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郡县制作为我国至今仍然不变的地方行政制度,开创了大一统局面;那么科举制作为历代选拔人才的选官制度,为大一统提供了制度保障。

科举制不为人知的秘密(聊聊科举制)(1)

“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大业二年,隋炀帝建进士科,奠定科举制度,打破了门阀士族对政治资源的垄断,撕开了阶层固化的裂口,打通了底层人士的上升渠道,促进了社会阶层的合理流动,推动了豪族社会向平民社会的过渡。

欲了解开创科举制的意义,必先了解古代选官制度演变过程。

科举制不为人知的秘密(聊聊科举制)(2)

夏商周时期,官员是生出来的,考验的是投胎技术。投胎在贵族家庭,只要不傻就是官;生在普通人家,等同于没有机会。

后世称此时的政治制度为贵族政治,它是建立在分封制和“世卿世禄”制基础之上的。天子分封的土地、爵位世代相传,各诸侯在封地内几乎拥有完全主权。

春秋战国时代,官员基本还是靠生,一小部分是靠才能上位。在战争频发的年代,中央需要集中全力,对外作战,此时的分权制(分封制)明显跟不上时代节拍,郡县制渐渐崛起。

同时,乱世需要真正的人才治国理政,任命制逐渐取代世袭制。

科举制不为人知的秘密(聊聊科举制)(3)

分封制和世袭制的衰落导致了贵族政治的衰落。此时,官员大部分还是贵族(起码是没落贵族)担任。不过,一条普通人上升的途径已悄然打开。

夏商周时期(含春秋前期),“国人当兵,野人不当兵”,平民想上阵杀敌,对不起先看户口本,不是贵族都没机会;春秋后期,对兵员的需求不断加进,平民才有了上升通道,靠军功改变命运。

秦汉以后,郡县制成为了主流,这种体制追求权力集中和行政效率,其势在合,其结果是中央集权,官僚取代贵族,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秦汉至隋唐,平民相对春秋战国有了更多的上升机会,但事物的发展是螺旋式的上升和波浪式的前进,贵族政治并未直接演变成普通人也可以参与的政治制度,而是异化成了豪门世族维护自身利益,固化阶层结构,阻塞普通人上升渠道的门阀政治。

西汉初期,国家初定,百废待兴,一些官僚、商人、地主等群体站在经济高速发展的风口,积累了原始经济资本。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铁制工具普遍使用,牛耕技术推广,出现了“二牛抬杠”的耕作方式。

科举制不为人知的秘密(聊聊科举制)(4)

经济学定律告诉我们,生产效率的提高会增加单位时间里的使用价值和价值量。

先富起来的人利用“二牛抬杠”这种先进生产方式,进一步拉大了与普通人的经济差距,并通过各种方式兼并土地,扩大生产规模,获取更多经济资本。

历史学家柳春藩通过研究《汉书》《居延汉简》,得出一个结论,在西汉的经济条件下,一般家庭是配备不起“二牛抬杠”所需的生产农具的。

汉武帝“独尊儒术”后,经学成为取士的来源。此时造纸术、印刷术还未出现,竹简或者手抄本的书籍相当昂贵。

因此,只有有钱人家才读得起书。有钱一族利用经济资本,开始培养子弟世代读书,成为累世经学,最终形成了经学世家,积累了强大的文化资本。

科举制不为人知的秘密(聊聊科举制)(5)

汉代设立察举制,是为了解决当时的官员主要由王公贵族、功勋大臣、外戚等子弟担任,很难选拔出真正人才的问题。

这种制度是自下而上,由地方官员向上推荐人才,不过也是要考试的。

察举制实施的初期,确实为汉王朝选拔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

但问题也随之产生,读不起书的孩子很难获得平等机会,推荐的方式又没有统一标准,逐渐导致了任人唯亲的结果。

科举制不为人知的秘密(聊聊科举制)(6)

