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大家好,我是随手谈诗,好久不见,甚是想念,粉丝老爷们想我了吗?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个诗词冷知识,我们知道,唐朝人爱诗如命,能写得一首好诗,甚至能改变命运,每每宫廷宴会的时候,皇帝还会定下一个主题,命大臣作诗,这就是我今天要分享的——应制诗

沈宋的诗歌创作(沈宋作诗谁高一筹)(1)

什么叫应制诗

唐朝许多诗集中都能找到不少“应制”或“应诏”的诗,在古代,皇帝的命令称为“制”或“诏”,顾名思义嘛,“应制诗”或“应诏诗”就是应皇帝的命令而作的诗文。

应制诗和应诏诗在内容形式上没有任何区别,武则天当皇帝后,大家都知道,这位女皇喜欢搞些差异化的东西,就规定不用制,而用诏,因此武则天之后都叫“应诏诗”了。

另外,皇帝以下,群臣以上,比如皇后和太子,他们命令作的诗叫作“应令诗”,而其他有身份的皇子诸王,所命令作的诗则叫“应教诗”

沈宋的诗歌创作(沈宋作诗谁高一筹)(2)

应制诗的3个特点

既然是在特定场合由皇帝指定作的诗,应制诗自然也有其独有的特点。

第一个是皇帝先唱一首诗,然后大臣来和,等于是唱和诗,不一样的是,这次和的对象是皇帝,要体现出皇帝的尊贵,也要表明是奉皇帝之命而作,所以叫奉和。诗题通常以“奉和”或“奉和圣制”开头,奉和就是唱和,比如宋之问《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就属于这一类。

沈宋的诗歌创作(沈宋作诗谁高一筹)(3)

第二个是皇帝不作诗,而是指出一个主题,命令群臣作诗,相当于是另一种命题作文了,这一类诗题就不需要奉和,只需要应制,宋之问随武则天幸少林时就作了一首,题目叫《幸少林寺应制》。

沈宋的诗歌创作(沈宋作诗谁高一筹)(4)

第三种就有点意思了,有时候皇帝故意想增加点难度,不但要指定主题,还要规定韵脚,比如在场有10个大臣,那就找出10个不同的韵脚,每人分一个,再根据这个韵脚来作诗,还是宋之问,有一首《九月晦上阳宫侍宴应制得林字》,从题目就可以看出,宋之问在这次应制的过程中,得到了“林”字,因此他必须要用“林”字韵来作诗。

咦?为什么我老举宋之问的例子呢?因为这家伙爱拍马屁嘛,又喜欢在武后面前出风头,应制的场合从来少不了他,所以他作应制诗数量也比较多。

(附:什么叫唱和诗?)

沈宋的诗歌创作(沈宋作诗谁高一筹)(5)

应制诗的形式

应制诗大多是以五言律诗为主,比如上面提到宋之问的《九月晦上阳宫侍宴应制得林字》,当然也有更长的,还是上面提到的《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绝句也有,但非常少,宋之问另有一首《苑中遇雪应制》,就属此类。

沈宋的诗歌创作(沈宋作诗谁高一筹)(6)

由于应制诗都是君臣之间的文字游戏,所以辞藻方面也要特别讲究,你肯定要用优美的辞藻,甚至浮夸一点也没关系,声调一定要响亮,要把皇族那种富贵气象体现出来。你不能在皇帝面前一副寒酸样儿,孟浩然才刚说了句“不才明主弃”就把自己玩脱了,所以“郊寒岛瘦”那种风格最好不要出现,毕竟脑袋留在脖子上它不香吗?

沈宋的诗歌创作(沈宋作诗谁高一筹)(7)

应制诗多出现在魏晋以降南北朝至盛唐这段时期——南北朝盛行宫体诗,各种千奇百怪的皇帝,虽然都不太懂治国,但在文学上还总爱附庸风雅,就有了应制诗的温床;初唐是诗歌的改革时期,李唐皇帝作诗水平不咋地,但正因为他们大力提倡,才有了唐诗的顶峰,也使得应制诗在初唐宫廷中盛行。

从这个角度来说,应制诗是一种典型的宫廷文学,算是另一种形式的“宫体诗”。

沈宋的诗歌创作(沈宋作诗谁高一筹)(8)

应制诗小故事

唐中宗李显在位时,某年正月三十日游幸昆明池,开开心心地作了一首诗,然后命令随从大臣都来奉和,都以《奉和晦日驾幸昆明池应制》为题,并由著名才女上官婉儿来评选出“大唐最牛诗人”,经过婉儿老师层层评选,最后留下了两个诗人,沈佺期和宋之问

沈宋的诗歌创作(沈宋作诗谁高一筹)(9)

这两位大佬当时其名,后世并称沈宋,即使婉儿这样的大才女,也久久拿捏不定,过了很久很久,她才缓缓落笔,写下18字评语:

“二诗工力悉敌,沈诗落句词气已竭,宋犹健笔。”

就是说沈宋两人势均力敌,两首诗都很棒棒,只是呢,沈的诗在最后一句稍微有点泄气了,而宋之问从头到尾雄赳赳气昂昂,非常矫健,因此判定宋之问略胜一筹。

沈宋的诗歌创作(沈宋作诗谁高一筹)(10)

下面咱们就来对比一下沈宋两位的大作——《奉和晦日驾幸昆明池应制》

沈诗如下:

法驾乘春转,神池象汉回。

双星移旧石,孤月隐残灰。

战鹢逢时去,恩鱼望幸来。

山花缇绮绕,堤柳幔城开。

思逸横汾唱,欢留宴镐杯。

微臣雕朽质,羞睹豫章材。

婉儿说沈诗落句词气已竭,沈佺期是用了“朽木不可雕也”的典故,是表示自谦的意思,这就脱离了“应制”的主题,而且题目里有个很重要的词“晦日”,皇帝晦日游昆明池作诗,沈佺期写了皇帝和昆明池,却没有写出晦日,犯了写作文离题的大忌,更像是写无可写,硬生生拼凑了一个结尾。

沈宋的诗歌创作(沈宋作诗谁高一筹)(11)

再看宋诗:

春豫灵池会,沧波帐殿开。

舟凌石鲸度,槎拂斗牛回。

节晦蓂全落,春迟柳暗催。

象溟看浴景,烧劫辨沉灰。

镐饮周文乐,汾歌汉武才。

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

皇帝、晦日、昆明池都写出来了,而且用典巧妙,周文王对汉武帝,特别是最后一句“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传说汉武帝曾经救过一条大鱼,后来大鱼报恩,在昆明池上送给汉武帝一颗夜明珠。

沈宋的诗歌创作(沈宋作诗谁高一筹)(12)

用现在的阅读分析来说就是,结尾两句诗,与上文联系紧密,紧扣主题,传到皇帝耳朵里就是:好家伙,朕可以和周文汉武相提并论了,朕可真是千古明君了呢!

可见,应制诗这种体裁,不光要诗写得好,还需要马屁拍得好,宋之问的诗,不论是在主题上,还是在马屁功夫上,都胜过了沈佺期,上官婉儿真正是站在公正客观第三方的立场上来评选的,因此,婉儿的评价,也得到了历代的批评家的点赞。

沈宋的诗歌创作(沈宋作诗谁高一筹)(13)


沈宋的诗歌创作(沈宋作诗谁高一筹)(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