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是我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不以成败论英雄的人物他虽未称帝,却享受到帝王般的待遇,连司马迁著《史记》,都把他写入本是记载帝王言行政绩的本纪当中,成为书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从这点上看,司马迁有眼光更有胆量和魄力,敢秉笔直书,不愧为“史圣”,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项羽人生事迹?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项羽人生事迹(项羽生当作人杰)

项羽人生事迹

​项羽是我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不以成败论英雄的人物。他虽未称帝,却享受到帝王般的待遇,连司马迁著《史记》,都把他写入本是记载帝王言行政绩的本纪当中,成为书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从这点上看,司马迁有眼光更有胆量和魄力,敢秉笔直书,不愧为“史圣”。

在距今两千多年前的灭秦战争中项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可惜在随后与刘邦的楚汉之争中败北而自杀,留下千年一叹。

虽然刘邦最终在汉初三杰的帮助下夺得了天下,当上了皇帝,开创了西汉王朝,但实际上刘邦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远不及项羽。

项羽为什么从叱咤风云,称霸天下到一败涂地是很值得深思的。

我说项羽是少有雄心,却无壮志。他看到秦始皇出行的阵仗和威风就脱口而出可取而代之,但当他成为西楚霸王时却不知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权势和统治,统一天下。项羽追求的是舍我其谁的霸气,却不是君临天下的王气。

项羽杀义帝,分封天下表明他缺少政治头脑、战略眼光。韩信,陈平都曾是他的部下,却不被重用,到头来却成了刘邦打败项羽的主要帮手,最信任的项伯却是个内奸,他信任的曹咎、司马欣都是草包, 说明他不会识人,任人唯亲,用人不当。此外他竟然还轻信刘邦这样的无赖小人。项羽收降秦卒二十余万,却将其坑杀,说明他残暴不仁,失去了民心。项羽军事才能突出,看他留下的以少胜多的军事杰作:巨鹿之战,对秦军用的是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心理战。彭城之战,对刘邦采用避实就虚的奇袭战,虽然打得刘邦落荒而逃,但却没有彻底消灭刘邦。因为刘邦有项羽没有的具有战略优势的大后方和后勤保障。战争其实是政治的延续,项羽不懂这个道理。

史称项羽力能扛鼎,勇武过人,清人李晚芳说“羽之神勇,千古无二”。项羽实在太厉害了,这是他的优点,却也是他的缺点,这是造成他性格上刚愎自用,骄傲自大,不会识人用人的根本原因,这是被人忽略的地方。刘邦为何能重用汉初三杰,因为这三个人的才能(韩信—军事,张良—谋略,萧何—后勤)他都没有,所以他只能借鸡生蛋。刘邦的聪明之处就是一对一干不过项羽,就只能找帮手群殴项羽。优点在特定条件下也会变成缺点,这是很多人认识不足的地方。任何事物都有可能走向它的反面,物极必反,盛极而衰,乐极生悲就是这个道理。

项羽失败还有一个致命之处就是身边人的背叛,无论是鸿门宴上保护刘邦的项伯,还是彭城之战私放刘邦的丁公,都影响到了战局,但对战局影响最大的就是周殷和英布的叛楚,他们的反戈一击直接改变了战略形势,决定了战场走势和结果。

项羽失败还有一些偶然因素在里面,一是彭城之战,刘邦被追的快无路可逃时却遇到了沙尘暴,才侥幸逃跑。二是韩信本可自立为王,与项羽,刘邦三分天下,韩信却放弃了这绝佳的机会。三是项羽中了十面埋伏后,迷了路,又被人骗入绝境。明显项羽的运气也不如刘邦。

有人说鸿门宴上不杀刘邦是项羽失败的原因,我并不赞同,以项羽的实力,只要他把刘邦当成对手,重视起来,没有必要用这种下三滥的手段。项羽实际上是败在韩信,张良,萧何三个人的合力作用之下。

古人讲“慈不掌兵,情不立事”,项羽身上偏偏就有这样的不足,因为他重念旧情,封赏报恩,有妇人之仁。反观刘邦,为了逃命不止一次把自己的孩子都能踹下车去,可以弃父亲妻子于不顾。项羽“马赠亭长,头送故人”,这种知恩报恩,以德报怨与刘邦背信弃义,忘恩负义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做人高下立判。

项羽的一生虽然短暂却足够精彩,从少年时“万人敌”的志向,青年时“彼可取而代之”的豪气,到破釜沉舟,裂土封侯的辉煌,再到而立之年乌江自刎的悲壮。他自刎前感慨当初跟随他的八千江东子弟无一生还,他觉得没有面目见江东父老的这种担当和共生死的情义让人钦佩,项羽为后人所赞赏的原因就在于他顶天立地,光明磊落,重情重义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英雄气概,充满人格之美。因此才会被后人所熟知和怀念,被诗人们所咏叹,最有名的就是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连京剧都有“霸王别姬”的曲目,刘邦就没有这个待遇,拿不到台面上来。所以你说刘邦赢了吗,还真不好说,只能说刘邦赢了天下,输了口碑。就像唐代诗人杜牧说“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宋代王安石则说“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

但我觉得要论治理国家,刘邦要好于项羽。因为刘邦是比项羽要成熟得多高明得多的政治家。

2022.9.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