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方言绵竹怎么说(四川方言之什邡话)(1)

什邡话综述

在明末清初的几次移民中,入什的客籍人口多来自湖广、闽、浙、江西、陕西等省,四方杂处,相互交流融合。除邻近德阳、绵竹、广汉、彭县的部分村落杂有邻县语音外,全县语音和称谓差别不大,接近四川平原特别是成都地区语音。但有部分称谓仍遗留客籍特点。

某些发音中,舌齿、舌尖、舌根音含混,尤其是“儿”、“耳”(e)的发音与外县迥异(把er读成e,把e读成er)。例如:读小猫儿(xiào^mer)为(xiǎo^mē)、老头儿(lao^tòu^er)为(lào^tauē)、这儿(zhēr)为(zhē)、兔儿(tu^ér)为(túe)、儿子(erZǐ)为(ězǐ)、耳朵(èr^duo)为(è^duo)、二百二(èr^bǎièr)为(ě^baiě)、城门洞儿(cheng^méndèr)为(chěng^mèn^dě)、尾巴儿(wèi^bēr)为(wèi^bē)、立起(liqí)为(lēnqí)等。

四川方言绵竹怎么说(四川方言之什邡话)(2)

一、亲属称谓例举

古代称谓:父母称高堂、椿萱、双亲。

称别人父母为令尊、令堂;别人的兄妹为令兄、令妹;别人的儿女为令郎、令嫒、令媛。

自称父母兄弟为家父(严)、家母(慈)、家兄、舍弟、舍妹。

称别人家的住所为府上、尊府;自称为寒舍、舍下、草堂。

岳父俗称丈人,雅称泰山。兄弟称昆仲、棠棣、手足。

夫妇称伉俪、配偶、伴侣,俗称两口子。

妇女称巾帼,男子称须眉。

老师称夫子、恩师。学生称门生、弟子、后学,受业、门弟子。

同学称同窗。尊长死后冠以“先”字,同辈冠以“亡”字,男女一方丧偶,女死男称寡孀、未亡人,男死女称鳏……等。

祖父称爷爷,祖母称婆婆或奶奶。

伯称大爷,小叔称幺爸儿(bér)。凡小都称幺。

玄孙称灰灰,曾孙称末末。妻子称为屋头、女人。

丈夫称为当家人。尊称陌生男子为表叔。

其它亲属称呼与外地差别不大。

二、生活用语例举

立起称站起,立称楞(lēn)。

转身叫“车身”。

指拇叫“指拇儿”(谐mè音)。

开玩笑叫“算谈子”。

闹架叫“扯筋”。

打架叫“角逆”。

早晨叫“清早八晨”。

中午叫“少午年干(gān)”,黄昏叫“擦黑”或打麻子眼”。

这个时候叫“这跟年干”。

晚饭叫“宵夜”。

小吃叫“打尖”。好吃叫“赶口”。

调笑叫“逗”。恶心叫“心翻”。

积垢叫“甲甲”。发髻叫“纂纂”。

应声为“欸!”

三、待人接物用语例举

成功叫“夺翠”。失误叫“背时倒灶”。

强迫叫“估倒”。丢脸叫“扫皮”。

遇到坏事或弄错了叫“拐了”。

玩皮叫“牵翻”、“横板顺跳”。

横竖“不适”叫“红黑不合式”。

不严肃叫“幺二和三”。

麻烦人叫“难为你”,

小气叫“难捞”。

拖沓叫“然瓦”。

抵触人叫“杵头杵脑”。

下流话叫“杀村”。仍旧叫“依还”。

妥帖叫“归一”。

讽刺(人)叫“幽”(人),给我点叫“弃得(dè)给我”。

部分历史移民保留的方言

湖广籍称谓:

祖父叫“阿公(āgōng)、又叫家家(jīajīa)。

伯父叫阿牙(āyǎ)、伯母叫阿娘(āniàng)。

妈妈叫阿米(āmī)或咪咪(mīmī)。

小孩叫赛恩子(sàiēnzi)

鸭子叫包杭鹊鹊(bāohàngquéquē)。

吃饭叫叉饭(chàfàn)。

来耍叫来嗨(láihài)。

什么叫猛个(mǎnggě)。

父亲叫达达(dādā)。

闽浙籍称谓:

小叔叫么九(yaǒjiǔ)。大叔叫一)九(yijiu)。奶奶叫马马(mámǎ)。

江西籍称谓。

祖父叫“公达”(gōngda)又叫“公(去声)公”。

祖母叫奶奶(nǎinǎ)又叫娘娘。

广东籍称谓

叫祖父为阿公。祖母为阿母、阿婆。姑妈叫“老子”。

洛水的回族遗留称谓:

对父亲称“挞挞”。多称“几牙”。

好称“郎宰”。少叫“谈施猴(音近)”。

小孩多取“金猫”或“ber娃”(意指好带)。

其它称谓:

女娃习叫幺妹(yāomě)。干爹叫保保(bǎobǎ。)。

狗称来北(lǎibè)。肉称嘎嘎(gàgǎ)。

大粪叫把把(bèbě)。拉屎尿叫解手。

褓母叫奶奶(阳平音)。

专用语举例

冰叫:凌“冰(bē)”。窃贼叫“黑脑壳”、“三只手”。

四川方言绵竹怎么说(四川方言之什邡话)(3)

螃蟹本地通称nga2nga〔ηa2ηa〕(额阿切,双音,前入声、后平声)

螃蟹本地通称nga2nga〔ηa2ηa〕(额阿切,双音,前入声、后平声)也叫“盘海”。

磨损叫“窳了”。流氓“亸神”。

骂小孩叫“黑豆子”、“豆子鬼”、“豆子菩萨”。

尾巴叫已“巴(bē)”。

蜻蜓叫丁丁“猫(m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