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这部书,对后世影响非常之巨大,全书一万多字,出现了非常之多的成语和名言警句。这里选择40个程序,和大家一起探讨。

出自论语的成语有哪10个(出自论语的40个成语)(1)

1、巧言令色

【释义】意思是好听的语言,美好的脸色。形容用花言巧语和谄媚的态度讨好于人。

【出处】《论语 学而》:“巧言令色,鲜矣仁。”

2、言而有信

【释义】话语能够兑现,说话靠得住,有信用,言行一致。

【出处】《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3、不耻下问

【释义】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不如自己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丢脸。

【出处】《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4、察言观色

【释义】察:详审。观察别人的说话或脸色。多指揣摩别人的心意。

【出处】《论语·颜渊》:“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5、成人之美

【释义】成全别人的好事,帮助别人实现其美好愿望。

【出处】《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6、从心所欲

【释义】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样便怎样。偏指善言善行的从心所欲,并非做坏事也从心所欲。

【出处】《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7、道不同,不相为谋

【释义】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比喻意见或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

【出处】《论语·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

8、道听途说

【释义】道、途:路。路上听来的、路上传播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不实的信息。

【出处】《论语·阳货》:“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出自论语的成语有哪10个(出自论语的40个成语)(2)

9、发愤忘食

【释义】努力学习或工作,连吃饭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奋。

【出处】《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10、犯上作乱

【释义】犯:干犯。冒犯上级,为乱社会。

【出处】《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11、当仁不让

【释义】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

【出处】《论语·卫灵公》:“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12、割鸡焉用牛刀

【释义】杀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

【出处】《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 刀。’”

1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释义】工:工匠;器:工具。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出处】《论语·魏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14、过犹不及

【释义】过:过分;犹:如同;不及:达不到。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

【出处】《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15、后生可畏

【释义】后生:年轻人,后辈;畏:敬畏。年轻人是可敬畏的。形容青年人能超过前辈,令人敬畏。

【出处】《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16、患得患失

【释义】患:忧患,担心。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担心失掉。形容对个人的利益得失斤斤计较。

【出处】《论语·阳货》:“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出自论语的成语有哪10个(出自论语的40个成语)(3)

17、学而不厌

【释义】学感到不满足。形容勤奋好学。

【出处】《论语·述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8、诲人不倦

【释义】诲:教导。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出处】《论语·述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9、见义勇为

【释义】看到正义合理的事,就勇敢地去做。

【出处】《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

2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释义】自己所不愿意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出处】《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21、既往不咎

【释义】咎:责怪。原指已经做完或做过的事,就不必再责怪了。现指对以往的过错不再责备。

【出处】《论语·八佾》:“成事不说,逐事不谏,既往不咎。”

22、见贤思齐

【释义】贤:德才兼备的人;齐:相等。看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就想和别人看齐。

【出处】《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3、尽善尽美

【释义】极其完善,极其美好。指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

【出处】《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 美矣,未尽善也。’”

24、敬而远之

【释义】表面上非常尊敬,实际上不愿接近。也用作不愿接近某人的讽刺话。

【出处】《论语·雍也》:“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

出自论语的成语有哪10个(出自论语的40个成语)(4)

25、举一反三

【释义】反:类推。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形容善于学习,头脑灵活,能够触类旁通。

【出处】《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6、有教无类

【释义】类:类别。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

【出处】《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

27、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释义】虑:考虑;忧:忧愁。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出现眼前的忧患。表示看事做事应该有远大的眼光,周密的考虑。

【出处】《论语·卫灵公》:“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28、杀身成仁

【释义】成:成全;仁:仁爱,儒家道德的最高标准。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后泛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出处】《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29、是可忍,孰不可忍

【释义】是:这个;孰:那个。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绝不能容忍。

【出处】《论语·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30、三思而行

【释义】三:再三,表示多次。指经过反复再三考虑,然后再行动。分析《论语》原文,这并不符合孔子的本旨,思虑太多反而变得优柔寡断,应当有一个适合的度。

【出处】《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31、任重道远

【释义】责任非常重大,路途非常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出处】《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32、三十而立

【释义】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

【出处】《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出自论语的成语有哪10个(出自论语的40个成语)(5)

33、温故知新

【释义】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出处】《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汉·班固《东都赋》:“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

34、文质彬彬

【释义】文:文采;质:实质;彬彬:形容配合得当。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35、血气方刚

【释义】血气:精力;方:正;刚:强劲。形容年青人精力正旺盛。

【出处】《论语·季氏》:“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36、循序渐进

【释义】指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

【出处】《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朱熹 注:“此但自言其反己自修,循序渐进耳。”

37、用行舍藏

【释义】任用就出来做事,不得任用就退隐。这是孔子最为推崇的处世态度。

【出处】《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38、名正言顺

【释义】名:名分,名义;顺:合理、顺当。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后多指做某事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

【出处】《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利。”

39、怨天尤人

【释义】天:天命,命运;尤:怨恨,归咎。指遇到挫折或出了问题,一味报怨天,责怪别人。

【出处】《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40、择善而从

【释义】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出处】《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飞仙时空】传播儒道佛国学传统文化。欢迎关注、收藏及转发,一起学习,一起精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