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给儿子的信:想要成长,就别让自己过得太舒坦

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曾就读于美国宾州大学建筑系。当时建筑系的课业负担繁重,学习紧张,而每天大量的绘图练习,又十分枯燥、艰涩。年轻的梁思成给父亲写信,抒发内心苦闷,说自己终日伏案绘图,怕日后成为一个只知绘图的匠人。

梁启超对孩子们说过负责任的话(梁启超给儿子的信)(1)

梁思成

父亲梁启超在回信中写道:

你觉得自己的天才不能副你理想,又觉得这几年专做呆板工夫,生怕会变成画匠,便是你的学问在这时期内将发生进步的特征,我听见到是喜欢极了!

年轻的梁思成,以为自己在绘图方面的终日磨练,和枯燥反复的学习生活,会困住自己的理想。而父亲梁启超却认为:越是觉得吃力、反复、不舒坦,就越是彰显了进步的特征。

梁启超对孩子们说过负责任的话(梁启超给儿子的信)(2)

梁启超

这样的指导,给了梁思成莫大的动力,让他能够在感到学习艰难之时,亦体验到成长的喜悦。学成归来后,梁思成成为了我国建筑学体系开拓者和奠基人。

越是觉得吃力、反复、不舒坦,就越证明是在成长蜕变。”这是我在梁启超的家书中,看到的智慧洞见。

回想自己的成长历程,哪一次蜕变,不是在万分痛苦和极度艰难之时发生的,如果一味地囿于娱乐放松,贪心安逸享乐,那么也就没有成长进步了。

可以说,梁任公的这封家书,诠释了一个朴素的道理:想要成长,就别让自己太舒坦。

现在的“舒坦”,其实是动了未来的“奶酪”

在《我的前半生》这部电视剧中,马伊俐饰演的罗子君,是一位无忧无虑,只懂购物消遣的富家太太。

结婚不久后,丈夫陈俊生的事业逐渐走高。于是,本在外企工作的罗子君,便辞掉工作专心做起了居家太太。

但是,罗子君这个居家太太做得太过舒坦:住着装修讲究的大房子,孩子由保姆带;日常生活就是去美容院做保养,去各大服装、化妆品店疯狂购物,随便一双鞋子就能顶上普通人一个月的工资……

梁启超对孩子们说过负责任的话(梁启超给儿子的信)(3)

富家太太罗子君

当时的罗子君没有意识到:她挥霍享乐的每一个当下,都是在消耗未来的“奶酪”,而这些提前支出的“款项”,她只能在未来,以数倍的付出,一点点地偿还。

在结婚的第八个年头,丈夫陈俊生出轨,罗子君在委曲求全无果后,只得同意离婚。

离婚后的罗子君,一个人带着儿子开始了单身妈妈的辛酸生活。找工作、重新适应职场、操持家务、照顾孩子,每天还要挤公交车接送孩子上下学……这番辛酸的生活景象,与她在离婚前的享乐生活,有着天壤之别。

可以说,罗子君在做富家太太时错过的成长,让她在离婚后毫无退路,举步维艰

梁启超对孩子们说过负责任的话(梁启超给儿子的信)(4)

单身妈妈罗子君

但当时身为富家太太的罗子君,根本不知道,“太舒坦了”,就说明,自己一直在原地踏步。而离婚后的她,将身体力行地为当初的安逸享乐埋单。

《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导演饺子,被问到“制作《哪吒》哪个部分最难”时?饺子这样回答:

说实话我想不出最难的,因为都特别难,如果某个地方比较容易,我就会怀疑自己是不是没有做到极致,就会提高难度。

因此,才会有这样一句话:当你觉得很难的时候,就说明你在走上坡路。

让自己太舒服的人,都过于短视

经济学领域有一个概念叫做——[时间偏好],指的是:

人们对现在的满意程度与对将来的满意程度的比值。

通俗点讲就是:“现在就要”,还是“以后再要”。

时间偏好高的人,更注重当下的收益,看不到未来的收益。这样的人,更没耐心,也从不为未来打算和规划。

而时间偏好低的人,却能够在保证当下的基本求后,对自己加以克制,从而确保未来的收益。

而那些只顾当下享乐,看不到贪图享乐给未来造成风险的人,其实都属于时间偏好高的人。这样的人,一生很难逃离平庸。

梁启超对孩子们说过负责任的话(梁启超给儿子的信)(5)

在心理学上也有一个类似的概念——[延迟满足],指的是:

愿意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倾向, 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

在那个著名的棉花糖实验中,有耐心等待第二颗棉花糖的孩子,在未来的表现,比那些迫不及待吃掉棉花糖的孩子,要优秀得多。

无论是时间偏好低的人,还是具有延迟满足能力的人,他们都拥有一定的远见,懂得面向未来做决策,更懂得“当下不舒服,才能换来未来的舒服”。

而那些时间偏好高的和延迟满足能力较弱的人,其实都太过短视,他们不太会为未来的自己留余地,他们注重即时收益,对他们来说,“当下的舒服”远比“未来的舒服”重要得多。

对于这一点,马云有一句“狠毒”却正确的话:

(现在)真的很累吗?累就对了,舒服是留给死人的!

