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图,便足以看出中国机床的“喉咙”被卡的有多严实

国产机床与世界顶尖差距(国产机床卡了高端装备的)(1)

(数据来源:MIR DATABANK)

01

机床有加工方案,我们却没有应对方案

新中国成立时构建起18家重点国企(十八罗汉)和八家研究所(七院一所)组成的机床工业体系,代表了当时最高生产研究水平,为中国初期工业发展起到定海神针般举重若轻的作用。

美国于1952年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数控铣床;而仅仅6年后,1958年北京第一机床厂与清华大学便合作研发出了中国第一台数控铣床。要知道此时日本也不过在数控机床方面刚有成就,而瑞士第一台数控机床 PICOMAX 50 NC在晚于中国17年的1975年方才诞生。

接着,便没有然后了…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加速中国高端数控机床需求增加,但国产死守中低端市场,“薄利多销”、“先大后强”、“并购收购”等理念屡见不鲜,高端市场至此失守。

至今被“ST”的沈阳机床和“债主逼上门”的昆明机床仍在翘首以盼通用技术的进驻,屡次延期实为资本之间的博弈,“旧债”如何“新偿”,仍没有确切解决之道。

02

少了“庖丁”,如何“解牛”?

中国高端机床需求的增加并不仅仅只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推动,除曲面加工必须使用的硬性因素外,五轴联动技术的普及以及成本的降低,是高端机床普及率提升的另一大重要因素。

国产机床与世界顶尖差距(国产机床卡了高端装备的)(2)

(数据来源:MIR DATABANK)

在以五轴为代表的高端数控机床领域,目前虽有不少如科德数控一样的民营企业“异军突起”,但内资高端机床9%的市占率证明,我们仍没有寻求到高端机床国产化替代合适的解决之道。机床是“牛”,但唯独少了“庖丁”。

为中国高端机床制造寻找解决方案,是当务之急。如今,在上海疫情买菜难的当口,多少人被“逼”成了“团长”,但当好团购“团长”却绝非易事,如何做好“团长”,最快的方法便是吸收他人成功经验,少走弯路。高端机床行业亦是如此。

03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古为今用”历来有之,“洋为中用”在制造业的创始人当属曾国藩。

洋务运动期间,曾国藩就曾“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委派容闳,历时两年从美国Putnam 公司采购了第一批机床设备,将西方现代机床工具引入中国。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成为后期中国制造企业的鼻祖。

国产机床与世界顶尖差距(国产机床卡了高端装备的)(3)

(图片来源:公开资料)

从单机层面来看,以前缺的是有形之物-机床,通过引进并模仿制造。现在差的是无形之物-精确度、稳定性、可靠性,他国成功之路所遵循的理念和方法,当下需要的是借鉴和创新两手抓。

DMG是德国精密高端机床的代表之一,钻攻机竞争力不如日本FANUC和BROTHER等厂商,除了绿点科技有过批量采购,目前中国区已不见其身影。

单一崇拜某个国家或某个品牌并不是可取之路,润星科技若想借鉴DMG发展钻攻机,结果只能是张冠李戴。

全方位的比对,深入型的思考,渐进式的学习,他山之石,才可以“攻玉”。

04

他山之石的“他”是谁?

国产机床与世界顶尖差距(国产机床卡了高端装备的)(4)

(数据来源:MIR DATABANK)

中国超过一半金切机床的进口份额被日德两国垄断,不仅如此,日本是还是机床核心零部件的重要来源国。在日本技术封锁的背景下,德国高精密机床成为中国航天制造业的“救命稻草”,其高端数控-海德汉和西门子,在中国高端机床市场上近乎“二分天下”。

日本的【核心零部件】,德国的【人才为本】,韩国的【融会贯通】,瑞士的【产量小而精】,意大利的【体积大却不粗犷】,美国的【基础研发】,都是各自独特的闪光点。

东数可以西算,南水可以北调,“他们”亦可为己用。

05

日本-首先看那停滞的20年

机械产品由千百种零部件组成, 其中任一关键零部件出了毛病,都可能使整机受到极大影响。机床的竞争不妨说是产业链的竞争,更不如说是上游“隐形冠军”们的竞争。

美国与日本签订“广场协议”后, 日本经济发展停滞 20 年。在这 20 年中, 日本制造业不断“转型升级”、“修炼内功”、 向高技术、 高端产品及高端零组件蜕变,打造出最早的一批“隐形冠军”。连美国很多( 包括军用) 高端零组件、 高端材料也要从日本进口。

反观中国,功能部件发展滞后的状况似乎并没有多大改变,滚珠丝杠和导轨、电主轴等主要还是以日本为主的进口产品。

从上游产业链入手,打造【隐形冠军】。多家“小而精”,自然“大而全”。

国产机床与世界顶尖差距(国产机床卡了高端装备的)(5)

(信息来源:MIR DATABANK)

TIPS:日本在国内市占率最高的机床企业山崎马扎克,2021年不可不谓“风光无限“,不到半年便已经完成全年销售任务,全年业绩更是翻倍增长。

06

德国-再看那一种“莱茵模式”

法国经济学家米歇尔将莱茵流域的西欧国家,主要是德国所奉行的市场经济模式,称为“莱茵模式”。莱茵模式具有明显的“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在机床行业,不管是多么核心的零部件竞争,最终都要落实到人才上的竞争。而德国,是“人才为本”模式的鼻祖。

提到德国机床,“制造严谨”是我们对它的第一印象,严谨的背后,是基础人才的支撑。这要得益于德国的双轨制教育。双轨制简单来说就是两条路,一条是大学,一条是职业学校道路,类似中国现在的大专院校。最大的不同在于职业院校并不会低人一等。

