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元节,这些禁忌你需要知道

民间白事礼仪流程常识

泰兴的古镇惊魂(话说泰兴斋孤)(1)

“斋孤”,盛行于泰兴等江淮一带的民俗祭祀活动。农历七月三十,家家户户在傍晚时分,在路边桥头旁焚烧纸钱,祭祀孤魂野鬼,祈求家人平安。

农历七月三十,是“斋孤”的日子。“斋”,有舍饭给僧道神鬼的意思;“孤”是指孤魂野鬼。这个在野外点烧黄纸祭鬼的古老民俗,在泰兴乃至苏中地区千百年来相沿至今。这个节日是中元节(泰兴民间俗称七月半)的延续,或者算中元节的组成部分。

据传说,农历七月是鬼月,初一是“开鬼门”的日子。这天,从地府出来的游魂野鬼足足饿了一年,都急不可耐地来到人间,希望可以大吃大喝一番。鬼门关开放后,人们传统上会在家门或街上进行隆重的祭鬼仪式。

这一风俗后来演变为七月最后一天祭祀,形式上也简化为烧纸钱。七月的最后一天,阴间鬼神就要进“关”了,人们更忙碌了,在过去,有钱的大户人家还专门念经、放焰口,超度鬼魂,规模甚大,表示对那些没有子孙后代,平时无人祭祀的饿鬼进行施舍。

到了傍晚,人们沿途焚化纸钱。在河边沟旁、桥边、街头巷尾、三岔路口,乃至厕所头等处焚钱化纸,口中念着“大鬼小鬼拿钱用”,用以买嘱鬼魂不要干扰自己的家庭幸福和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泰兴的古镇惊魂(话说泰兴斋孤)(2)

泰兴市滨江镇马甸村在传统“斋孤”的日子里,除了常规的焚烧之前外,还举办了声势浩大的念经、放河灯等传统活动。据说,在马甸,放河灯算是极其少有的活动。

念经的活动场地位于马甸村四组的文武庙前,放河灯则在村北侧的小河里。下午,庙里的和尚、村里的干部、热心的群众帮着搭好了念经的台子。

下午6点半,在晚霞的映照下,和尚们吹吹打打,群众们前呼后拥,来到村北侧的小河边,开始了晚上的重头戏,也是难得一见的放河灯。

泰兴民间过去有放河灯的习俗,所谓河灯,就是用各色彩纸糊成的精巧玲珑的船形物,以荷花灯最漂亮。

传统的河灯,灯中装有半截蜡烛,有的在大贝壳里安上豆油和灯草。现在的河灯,与时俱进,一般用防水的蜡纸或塑料纸做成,中间插上LED灯,可亮多时。

小河边,几个热心的群众在河边慢慢放灯,岸上和尚敲锣打鼓,人头攒动,观者无数。小河里,数百盏河灯随波逐流、一闪一灭,似夏日的萤火虫,在夜间飞舞。

放毕河灯,到了念经的时候。首先进行的环节上香设拜,大和尚率领众和尚拜天地诸神、敬四方孤鬼,愿风调雨顺、求一方平安。上香完毕,和尚们分主次落座,坐在主座的大和尚头戴毗卢帽、身穿袈裟,负责敲木鱼,其余的和尚有的打鼓、有的击磬,手持各种法器,开始念经,超度无主的孤魂野鬼,愿他们早日超生。

泰兴的古镇惊魂(话说泰兴斋孤)(3)

念的什么经呢,我反正听不懂,后来通过“度娘”,推断应该是《瑜伽焰口》经文。经文的起源自一次阿难在林中静坐,得遇一饿鬼,饿鬼说数日后,阿难也会落入他道中。阿难心惊,速速回到佛祖求助。因此佛祖说有一方法可以帮助,需设坛并举行一定的仪式和念咒,可以让游魂饿鬼们得闻佛法,帮助幽魂饿鬼脱离苦海地狱而得超度。

场下的观众以年长者居多,大概能听明白经文意思的没有几个,可是并不妨碍他们摇头晃脑、沉迷其中,毕竟,在这样一座普通的村子里,除了看看电视、拉拉家常,也没有更好的夜生活。

小孩子们看到这些是欢喜的,有的学习老和尚念经,有的学着大人磕头许愿,有的围在焚烧纸钱堆边嬉戏打闹,在他们的心中,这远比第二天要上学开心多了。

趁着和尚念经的时候,我到文武庙里转了转,庙虽小、五脏可俱全,村里的文武庙供奉的是佛教护法伽蓝菩萨武财神——关羽,背面则供奉着释迦牟尼佛和观世音菩萨,两侧是金光闪闪的十八罗汉。

伴着咿咿呀呀的诵经声和漫天的星星,走在回家的乡间小路上,无比地轻松惬意。“斋孤”作为对已故孤寡老人、游魂野鬼进行的祭祀,是一种善心的外在表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斋孤”这一习俗能在泰兴地区流传千年,不正折射出泰兴人骨子里的和谐朴素和宽厚善良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