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豫南农村,有句俗语是“慌哩跟拾炮的一样”,这话形容少年的我再恰当不过了。在记忆深处,少年的我,过年除了盼望穿母亲亲手制作的新衣服、吃馋了很久的炖肉以外,最有趣的事情莫过于拾炮了。

河南农村传统待客(河南农村儿时的过年记忆----)(1)

过年贴春联

过年的仪式感是必不可少的,没了仪式感年味就变了。贴春联和放鞭炮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仪式。

河南农村传统待客(河南农村儿时的过年记忆----)(2)

过年的“味道”

那时的春联都是自己动手写的,常有村上的文化人挨家挨户看一看再品头论足一番。写春联用的红纸是自己裁的,贴春联用的浆糊是自己家熬的。记得除了各个门框要贴对联以外,大门口对着的大树上要贴“出门见喜”,烟囱上要贴“烟气冲天”,压水井上要贴“川流不息”,鸡鸭圈门上要贴“鸡鸭成群”,手扶拖拉机或架子车上要贴“出行平安”,院子里围墙上要贴“满院春光”;到了屋内,装粮食的地方要贴“五谷丰登”,睡觉的床头要贴“身体健康”,燃油灯下要贴“小心灯火”,总之全是充满良好愿望的祝福语,图个吉利。

河南农村传统待客(河南农村儿时的过年记忆----)(3)

拖拉机上也要贴春联

河南农村传统待客(河南农村儿时的过年记忆----)(4)

大门口的出门见喜

与贴春联相比,放鞭炮才是更大的乐趣。放鞭炮的讲究同样很多。初一早上最隆重,要放最大的一挂鞭炮。再往后初五早上也放一挂鞭炮,名为“破五”,初五一过,年就算过完了。俗语说“三天戏五天年,呲溜呼啦就过完”,意思是年过的很快,转眼就过去了。初六早上每家做生意的都会在自家店铺门前放上一大挂鞭炮,名为“初六大开市”,意味着生意恢复正常了。其余时间,比如上坟祭祖,比如杀猪宰羊,都是要放鞭炮的。只要在正月十五之内,鞭炮声都可以随时随地响起。

河南农村传统待客(河南农村儿时的过年记忆----)(5)

拾炮了

拾炮是一门更大的学问。初一一大早,天还未亮,小伙伴们就早早地起床了。起床要静寂寂的,不能影响别人,更不能说“你怎么还没起来”之类的话,这是禁忌。话说回来,起的再早,也没有父亲起的早,父亲会更早的起来,在院子中央摆个方桌,在方桌上放置盛满粮食的碗,再在里面插上点好的香,摆上供品,跪拜神灵祈福,紧接着就是要敞开院子大门接福,初一早上一定要早早地把院子大门打开。初一早上村里家家都抢第一挂鞭,意为“头响”,竞争一般在大户人家之间展开,家境落败的人家是没有劲头去抢“头响”的。“头响”响过,就像发起了冲锋号,小伙伴们从四面八方朝着鞭炮响起的地方冲去。因天还未亮,村里也没电灯,漆黑一片,小伙伴们全凭对村里地形的熟悉,条件好的会手里拿个手电筒。听见谁家院里有炮响,一定要跑快,跑的慢了就什么也捡不到了。

河南农村传统待客(河南农村儿时的过年记忆----)(6)

那时的鞭炮质量不是很好,常有未起爆的鞭炮掉落地上,小伙伴要拾的正是这些未爆的鞭炮。鞭炮的声音又脆又响的,证明鞭炮质量好,很少有未起爆的,去拾这样的炮,会收获很少。听鞭炮响的时间长短,可以判断鞭炮的颗数,那时初一早上的鞭炮,一般是五千响的,也有一万响的,叫“万字头”,那气势就相当宏大了。记得我家有几年放的就是“万字头”,把鞭炮缠在长长的竹竿上,用手举着,还未点着,旁边已经围着一群着急拾炮的家伙们在眼巴巴地等着了。

河南农村传统待客(河南农村儿时的过年记忆----)(7)

快到吃早饭的时候,拾炮基本上就结束了,战利品就是两口袋鼓鼓囊囊的鞭炮。初一早上吃饺子,千年不变。饺子在我们那里叫“扁食”,连汤带水用碗吃,小孩不用筷子,用自制的竹叉扎着吃。拾到的炮能玩很久,对还有炮捻的,可以直接燃放。只不过对炮捻短的,燃放一定要动作麻利,小心崩着手。我小时候手没少被炮崩过,疼是肯定的,不过也不敢说,怕大人训。对于没捻的,常常把炮从中间折断,点着里面的火药,名为“放花”。还有一种玩法更高级一些,把炮里面的火药全取出来,攒成堆用纸包起来,当作自制洋火枪的燃料。这种洋火枪有一定的危险性,是不让带到学校去的。时至今日,估计这种当年男孩子自制的高级玩具已经绝迹了。

生活已经改变了我们很多,唯一没变的是一颗少年的心。

作者:刘尚钞,男,现年44岁。汉族,社旗县大冯营乡人,研究生学历,1999年3月参加工作,现定居于北京,工作在一家军工科研机构,从事工程技术工作,业余时间爱好写一些随想随感。

河南农村传统待客(河南农村儿时的过年记忆----)(8)

刘尚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