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棋大师最新经典对局(北京傅光明的象棋人生)(1)

无尽的思念——缅怀师兄刘文哲大师

2011年9月30日晚,我应邀前往京西一家酒楼与几位棋界同仁好友欢聚席间谈及20世纪60年代北京棋坛的一些往事。当我提到我的师兄刘文哲时,才获悉他已于10天前即9月20日病逝。惊闻噩耗,不胜悲痛。2010年4月我去青岛参加第10届全国老同志象棋邀请赛时,师兄刚好在青岛进行国际象棋培训讲座后回京,未能见面,我非常遗憾。近几年与师兄少有往来,但常常听到他的一些消息。满以为同城而居,相聚的日子总会很多,孰料他竟然离去,而我竟没能和他做最后的告别,每念及此,心中无限悲楚。师兄成名较早,1957年,师兄时年17岁,就获得了北京市象棋比赛亚军,同年获得全国八大城市青年学生象棋比赛的B组冠军,A组的冠军是上海的徐天利。此后几年的北京市棋赛,他虽未能夺冠,但都名列前茅,那几年的冠军基本都是侯玉山前辈。到了1962年,师兄终于以不败战绩夺得北京市象棋赛甲组冠军,朱学增、臧如意分列第二名、第三名。说来也巧,那年我和侯玉山前辈在复赛时与师兄分在一组,最后师兄和陈恒达晋升甲组,我和侯先生分列第二名、第三名,未能出线。同年11月,师兄代表北京赴合肥参加第六届全国象棋个人赛,经过艰辛努力,最终取得第六名,跻身国手行列。侯玉山前辈是在1956年的首届全国象棋个人赛获得第五名,从而成为北京棋坛首位国手。师兄经过此役,成为北京第二位国手。回京后,师兄已有改弈国际象棋的打算,并开始付诸行动,故在第二年的北京市象棋甲组比赛中他仅获第五名,而我却一跃成为冠军,朱学增、臧如意分列第二名、第三名。接下来的1964年和1965年,仍然是我、朱学增、臧如意包揽前三名。师兄从1963年之后再没有参加北京市象棋等级赛,但他已然是北京象坛的翘楚,棋界一般把我的师兄、我、臧如意、朱学增,并称为北京棋坛四杰。也正是由于师兄的全国第六名的佳绩,才使北京市获得了次年全国个人赛的两个名额,我和朱学增最终代表北京出战,分列全国第七名和第十一名,回京后我和朱学增双双入选北京市象棋队,成为京城首批专业棋手。那时师兄已是北京国际象棋队的主力之一。徐家亮也是国际象棋主力之一。大家在一起训练、比赛,朝夕相处,其乐融融,我几乎每天都能得到师兄的关怀和帮助。徐家亮象棋水平也不错,有时他也过来帮助分析和拆解。当时的围棋队有曾获全国围棋冠军的过惕生前辈和张福田、吴玉林等棋手。师兄、徐家亮和我偶尔也下几盘围棋。换换脑子,倒也有趣。随后就是席卷全国的“文化大革命”了,棋队从先农坛的北京市运动队大本营外迁,几经辗转,最后搬到什刹海体育场,棋队上下一边斗批改,一边下下棋,这段动荡的日子大约持续了四年。我和张福田、吴玉林每到炎热的夏天就去什刹海游泳池担任存衣处的保管员,前辈侯玉山先生和我的老师谢小然先生都被派往北京体工队看管自行车。弈林群英,沦落至此。师兄因患肝炎躲过一劫。他在家中潜心研究昔日的对局,并把很多心得体会与我交流,使我受益匪浅。有一次,在他的提议下,我俩进行了分先十局番棋赛,结果他净胜两局,这让我对他的棋艺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和了解,而我也成了最大的受益者。棋队被分配到工厂之前的最后几个月,师兄和我几乎每天下班后都要并肩漫步,边走边聊,当然都是谈棋论道。我俩从北海走到西四.又从西四走到比海,几次折返,行程十多公里,时间三四个小时,浑然忘我,毫不觉累。楚河汉界的迷人风光,完全占据了乱世中的两个年轻人的内心世界。人生漫长,几个月的时间只是一瞬,但那个瞬间实在是刻骨铭心的美好。1970年下半年,我和师兄、朱学增被分配到工厂做工,干的是非常辛苦的力气活。闲暇之余,我常去师兄家手谈求教。师兄毫不保守,每有新得,总是和盘托出,每次还留我用饭。我那时还未成家,每次到师兄家都感到了家的温暖。虽是家常便饭,却是我这辈子享受到的最美的佳肴,很多年后,当我在巴黎的塞纳河边一边欣赏夜色一边品尝法国大餐时,我想到的却是师兄家的可口的饭菜。那年常常在师兄家下棋和吃饭的,除了我,还有北京的几位业余高手。时光荏苒,在前辈谢小然先生的指点和刘文哲师兄的帮助下,经过多年锲而不舍的追求,我在1979年第四届全运会象棋团体和个人赛上夺得团体第三和个人第三,这是北京队在20世纪的最好成绩,创造团体赛佳绩的四名队员是我、臧如意、朱学增、殷广顺。个人赛上最关键的一盘棋,我输给了胡荣华,因而未能问鼎,而他成就了十连霸的伟业。稍稍遗憾之余,我对胡荣华先生炉火纯青的棋艺水平心服口服。他是20世纪最伟大的天才棋手,和他生在同一个时代,是我们这些棋手的幸运,也是我们这些棋手的不幸。1979年的比赛成绩是两个第三,而那一年我刚好又是33岁,你说巧也不巧。莫非冥冥之中,一切早就注定!那年11月,北京棋队重建,我应召重新归队,60年代的棋坛四杰阔别多年终于重新聚首,一同奔向朝夕向往的象棋艺术的第二个春天。十几年后的1992 年4月,我代表火车头体协,荣获全国象棋团体赛冠军。赛后我即去看望师兄,向他报喜。那时我们的职业已不同,但他仍然热忱而无私地给我一些启迪和指教,让我十分感动。师兄在棋上有很高的天分,国际象棋和中象俱佳,是著名的双枪将,能和他齐名的只有上海的徐天利和黑龙江的张东禄,而这三人当中尤以师兄的地位和影响为最。他是中国第一位国际象棋大师,也是第一位战胜国际特级大师的中国棋手。他开创了国际象棋中国学派。他的逝世,是北京棋坛的重大损失,也是中国棋坛的重大损失。师兄与我知交多年,如今撒手归西,令我百感交集,黯然泪下,因赋小诗一首,聊寄哀思:平地惊雷噩耗来,咫尺天涯未举哀;天下双枪能有几,神州又失一棋才。

