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学城的规划与布局的问题,一直是大家非常关注的话题。
确实,科学城落地之后,规划与项目纷纷公布并快速落地,引起了全市乃至北上广深等国内一线城市的关注。据小编后台的粉丝,北上广深和成都粉丝占到了粉丝比例的前6位,由此可见,科学城的落地所产生的影响力已经不局限于重庆本地了。
尽管科学城的规划早已确定,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发展与变化带来的新的情况,规划也在逐步地优化调整。但是,总体方向并没有改变。
那么,关于科学城的发展规划与总体布局是什么的呢?
下面,小编根据公开资料进行一下介绍。
区域布局:北、中、南各有定位和侧重
从科学城的总体布局来看,很明显是考虑了这两个方面:一个是根据科学城的发展需要,一个是结合区域已经具备的基础和条件。
根据总体规划,科学城的总体布局分为北部、中部和南部三大区域进行差异化的符合科学城总体发展规划的布局。
据介绍,科学城将坚持近期建设和远期布局相结合,按照“科创功能协同、产业错位联动、空间相对集聚”原则,构建“北研发—中转化—南制造”总体空间布局。
“北研发—中转化—南制造”空间布局示意图
北部:研发策源地
科学城落地大学城的一个考量应该说大学城占有了很大的因素。毕竟,科创的源头就是高校资源。大学城拥有整个重庆最强大最丰富的高校资源,因此,在规划布局中大学城的作用必然会被发挥出来。
据了解,北部研发策源地以重庆大学城为核心,重点建设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聚区,主要承担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等功能。
依托高校内存量空间及周边地区建设“金角银边”,打造布局科学、特色鲜明、整体协同的环大学创新生态圈。
在科学公园西部北侧储备国际高校预留区,引进国际名校和“双一流”大学,铸就原始创新“迸发之地”。
有序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聚区A区和B区建设,优先在A区布局超瞬态实验装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相关领域交叉研究平台,落地建设中国科学院重庆科学中心等科研机构,积极创建国家实验室;在B区布局通用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打造国家实验室衍生空间,引导企业和科研机构建设系列科技创新基地,形成学科内涵关联、空间分布集聚的原始创新集群。
北部研发策源地布局图
中部:转化引领区
中部的布局实际上是现有 引入的模式。“现有”就是以西永微电园为基础,进行升级扩量,引入主要是在西永微电园的发展路径之外,再引入符合总体规划的新的重大科创项目,做高平台的同时做大“增量”。
据了解,中部转化引领区重点建设西永组团、科学谷及科学T台研发组团、科学公园组团、金凤组团,集聚多元创新主体,创造前沿科技产品,助推基础研究成果向技术创新转化。
建设西永组团,重点打造微电子科创街,聚焦半导体“研发 制造”,布局研发总部、技术平台、科技交易、产业创新等。
建设科学谷及科学T台研发组团,组团临山地区布局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组团中心地区布局孵化加速平台,沿科学大道集聚各类企业总部,形成“科技研发、孵化加速、企业总部”全链条创新生态。
建设科学公园组团,结合寨山坪独特地形地貌和良好生态优势,布局科技创新、国际交往、人文展示等功能。
建设金凤组团,重点发展科技金融、风险投资、总部办公等,构建高品质金融服务体系;组团东部地区以科学会堂为核心,发展科技交流、文体交流等。
中部转化引领区布局图
南部:制造示范带
南部的布局也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复核总体规划布局。因为南部区域本身就是以制造业为主,已经形成一定的基础,进行制造布局,既然是对科学城研发成果的兑现,也是对现有产业的做大做强。
据介绍,南部制造示范带以石板—巴福产业带为核心,主要承接前端研发创新和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打造产业集中承载区。
重点建设石板大健康产业园、中国平安重庆高新区大健康科技园,发展生命健康产业;
立足九龙园C区等园区产业基础,发展绿色低碳产业。
石板大健康产业园聚焦以精准检测为核心的体外诊断产业制造、以植介入为核心的微创产业制造和以合同研发生产组织为核心的标准化设施,打造国内一流体外诊断集群和植介入专业集群。
中国平安重庆高新区大健康科技园聚焦承接新药、疫苗、中药制剂、高值耗材和高端影像设备等创新成果产业化项目,打造国内一流的生命健康智能制造集群。
依托九龙园C区等园区产业基础,引导重点存量企业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绿色制造,聚焦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节能环保装备、新型储能等领域打造绿色低碳产业新兴高地。
南部制造示范带布局图
目标: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
应该说,建成成渝综合科学中心是当前科学城最大的目标。
