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服人先有德(德以配位方能致远)(1)

德是中国伦理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 古人云:“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德是做人成事之本,是国家兴旺之根。所谓德就是道德,是指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们,对实践活动过程中必然产生和形成的人际关系、利益分配、法律制度和思想行为等进行价值判断、价值追求、价值选择、价值实现的总和,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中华民族历来崇尚道德,无论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还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无不以高尚的道德作为至高境界。孔子主张:“志于道,据于德。”《老子·五十一章》说: “道生之,德畜之……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以德服人先有德(德以配位方能致远)(2)

道德是维护宇宙自然和人类社会有序运行、健康发展的动力。人们常说:“道德是石,敲出希望之火;道德是火,点燃希望之灯;道德是灯,照亮人生之路;道德是路,引导人们走向灿烂辉煌。”《易.乾卦》中曰:“君子进德修业。”唐孔颖达注:“德,谓德行;业,谓功业。”由此可知,德的本意就是恪守道德规范者的操守、品行,如功德、品德、德才兼备、德行等。德是一个人安身立命、干事创业的基石,是衡量和评价一个人的主要标准。古人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中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司马光就曾说过“正心以为本,修德以为基”。古人称人生有三件大事,即做人、做事、做学问。其中,做人是核心、是基础,是做事、做学问的灵魂和支柱。所谓做人,就是修身立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周扬说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道德行为与追求美的理想这两者常常统一在一起,是密不可分的。”

以德服人先有德(德以配位方能致远)(3)

修身立德,德以配位,方能致远。士有百行,以德为先。德为才之帅,才为德之资。凡成大事者,最终靠品德。有德有才之人,方能成大事、做好事、走得远。相反,德不配位,难以成事、难以致远。《朱子治家格言》中说:“ 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一个人如果品德失守,德不配位,就难以做一个真正的人,不仅干不成大事、成不了大业,而且必有灾殃,让人生走进死胡同。从近年来查处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来看,一些干部走上违纪违法犯罪的道路,往往是从道德滑坡开始的,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影响十分恶劣。这些案例反映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在部分领导干部思想中根深蒂固,丧失了起码的道德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以德服人先有德(德以配位方能致远)(4)

无数事实表明,道德是一种力量,是方向盘、是导航仪、是指南针。注重品德修养,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至关重要。道不可坐论,德不可空谈。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起步,这是修身立德的必然规律。大德是由无数小善构成的,体现在无数的小节之中。德行,德行,道德重在养成、贵在有行。首先,要坚持弃恶向善,做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其次,要坚持行谨以坚其志、言谨以崇其德,做到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慎独慎微慎始慎终。再次,要坚持知行合一,做到修身有常、久久为功,时刻以良好的品德来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

以德服人先有德(德以配位方能致远)(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