西汉中后期的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高级官员可以获得大量土地;地主、商人的势力也逐渐成长起来,乐意用经济换取政治地位。

这些官员、地主、商人等家族通过政治资本、经济资本、文化资本获得了更多的政治势力;同时,通过家族联姻,形成了更加稳固的既得利益体。

土地兼并造成大量农民失去土地,变成了世家大族的依附民,为了更好地维护自身利益,逃税避税(隐匿人口),世家大族建立了坞堡。

这种坞堡相当牛叉,大一点的甚至占地千顷,集军事组织、经济组织、临时性行政组织于一体,这三种功能使它变成了割据单元,迫使朝廷不得不向豪族做出妥协。

科举制不为人知的秘密(聊聊科举制)(7)

到东汉年间,出现了官僚世家、豪强世家、文化世家,三种世家不断互相转化、合一,成为集三种世家于一体的具有特殊地位的豪门世族,他们把持着社会主要资源,逐渐形成了累世公卿。

汝南袁氏(袁绍家族)、弘农杨氏(杨修家族)都是号称四世三公,累叶载德、继踵宰相的世家大族。

魏晋南北朝,为了化解选任官员被豪门世族把持的局面,推出了“九品中正制”,由朝廷设立大小中正(组织部长),直接选任官员,避免中间商赚差价。

但当时豪族势力已经非常强大,九品中正制虽有效果,但仍然难逃察举制的命运,变成了不中不正,异化为了门阀政治。“王与马,共天下”直接说明了当时门阀势力的强大。

科举制不为人知的秘密(聊聊科举制)(8)

门阀们在政治上垄断了官员的选拔,在经济上控制了大量人口和土地,在文化上又垄断了教育,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格局。

从历史的演化中不难看出,和平时期,平民想要获得上升渠道有多难,即便可以进入官僚体系,也很难成为高级官员。

科举制基于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打破了门阀士族对政治资源的垄断,扩大了人才选拔的基数,平民通过自身天赋和努力,也可以改变命运。

科举制还把儒家思想全面推进到社会各层面,强化了读书尚文的文化传统,推动了普通民众对教育的重视,培育与维系了中国传统文化,造就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独特的人格特点。

他们把参与国家政治活动看作个人的使命和责任,并以“治国平天下”作为自己的崇高目标,逐渐形成了知识分子心忧天下、以天下己任的历史使命感。

科举制不为人知的秘密(聊聊科举制)(9)

出现于东汉的造纸术、唐朝的雕版印刷、北宋的活字印刷,直接拉低了书籍成本,让更多人可以读得起书,由此持续了一千多年的豪族社会彻底完结,平民社会渐渐形成。

科举制,诞生隋朝,成长于唐朝,完善于宋代,终止于光绪时期。虽然后人对科举制有很多诟病,但国学大师严复在《论教育与国家之关系》的演说中说:“不佞尝谓此事乃吾国数千年中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造因如此,结果如何,非吾辈浅学微识者所敢妄道。”

废除五年后,曾以废除它而自豪的梁启超转而称赞“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一大发明”,他甚至主张恢复科举:“吾故悍然曰:复科举便。”

科举制不为人知的秘密(聊聊科举制)(10)

钱穆先生有三段评论: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直到晚清,西方人还知采用此制度弥补他们政党选举之偏陷,而我们却对以往考试制度在历史上有过一千年以上根底的,一口气吐弃了,不再重视,抑且不再留丝毫顾惜之余地。

《中国历史上之考试制度》:清末人却一意想变法,把此制度也连根拔去。民国以来,政府用人,便全无标准,人事奔竞,派系倾轧,结党营私,偏枯偏荣,种种病象,指不胜屈。

《国史新论》:不可说不是我们把历史看轻了,认为以前一切要不得,才聚九州铁铸成大错。考试制度之废弃,仅其一例。

科举制不为人知的秘密(聊聊科举制)(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