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半岛记者 钟迎雪 朱佳鑫

进入寒冬,海蛎子便成为了岛城市民桌上小海鲜的“主角”。每天凌晨3点多,渔民们就冒着刺骨的海风陆续出发,到养殖海区采集海蛎子。临近年关,渔民们的捕捞量增大,既能保证市民“桌上鲜”,又能让自家“腰包鼓”,让不少渔民笑开了颜。1月13日,记者跟随即墨盘龙庄村渔民顾正本出海,探访冰海取蛎的渔家日常生活。

开海蛎是从小培养出来的吗(霜晨晓月一扁舟)(1)

摸黑出海,4小时拉回2000斤

凌晨4点,天还黑。53岁的顾正本同往常一样,拖着10多个空笼网,开船出发,小船长8米,宽度不到2米,船身最宽处仅能容纳三个人站立。除此之外,一个头灯、一个马扎、一盒烟,是他所有的装备了。

开海蛎是从小培养出来的吗(霜晨晓月一扁舟)(2)

出发前渔民检查船。

开海蛎是从小培养出来的吗(霜晨晓月一扁舟)(3)

渔民给记者展示他的必备工具。

“我一个人,不用4个钟头,就能拉2000斤上来,风小的时候更快呢!”据了解,像顾正本这样的渔民,在盘龙庄村还有大约80多户,整个码头每天的总产量也会在5万斤左右,产量高的时候能够达到8万斤。顾正本笑着开动了船,由于船小,当马力加大的时候,船身会产生较大的晃动,出海30多年的顾正本却稳稳地站在船头,可能在他心里,大海就是他的舞台。

开海蛎是从小培养出来的吗(霜晨晓月一扁舟)(4)

渔民开始捕捞。

开海蛎是从小培养出来的吗(霜晨晓月一扁舟)(5)

渔民将浮漂下的海蛎子一条条拖到船上。

记者计算了一下,从码头到养殖海域,大约需要40分钟。到达后,顾正本会根据浮漂所在位置判定海蛎子绳子位置,先把浮漂取下来放到船尾上,然后自己将一根根带有海蛎子的绳索拽上船,每根绳索上的海蛎子大约15斤。据顾正本介绍,自己捕捞的是“吊养”的海蛎子,淤泥相对少一些。收上来的海蛎子绳索直接拖拽到船上,放进带有耙齿的机器里加工脱绳。笼网铺在铁网中间,当顾正本按下开关,绳索便会自动向前运动,尽管海蛎壳很坚硬,但毕竟硬不过耙齿,不一会,绳索上串联的海蛎子便掉了下来,直接被兜在了笼网中。据顾正本介绍,以前都是纯人工,将海蛎子从绳索上摘下来,十分费时费力,而且容易伤到手。随后顾正本将每个笼网开口处系住,每个笼网能够装150多斤海蛎子,调整方向,一个人整个过程用了一个半小时。

开海蛎是从小培养出来的吗(霜晨晓月一扁舟)(6)

渔民在捕捞。

海上的冷风吹得人脸疼,记者也感到了双脚冻得发麻。顾正本准备返航回码头时,摘下手套,掏出打火机点上了一根烟,打火机点了两下才点燃烟。回码头的途中,头上的照明探灯是顾正本跟朋友打招呼的方式,碰到熟人,头上便晃一下灯光。

毛收入15万,年轻人不愿干

“你们这身装备,根本不抗冻,我都穿了四条裤子,保暖裤、毛裤、皮裤、连脚上都是毛袜子,这样也还是冷,干活就不冷了。”顾正本在返航途中,给记者展示他的衣服。

早上6点半,天色渐亮。顾正本的船距离码头岸边越来越近,很多小渔船也陆续回岸,渔民都是直接从船上跳到了水里,海水没过了膝盖以上,顾正本将船上的笼网一一拖到水中,用力在水中摆动,冲掉海蛎子外皮上的淤泥,有条不紊地拔绳、卸笼网、拖笼网。记者看到,与以往码头商贩收购不同,渔民是自己用三轮车拉走海蛎子,每人手握一个电动升降遥控器,是渔民们用三轮车改造的,这样用三轮车上的起吊杆升降笼网里的海蛎子。“省事啊,这样能省下很多力气,节约一倍的搬运时间,”从家里赶来帮丈夫收拾浮漂的李女士告诉记者。“今年我孩子回来得早,再忙也要腊月廿八就停下了,这些日子给你多上点货。”渔民陈师傅给商贩在电话里讲道。

开海蛎是从小培养出来的吗(霜晨晓月一扁舟)(7)

直接在船上用工具将海蛎子从绳索上取下来。

开海蛎是从小培养出来的吗(霜晨晓月一扁舟)(8)

在船上渔民就将一包包海蛎子打包。

开海蛎是从小培养出来的吗(霜晨晓月一扁舟)(9)

“现在批发价1块5一斤,零卖2块钱一斤,一个人一年能净收入15万块钱,到年跟攒下不少钱。可也就我们这辈还出海,年轻人都出去工作了,都不愿吃这个苦。”正在搬运的渔民顾正祥无奈地摇了摇头。很多渔民年纪都大了,甚至有些60岁以上的,每星期只出海三次。

