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四月初五是立夏节气,标志着温暖春天的逝去、炎热夏季的到来。

春天是怎么逝去的?近代诗人吴藕汀《立夏》一诗写道:“梧桐莺语透春闱,婪尾花开春已非。”婪尾花,是唐朝文人给芍药起的别名。宴饮时,酒传至最后一人称为婪尾酒。芍药开在春末,所以称之为婪尾春。

立夏所在的四月别名“清和”。汉代张衡的《归田赋》中,有“仲春令月,时和气清”之句,“和清”用来概括二月景物。谢灵运由此生发,有诗句道:“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意思是说,初夏犹如仲春,依然气清时和、芳草萋萋。后人删去了‘犹’字,便以“清和”为四月的别称。

寂寞秋日长燕子已南归(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1)

蒲公英 白继开 摄

称四月为“清和”,包含着人们对春天的留恋。然而斗转星移,时光不会放慢脚步。欧阳修恋恋不舍欲留春:“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司马光则欢迎四月的到来:“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吴藕汀《立夏》诗的后两句道:“无可奈何春去也,且将樱笋饯春归。”春天反正留不住了,不如用新鲜的果蔬为她饯行。

“清和”是短暂的,暑热即将到来。旧时,京城里的冰窖于立夏打开,宫廷里要用冰来降温;四合院里的天棚搭好了,小康人家用它来遮挡夏日炙热的阳光。

“清和”这个名字太好了,佛家弟子把它给了释迦牟尼的生日,四月八日佛诞日亦被称为“清和节”,京城内外各大寺庙举行浴佛盛会,元明两代的皇宫用糯米和枣蒸制的“不落荚”供佛,并赏给大臣们享用。

明世宗信道不信佛,嘉靖年间停用“不落荚”,四月初四改用“麦宴”赏赐大臣。

清宫里在四月初一要用樱桃和“碾转儿”祭祖。祭祖之后赏给宫人们吃。樱桃,是北方夏天最先成熟的“山豆子”,“味发酸,核大,一层薄肉,好看并不好吃”。“碾转儿”是将青软的大麦粒碾成条后炒熟的,“很黏,有股清香味”。

这“碾转儿”跟南方有些地方立夏吃的“麦蚕”极为相似。传至今日的“麦蚕”,大概就是明朝“麦宴”、清朝“碾转儿”的沿袭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