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命的隋朝跟秦朝一样二世而亡,而其对历史的功劳也是巨大的。除了结束了中原群雄割据的局面之外,大运河和科举制对后世的作用更是巨大。可以说唐朝的大兴就是建立在隋的基础之上,尤其是科举制一经开创便引得天下读书人的热烈欢迎。提到科举制,大多数人的印象就是选拔人才,打开通道让寒门学子有晋升的通道。难道皇帝只是单纯的给穷秀才个晋升通道吗?封建帝王真的那么关心民间疾苦吗?

乾隆时期科举考哪些(乾隆一语道破科举制的真正目的)(1)

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具有分科考试,取士权归于中央所有,允许自由报考(即"怀牒谱自荐于州县",与察举制的"他荐"相区别)和主要以成绩定取舍三个显著的特点。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年。

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历来只有两个,一个是皇族一个是官族。在三国时期以前官员的选拔主要靠“举孝廉”和“家族世袭”这样的办法,发展到三国时期由于战乱频繁对人才的需求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这才会出现“三顾茅庐”这样的经典情节,这使得士族这个群体有发光发热的机会进而挑战上层已经得到官位的权贵世袭地位,而陈群和司马懿的“九品官人法”问世之后,士族彻底进入政治决策层。而陈群、司马懿本就是士族代表,他们就是为了士族来争地位的。

历史发展到隋朝结束南北朝的分裂,士族统治已经百年形成了另一种“世袭”的官员群体,而且掌权的士族已经十分腐朽而且足以威胁皇权,所以杨家父子就决心推出科举制重新洗牌官员晋升通道以达到制衡士族的目的,这才是隋朝的真正目的。

随着科举制的完善,他还有另一层目的--维护统治

乾隆时期科举考哪些(乾隆一语道破科举制的真正目的)(2)

虽然说朝代的更迭是历史规律是皇族的腐朽导致的,但是每次皇权覆灭都是内乱起义引起的,而起义的分两种一种是“莽夫式”的没有精英人才参与的,这样的起义毫无威胁的。而另一种就杀伤力十足了,那就是有精英人才参与的,每个成气候的起义都必须要有人才:项羽虽勇也打不过张良、韩信、萧何,朱元璋没有刘伯温也难以成事。

这就像大禹治水,堵不如疏,只有那些有文化有见识的人才会郁郁不得志才会时刻寻找机会“搞事情”,科举制给了这些有见识有抱负的人一个希望,哪怕是星星之火也都会去努力尝试,这样他们十年寒窗如一日的奋斗就没有精力“搞事情”了,而且把这些有见识有抱负人中的佼佼者通过科举让他进入到皇权的队伍中去,他们就会“叛离”原有的阶层,进而帮助皇帝完成守江山的目的。

任何简单的事情背后都有不简单的原有存在,挖掘历史和事件背后的原因,多一分思考多一分机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