象棋大师最新经典对局(北京傅光明的象棋人生)(2)

从《京华四王》到《象棋往事》

时光飞逝。自2005年开始,至2012年,我退休在家竟然已有7个年头了!回顾往昔,此时离1963年我首获北京市等级赛冠军已近50年,记得1964年我首次代表北京队参加全国个人赛一战成名,往事如昨。退休的这几年,终于告别了长年四处漂泊的弈棋生涯,已经习惯了终日厮守家中陪伴家人的晚年生活,闲时养花种草,花园漫步,打牌聊天,唯一与象棋有关的事情就是时常要骑单车到西直门内如意里象棋家庭教室传授十几位成人和少年爱好者棋艺。2012年春天的一个中午,弟子陆为民到棋室拜访我。我们已经许久不见了,在谈话中我了解到为民在工作之余被金盾出版社聘任为棋谱校对,为之校对了一系列棋谱作品,并为此购买了两台多核电脑,配制了多版象棋软件。他擅长电脑棋局解拆和飞刀研制,并在金盾出版社余立平主编的鼓励下开始从事象棋写作。随后为民用笔记本电脑为我演示了他近年的一些棋艺心得。我虽然在平日也会上网对弈几局,但还是第一次见到有人如此熟练地进行电脑分析和制作棋谱。在随后的几次交谈中为民流露出与我合作著书的意向,特别是想合作创作我的自传《象棋往事》。我提出在创作个人传记《象棋往事》之前,先写一本我和师兄刘文哲,老队友朱学增、臧如意的一部棋谱,后取名为《京华四大棋王名局荟萃》。我曾经为中央CCTV5《象棋世界》栏目讲棋,并制作了一系列象棋教学制品,但进行棋谱创作尚无先例。

写作的第一个步骤就是资料收集和整理。为民是将两部书稿的资料一并收集的,他的付出令我感动。为民从网络和棋友两个途径收购棋谱,再到国家图书馆收集旧报纸和旧杂志,短短数月他已将自己的书房变成小型书库,棋谱从1956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全国锦标赛精选对局到现今个人赛、杯赛、联赛对局册,包括1965年、1966年等大量稀缺资料都找到了。但亦有遗憾:(1)1962~1965年北京市等级赛对局册始终未能找到;(2)1964年我战胜蜀中三杰之刘剑青、陈新全的棋局却不在当年精选对局之中,甚是可惜。我们师徒一次次在棋室摆棋纠错的认真态度不亚于大赛对弈。2013年9月《京华四大棋王名局荟萃》正式问世。此时,正值恩师谢小然先生百年诞辰,侯玉山大师101年诞辰之即,在我的大力提议下,北京棋界同仁在大兴棋协以座谈会的形式予以纪念。此书使我对三位故友的追思之情得以慰藉,实现了弟子为民从事棋谱创作的夙愿,得到了广大棋界朋友的热捧,同时亦暴露出几点缺失和遗憾。同年10月,棋界同仁、多年好友、门人弟子为我举行了隆重的签字赠书和七十寿辰的庆祝活动,喜庆之余我有感此生如果再能以恩师之名承办象棋赛事那该多好啊!

《京华四王》的出版开启了我们师徒合作著书的先河,而《象棋往事》的创作过程更体现出棋谱创作的艰辛!我们师徒先在收集来的我以往500余对局中精心挑选出200余局,进行电脑录入,再从中挑出128局录入电脑和进行人工评注。而往事部分开始是由我执笔创作再由为民进行电脑录入和整理,由于今年我有一大段时间身体不适,部分往事改由为民到我家,由我卧床口述,为民笔录,回家后进行电脑录入和整理完成。因为《象棋往事》记述了我近半个世纪棋艺生涯的喜乐伤悲和围绕棋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一个侧面记述和反映了从20世纪50年代末至今的象棋文化、棋人棋事、赛场风云、社会变迁的尘封往事,必将成为日后人们研究中国象棋历史和象棋文化的可靠依据,亦希望读者通过阅读《象棋往事》能够对自己的人生有所启迪和借鉴,从而少走弯路,早日功成名就。

欢迎广大棋友对我们的作品提出宝贵意见

象棋大师最新经典对局(北京傅光明的象棋人生)(3)

全文完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