在水中进行最后的淘洗。

早上7点半,顾正本已经把所有海蛎子笼网吊装到三轮车里,记者仔细端详了53岁的顾正本,瘦小的身板,体重还不到130斤,却能拖动装有150多斤海蛎子的笼网。

而他,等到儿子大学毕业工作,也就不出海了。

开海蛎是从小培养出来的吗(霜晨晓月一扁舟)(10)

靠岸码头

“种”下扇贝壳,长出海蛎子

在码头附近,记者看到各种扇贝壳堆积成小山,随处可见。

“苗都是自己抓的,这些海蛎子小苗附着在扇贝壳上,所以我们直接把扇贝当做苗,下到养殖区。”顾正本指着告诉记者。一般在每年的7月份,他们会特意下苗,将海蛎子下苗后,一般要养上一两年才会去捕捞。海蛎子为滤食性生物,海水中细小的浮游动物、硅藻等微生物统统是它的食料,养殖过程不需再投喂其他饲料和药物,因此蛎苗扔到海里就能长大。但并不是养的时间越久,海蛎子越大,只能算作越肥,这个东西是要看口感的,也就是渔民口中常说的“鲜(xuan) 亮”。

开海蛎是从小培养出来的吗(霜晨晓月一扁舟)(11)

开海蛎是从小培养出来的吗(霜晨晓月一扁舟)(12)

用起吊杆吊起海蛎子。

让记者意外的是,当其他渔民将一笼笼海蛎子吊到自己的三轮车装车时,有两位渔民竟然拖着成笼的海蛎子,重新拖回船上,准备再出海,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力。“这些都太小了,是能吃,但感觉怪可惜,送回去再养养,”陈师傅告诉记者,这些规矩是不成文,凡是出海的兄弟们都能遵守。

开海蛎是从小培养出来的吗(霜晨晓月一扁舟)(13)

渔民们一派忙碌景象。

本地货个头小,却味道鲜美

“我们把好的大个都挑出来供给酒店了,酒店按个加工卖,更有挣头!”前来即墨收购的王先生告诉记者,一般早上8点多,来收海蛎子的商贩会到定点的渔民家里拉货,他已经从事了10余年的海蛎子收购生意,专供酒店,按份收钱比按斤收钱的利润空间更大,利润最高的时候能够达到50%。

开海蛎是从小培养出来的吗(霜晨晓月一扁舟)(14)

拉走海蛎子。

开海蛎是从小培养出来的吗(霜晨晓月一扁舟)(15)

一车海蛎子将近1500斤。

1月12日下午,记者在团岛市场看到,海蛎子个头都不小,蛎肉又白又肥。4个一斤的在10元一斤,7个左右一斤的价格在15元两斤,也有商贩在现场加工蛎肉。团岛市场海鲜摊主李四华跟记者分析,养殖海蛎子有外地吊养和本地生长两种,市场内的大多是威海乳山过来的,部分红岛的。海蛎子的口感,每个地区的都会有差异,相对来讲本地的海蛎子个头小,但是味道鲜美,红岛码头每天能上岸海蛎子10万斤左右。从11月份开始一直到第二年的5月中旬,一直是海蛎子的上市期,上市高峰在春节前后。海蛎子保存时间长且相对比较方便。

“我买了30斤,拿回家把肉冷冻,孩子春节回家,他喜欢吃。”市民刘女士告诉记者,商贩告诉记者,很多人更喜欢存放海蛎子冻肉,用来做菜包饺子,会增加鲜味。

开海蛎是从小培养出来的吗(霜晨晓月一扁舟)(16)

思考:

摸索增加销售途径,深加工是道难关

“我的货不愁卖,人家商贩都直接订走,远地方也能吃。”正在村头整理笼网的渔民告诉记者。原来,最近两年,通过网络直播、电商平台等新媒体引起销售热潮,不少渔民也学会了以电商的形式售卖,大个的海蛎子挑出来单个卖,将名不见经传的“土货”海蛎子实现了“按堆卖”到“论个卖”,由于青岛本地海蛎子产量有限,不仅青岛市区的商贩会去收购,还有很多海阳的商贩前去收购。因此,过完年,正月初四以后,渔民们便会根据订单情况陆续出海,保证足量海蛎子供应市场。

开海蛎是从小培养出来的吗(霜晨晓月一扁舟)(17)

加工海蛎子

在渔民顾正祥的院子里,包裹严实的渔家大妈们,举着小斧子把长在一起的海蛎子彼此敲离,然后按照个头大小进行分拣。然后用小刀扒开外壳,熟练地取出蛎肉,根据蛎肉的大小进行分类。顾正祥妻子告诉记者,根据大小,蛎肉的价格收购价会卖到15到25块钱每斤,新鲜的海蛎子肉统一发走,这些渔家大妈每天的工钱在100到150块之间,也是根据熟练程度来论工资。

开海蛎是从小培养出来的吗(霜晨晓月一扁舟)(18)

加工海蛎子

“还是不会加工,像人家那样冷冻丸子,小饼类的,买回家半成品,直接下锅就能吃,肯定销路更广啊,而我们这些渔家大妈,也只能取个肉了,其他脑筋动不了了。”

(转自半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