在中国,人才的培养和偏见的纠正并非一朝一夕,德国工人阶层拿得是高薪资,属于德国的中上层阶级。中国“研究生易找、好钳工难求”的现况急需改变。

【重视研发人才,以人为本】。曾国藩的湘军实行了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高薪养廉机制,高薪是否可以养“廉”我们不得而知,但高薪确实可以养“研”。

国产机床与世界顶尖差距(国产机床卡了高端装备的)(6)

(数据来源:MIR DATABANK)

TIPS:德国企业德马吉在机床领域知者甚广,2021年一则“新建平湖五轴工厂“事件热度居高不下。目前平湖五轴工厂处于建设中,预计2023年春季投产,并生产DMU50/75/95三款小五轴机型。

07

韩国-机床界的“三剑客”

韩国最引以为傲的机床“三剑客”,当数斗山、现代威亚和三星。“三剑客”在韩国高达30%以上的集中度也是令人咂舌。

相比欧洲机床,韩国机床的特点在于性价比高,技术差距也越来越小。这主要是因为韩国机床的融会贯通,敢于考察勇于实践,既汲取了邻近日本的精华,又学习了欧洲机床的先进理念。

中国历来缺少实践研究,从书本中来到书本中去,参考文献旁征博引,徐霞客终究只是少数。

【融会贯通】,做事认真,敢于发问,更要有着石板上摔乌龟-硬碰硬的精神。

国产机床与世界顶尖差距(国产机床卡了高端装备的)(7)

(数据来源:MIR DATABANK)

TIPS:斗山机床2021年被Ditial Otomote以2.4亿韩元价格收购。近来斗山机床“动作频频“,连连发布新品,产品涉及立加、龙门、卧加、立车和走心机。

08

瑞士-再说那一件件艺术品

瑞士:我们比德国制造贵一点点,但是更精准一点点。话可以当作玩笑,但也侧面反映瑞士制造的特点。

瑞士手表与军刀是精密的代名词,在机床行业也是如此。精益求精,反复雕琢,在更小的空间里,把精密制造做到更精密、更小巧、多功能化 ,这正是瑞士人的强项。

瑞士机床的强大也正是因为聚焦在两三个特定或细分行业深耕细作,而我们的很多机床公司则倒在了规模化和多元化的路上,忘记了小而精是做好机床的关键。

【注重精细打磨】,切勿急功近利,深刻理解客户需求和痛点。

国产机床与世界顶尖差距(国产机床卡了高端装备的)(8)

(数据来源:MIR DATABANK)

TIPS:GF集团共三个事业部(管路、精密铸件、机床),机床事业部包括阿奇夏米尔(电加工)和米克朗(加工中心)两个机加工品牌,加工中心为常州工厂生产。

09

意大利-现在要面对的另外一个坐标

是那个“大块头”

意大利面起源地不一定在意大利,但重型机床强国非意大利莫属。

人若是块头大似乎就等同于行动不便,大型重型机床自然联想到精度不高,但意大利却恰恰相反。从主轴转速来看,当国内主要徘徊在800~1500r/min时,意大利先进水平已发展到最高达3000~4000r/min。

我们熟知的上市公司-海天精工、台群精机等主业无一不在应用广泛的通用机床,重型机床靠昆机、武重等苦苦支撑,但近来日子确实不好过。资本逐利,没有利,自然缺少资本。

【加强对重型机床的关注与投入】。不是通用机床才能做大做强,重型机床也能带领一个国家“傲视群雄”。

国产机床与世界顶尖差距(国产机床卡了高端装备的)(9)

(数据来源:MIR DATABANK)

TIPS:帕马在上海的组装工厂只能生产小型镗铣床,大型机床均为意大利整机进口。

10

美国-最后,看那令人骄傲基础科研实力

有不少人认为相对欧洲,美国缺乏高尖端机床技术。但美国十分注重基础研发,数控机床的根源在美国,从美国率先研发出第一台数控机床就可见一斑。美国基础科研之所以长期保持领先,与政府积极引导并提供充足经费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曾经一度美国因重科研而轻应用,机床产量有所放缓而被日本赶超,但好在及时纠正偏差。

有了基础技术,制造层面的偏差容易纠正;缺乏基础技术,便受制于人,短期内难以赶超。此之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注重基础技术的开发】,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

国产机床与世界顶尖差距(国产机床卡了高端装备的)(10)

(数据来源:MIR DATABANK)

TIPS:哈斯和哈挺机床在同行业企业中认可度较高。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总部工厂“使用哈斯制造哈斯”;国内机床主机厂如海天精工、纽威、海德曼购买哈挺磨床作为生产母机。

11

引进机床业的“马克思主义”

探索工业母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不论是研究德国还是观望日本,最终都要与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价值取向相结合。毕竟在不同的社会环境、历史文化、不同的外部环境压力以及不同的企业发展阶段,企业所适用的领导模式是不同的。

商场如战场,义无反顾的出发往往并不能够达到成功的彼岸,我们需要预判“敌人”的预判。我们并非没有努力过,当沉下心来研究出与国外技术类似产品时,国外同类产品即降价打起价格战,让国内企业的研发成本打水漂,这样又有多少企业能坚持下去?真真印证着“道阻且长”。

但“马克思主义”打败了“无政府主义”,导弹造的出,核潜艇也造的出,机床界的“李大钊”、“钱学森”、“黄旭华”也总能摸索出最适合中国机床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