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习俗都有它的历史地理根源。徐州扼南制北,沛县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各朝各代屡有战事,两千年前,汉武帝刘邦“提三尺剑”和他的布衣将相翦秦灭楚,建立汉朝。政权靠刀枪剑戟及武艺高强的将士来维护。作为汉高祖刘邦的故乡,尚武之风,在徐州沛县经久传承,沛人习武一防兵乱,二为强身参战。

据文献记载,汉代时曾在此设武堂,当时的习武之风盛于汉唐。据《沛县志》记载:“自唐至清,以武著称”。民国时期,沛县有武术组织达30多个。目前所见的武术套路有:拳术、棍术套路、器械、双刀(棍)、双鞭(棍)、八段锦等10多种套路近千个动作。

一、历史沿革

沛县武术,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时期,据《沛县志》记载:“汉高祖置武堂于沛邑,是为最早的武堂”。《沛县志》卷十三记载,明代阎尔梅,阎家集人,故大族。曾祖勇,有隐德,以庐墓三年,壬年“团练乡勇,新教勾缩腾达之法”逐使练武之风遍及城乡。乾隆《沛县志》记载:“沛以勇武为俗”。又记载:“自战乱以来,民喜佩剑以自卫,一旦与贼相遇,奋不顾身”。

明末清初,名列顾炎武之后的反清复明的勇士阎尔梅,入幕史可法部。后,在山东举事,败后被捕,顺治十一年八月,阎越狱回沛。到了清代,沛县武术兴盛了起来,武术高手辈出,著名拳师有“武氏双刀王”张士杰、杨庆林等;民国时期有“张龙武拳”、“杨龙武刀”等民间武术组织。改革开放后,沛县武术更是蓬勃发展。

二、传承概况

沛县武术历史悠久,流传广泛,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优秀文化遗产,促进沛县武术界、传习所和武术爱好者之间交流互学,进一步促进沛县武术的传承与发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6〕4号)文件精神,省文化厅、省体育局组织对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申报登记。沛县武术界现有国家级项目2项;省级项目1项;市级项目4项;县级项目12项。

三、特色技艺

1、单刀(棍):这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民间传统武术套路,其刀法刚劲有力,讲究手法迅猛,攻防兼备。

2、拳术:这是一种技击技法多样的民间传统技击套路,以拳术为主体。

四、主要内容

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孙氏八卦掌)、心意六合拳(孙氏太极刀)、少林拳术、武僧一指禅(王佛子拳)、八段锦等。主要代表人物为:花拳李振亭、大洪拳张福顺、二洪拳田培祥、少林拳徐兴武、西阳掌丁修国等,独树风格,各为一体,开场教徒,各村都有习武之人。

五、价值和意义

沛县武术是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文化在民间的延续和发展。沛县武术在历史上有众多贤才。各流派间为了显示武艺,曾在沛县多次举行比赛,邻近省、县武林高手均来参加,场面甚为热闹,影响很大。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社会意义。

1.传承了中华民族尚武精神,促进武术爱好者健身活动的开展。

2.增强人们体质,提高抵御外来侵略和自身防护能力,锻炼意志与毅力等作用。

3.丰富了我国武术文化宝库,促进民族团结友好运动的开展。

4.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和增强国家自豪感。

5.促进了沛县武术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对构建和谐社会产生积极影响。

徐州主要武术流派(沛县武术的传承与发展)(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