梁启超对孩子们说过负责任的话(梁启超给儿子的信)(6)

你可能会说,我不是没有远见,也并非不为未来考虑,而是我实在不知道怎么控制自己,去忍受“不舒服”,换来长期的成长。

那么下面,我们就来说说——

如何忍受当下的“不舒服”,让自己获得成长?

一、运用[助推理论],帮助自己做出更有益成长的选择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无法忍受“不舒服”,是因为令人“舒服”的选择更容易、更轻松,也更具诱惑性。

比如,下班之后躺在床上刷抖音,就远比去健身房做运动要轻松、便利、有趣的多。因此,当我们的大脑中出现了那么一丁点“不想去健身”的念头时,我们就会给自己找各种各样的理由,比如健身房太远、工作太累等等。

那么,如何才能让自己减少不作为借口,主动选择有利成长的行为呢?

芝加哥大学行为经济学家理查德·塞勒和哈佛大学法学家卡斯·桑斯坦提出过一个[助推理论],指的是:用温和的方式,通过适当地改变环境,来引导人们做出更正确的决策,就像是“用胳膊肘轻推一下”

比如,对于月光族来说,助推的方法就是,将工资卡与每月定存账户绑定,只要工资一到账,就会自动转一部分到定存账户。这样,月光族也会因为“取钱更麻烦”而适当地减少消费,从而存下更多的钱。

梁启超对孩子们说过负责任的话(梁启超给儿子的信)(7)

而如果你想减少对消极活动的选择,也同样可以用“助推”的方法。比如,把抖音卸载掉,这样,你再玩的时候,还要重新下载。那么“重新下载”这个“障碍”,就会减少你想玩抖音的欲望,次数一多,你就真正戒掉抖音了。

因此,助推的核心概念,其实就是——减少有益选择的障碍,增加其便利性,比如想让自己下班之后去健身,那就最好选择离公司最近的健身房。同时,减少负面选择的便利性,增加其选择障碍,比如,想戒掉游戏,那就把游戏软件卸载掉。

二、运用[DGSERH自我激励法],赋予自己超级行动力

凡是有益于成长的活动,皆不舒服。而一旦我们觉得不舒服,就很可能产生拖延、放弃等行为。

知乎@塔兰特,发明了一个[DGSERH自我激励法],可以有效提升我们的行动力。

[DGSERH自我激励法]分为六个步骤:

Disassemble (拆解)

Give (赋予)

Show (展现)

Envision (想象)

Remind (提醒)

Habit( 习惯)

梁启超对孩子们说过负责任的话(梁启超给儿子的信)(8)

所谓Disassemble (拆解),就是把一个大块的、复杂的任务,拆解成若干个比较小的、简单部分。这样,面对每一个小型简单人物,我们的畏惧心理会大大减少,从而促进行动力。

Give (赋予)指的是:给行动一个奖励,或一个必须做的理由。比如,写作很枯燥,但是在写作时期一杯咖啡或茶(奖励),就会减少写作的枯燥感。再比如,减肥健身很难坚持,那么当你想放弃时,可以告诉自己,如果减肥成功,那么我就能穿上心仪的衣服,让同事刮目相看(给出必须做的理由)。

Show (展现)展示行动,获得点赞。人人都有被认可的欲望,当你的行动获得别人的赞赏时,你会很有动力。你可以把你写作、健身的成果,发到朋友圈或者短视频平台,收获好评的同时,你会更有动力坚持下去。

Envision (想象)指的是回顾目标,经常幻想。想象目标达成后的具体情境,比如,健身之后自己穿上漂亮衣服的样子,甚至还可以想象同事们羡慕的神情,总之越具体、越身临其境越好。

Remind (提醒):无处不在的提示目标。有时候我们常常遗忘目标,比如本来说好要每天看十页书,但是一回到家就全忘了。那么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把目标设置为手机桌面,或是,写在纸上贴在家里明显的位置。这样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目标是什么。

Habit( 习惯)就是结合日常,设置习惯。有时候一种行为一旦养成习惯,想要坚持下去就会容易很多。比如在刷牙洗脸时,听一本有声书,或是在坐地铁时看看公众号文章等等。多次重复之后,习惯就会养成。

其实,[DGSERH自我激励法]就是在用几个连贯、有效的步骤,从多个维度去助力我们完成目标。

所有的成长,都必须经历不那么让人舒服的磨练,因此,如果你想成长,就请别让自己过得太舒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