据了解,为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科学城将在重庆高新区金凤片区规划建设100平方公里的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打造“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三个功能片区,建设“大学城”、“科研港”、“科学谷”、“生命岛”和“科创街”五大创新支撑,努力建设成为国家重点支持的重大原始创新和战略性产品开发策源地、成渝地区服务国家科技资源战略大后方建设的新兴高地、重庆市创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引擎和集中承载区。
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规划布局示意图
其中,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重点创新区域分为5大重点功能区:
大学城:以重庆大学城为核心,主要围绕数字经济、创意设计等领域,集中布局校地协同创新中心、创新创业基地、科技服务平台,打造科学研究、原始创新与成果转化相结合的环大学创新生态圈。
科研港:在科学公园以西的曾家片区,主要围绕世界科技前沿和人类未知领域,集中布局大型科学中心、大科学装置,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聚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
科学谷:在科学公园东侧的含谷片区,主要围绕绿色低碳、智能技术等领域,集中布局技术创新中心、前沿交叉研究平台、孵化器、加速器、企业研发总部基地,建设智能之谷、低碳之谷,支撑“数字中国”建设和“双碳”绿色发展战略,打造前沿科技集聚地。
生命岛:在科学公园南部的金凤片区,主要围绕生命健康、高端医疗器械、农业科技等领域,集中布局高水平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公共服务平台,形成一流的科学技术体系,打造生命科学策源地。
科创街:在科学公园北侧的西永片区,主要围绕集成电路、信息技术等领域,集中布局产业技术研究院、制造业创新中心、高技术服务机构,力争突破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瓶颈,构建集成电路“设计 制造”新业态,促进产业提档升级,打造微电子产业创新高地。
“十四五”规划与2035年远景
目前,科学城建设已经正式进入“十四五”阶段。
据介绍,在“十四五”期间,目标是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功能初步形成。
以“一城多园”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形成全方位、多领域的合作态势,突破一批制约创新发展的制度障碍和关键共性技术,建成若干高水平科研机构和重大创新平台,创新集聚度、活跃度、开放度、贡献度、辐射度持续提升。
到2025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5%,基本建成区域协同创新体系。
同时,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创新空间格局逐步优化,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实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零的突破”。
到2025年,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3个,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超过100家,每万家企业法人中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00家,逐步成为构筑大平台、实施大项目、凝聚大团队、促进大协作、产出大成果、孵化大产业的集中承载地。
据介绍,2035年,重庆高新区将全面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引领区域创新发展的综合性科学中心,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集聚成群,高端科研机构和高层次人才汇聚一堂,重大创新成果持续迸发;全面建成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高质量发展新引擎,打造1—2个产值规模超万亿的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成功开发一批战略性产品,培育若干代表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主体,经济质效与总量规模双提升。
【编后】小编认为,国际形势的变化,加速了国家战略的再布局,而此次上海疫情所导致的长三角困境也带来了新思考:突发情况下的产业安全,尤其是重大特殊事件的突发所导致的供应链困局该如何去破解。
显然,无论是粮食安全还是产业安全,都是一个值得从战略和整体上进行思考与规划的重大课题。西部科学城本身就承载着这样的重大使命,因此,更需要在局部布局上考虑产业配套资源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在此基础上还应考虑前瞻性,这个前瞻性不仅是发展趋势上的,还应该有面临突发情况下的应对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