩子作业都有过这样的感受与经历。”顾女士认为,大家之所以这么喜欢自己的视频,还是在于戳中了南京人的“笑点”,记录了最真实的生活点滴。“还有就是大家需要一些欢乐的东西,这种喜闻乐见的小视频也会让大家轻松一笑,更愿意转发。”

顾女士也希望这样的视频记录成为一种家庭记忆,尤其是最近,让孩子与老人有更多的时间相处在一起,“视频虽然吵吵闹闹,但里面确是满满的爱。”顾女士说道。

观点对对碰

陈峰宁:语言需要规范化,不然会闹出大笑话耽误事

“我前两天就看到了这个视频,非常好!它来自原汁原味的生活,而且是杜撰不出来,想象不出来的。”江苏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著名相声演员陈峰宁,有不少脍炙人口的文艺作品,作品里他将南京方言与普通话穿插其中,惟妙惟肖地展现了南京人与南京市井生活的风貌,深受观众喜爱。

“好的文艺作品来源于生活,并在生活的基础上进行创作与发展,这样的作品才会有生命力。”陈峰宁就视频向记者分析,为什么老南京人讲普通话会让人觉得好笑?“主要是他们不会讲普通话,他们觉得普通话就是,用南京话的字念出普通话的音就行了。”

陈峰宁举例,比如“阴死样喝儿”(形容人不好说话),但是老南京人就用所谓普通话逐字念出来,“普通话里其实没有这样的表述,再加上咬字不准,就造成两种发音之间的矛盾和差异,从而闹出笑话。”陈锋宁分析道。

“我们需要留下方言这样的乡土气息,我们更要有规范化的语言表达。”陈峰宁表示,南京这样的国际化都市一定要积极推广普通话,“现在要求老年人来改变发音也不太现实,但一定要有这样的意识。”

陈峰宁认为,规范化的语言可以避免很多生活和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比如,因为方言而耽误了事情,理解错了意思,或者因为不了解对方的表达方式,彼此起了误会或冲突。”陈峰宁认为,这就不能一笑而过了。

老吴:这是一件好事,方言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钥匙

南京电视台十八频道《听我韶韶》主持人吴晓平,当时把视频转给了身边很多亲友。因为他家里也有类似情况存在。吴晓平远在新加坡的外孙女经常就会笑话老吴的南京方言。但是,外孙女不仅能听得懂老吴的方言,还能把老吴的方言翻译成普通话,甚至还能写出不错的作文。

“方言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钥匙。”吴晓平认为,大家看完视频“哈哈一笑,是一件好事”,说明大家都听懂了南京方言,也知道这些字怎么写。让他担忧的是,“大家看完视频笑不出来,没有人能看懂,生活在南京的人听不懂南京话才是一种悲哀。”吴晓平说。

“在我们国家的很多地域,方言恰恰是一种主流的语言。像在广东,主流电视广播的主持人讲的恰恰是方言;就连我们很多讲方言的作家,都能用规范的书面语言写出非常漂亮的文章。没有必要杞人忧天。笑过之后的反思,不能简单笼统地归结为普通话不够普及。”吴晓平说,“发音落到书面上闹出的笑话是双向的笑话,因为大家都知道笑话出在哪里。”

专家怎么说

方言并没有因为推广普通话而消亡,仍在不断传承

该视频凭借真实有趣的生活场景打动无数网友,但也有人提出疑问:如何看待普通话和方言?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王灿龙在接受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采访时表示,认识和看待方言,要有更为宏大的社会历史视野。

方言作为共同语的地域变体,与地域文化和习俗等融为一体,自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乡音魅力。从最近几十年的历史来看,一些地域广大、人口众多、乡音浓郁、底蕴深厚的方言并没有因为推广普通话而消亡萎靡,它们仍然活在当地人的口中,不断地代际传承,比如吴语上海话、粤语广州话以及闽南话等。

一般来说,孩子在上小学之前,主要生活在母方言环境里,如果家里的长辈,包括其他亲属在生活中都一直说方言,那么孩子是能较熟练地习得自己的母方言的,也就是说,正常情况下,方言在孩子上学之前就基本上完成了代际传承。不管后来方言环境和方言使用的情况如何,这个方言的底子算是打好了的。

事实上,方言并没有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就完全销声匿迹;方言作为共同语的地域变体,有其自身的价值和作用,也不会被社会抛弃;从更宏大的社会历史视野来看,王灿龙指出,方言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一直处在发展变化之中,旧的方言消亡了,新的方言会随之在一定的条件下产生。即使某个有限地域的方言真的消亡了,那也是语言发展的一种正常现象,需要理性对待。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范杰逊 胡安静 黄欢

视频来源:硬腿子

编辑: 王娣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