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五帝是大家经常听说的典故,一提到华夏文明的历史,肯定首先就会提起三皇五帝。但是具体是哪“三皇”和哪“五帝”,他们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这篇文章会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告诉大家。

首先要明确一点的是,在中国的夏朝以前存在很多的远古神话和传说,但是由于没有直接的文字记载,所以很多在上古时期的时间和任务都无法进行直接的考证。所以上古神话其实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不断被完善的,更多的是文学的魅力和价值,对于很多人物和事件就有了不同版本的记录和传说。

三皇五帝的历史故事(一文帮你串联起三皇五帝的故事)(1)

三皇五帝

三皇

关于“三皇”有多种不同的版本,《尚书大传》记载三皇为燧人、伏羲和神农,《春秋运斗枢》则记载三皇为伏羲、女娲和神农,大家熟悉的《三字经》则称三皇是伏羲、神农和皇帝。有趣的是不仅各种版本解释不通,就连这些出处也由于年代久远而信息不全,比如《尚书大传》是对《尚书》的解释性著作,但是它的作者和写作时间都不确定。目前主流会取《尚书大传》的记载,即燧人、伏羲和神农为“三皇”

燧人是旧石器时代燧明国人,燧明国地处河南商丘地带,由于燧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所以被后世成为“火祖”,位列三皇之首,又称“天皇”。钻木取火的发明让人类可以掌控火的力量,将人类文明推向了一个新的时代。燧人氏的后代为伏羲和女娲

三皇五帝的历史故事(一文帮你串联起三皇五帝的故事)(2)

燧人取火

伏羲是燧人之子,也被成为“地皇”他观天象之变、察地势之法、学鸟兽之文,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八卦。同时又教百姓结绳,发明了渔网,用来捕鱼打猎。除此之外,他还尝百草、制九针,成为了医药学和针灸学的始祖。

三皇五帝的历史故事(一文帮你串联起三皇五帝的故事)(3)

伏羲结绳捕鱼

传说伏羲和女娲既是兄妹又是夫妻,生了一个名叫少典的儿子,少典并不出名,但是有两个出名的后代——“炎帝”和“黄帝”。

神农是炎帝的号,也就是我们三皇的最后一位“地皇”。炎帝神农氏是华夏民族第一个由渔猎社会转为农耕社会的氏族,他擅长制作农具、种植五谷,“神农尝百草”的传说也是讲的他尝草辩药的故事。

三皇五帝的历史故事(一文帮你串联起三皇五帝的故事)(4)

神农尝百草

除了“三皇”之外,在史前文明中还有两个伟大人物“有巢氏”和“轩辕氏”,五人并称“五氏”

有巢氏为五氏之首,更是被誉为华夏第一人文始祖,开创了巢居文明,从此学会了盖房子。北京奥运会长管鸟巢就有巢居文化的理念,而北京世博会中国馆的建筑理念则直接效仿了有巢氏“巢居”的古老智慧。

三皇五帝的历史故事(一文帮你串联起三皇五帝的故事)(5)

2019北京世博会中国馆

轩辕氏也就是黄帝,我们马上在“五帝”中介绍。

五帝

五帝原来是指天上的东西南北中五方上帝,即东方青帝、南方赤帝、中央黄帝、西方白帝和北方黑帝,后来才被用来指代传说中上古时期的五位伟大部落首领,黄帝、颛顼、帝喾、尧和舜

黄帝为五帝之首,据传为少典之子,炎帝兄弟,又名轩辕。黄帝在位时大力发展生产,开始制造衣冠、建造舟车以及制作音律,因此也被尊称为“人文初祖”。

谈到黄帝、炎帝时,绕不开的便是蚩尤,有历史学家将三位并称为“中华三祖”,确立了华夏文明同宗同源的观点,而不是狭隘的成王败寇。黄帝先是和炎帝在阪泉一带进行了有名的阪泉之战,炎帝战败,甘愿称臣,阪泉之战也是中华民族走上大一统道路的开端。阪泉之战后,蚩尤部落作乱,此时炎帝部落已经归附于黄帝部落,于是黄帝与炎帝合力击败蚩尤。关于阪泉和涿鹿的具体时间和地点,不同史书都有不同的记载,大抵是发生在公元前4600年左右的河南河北等中原地带。有个有趣的细节是传说蚩尤的坐骑是熊猫,熊猫在三皇五帝到两汉时期一直被当做貔貅,在当时被看成猛兽。从西晋开始对熊猫的看法有了改变,认为其只吃竹子不会伤害其他动物,交战时还通常把熊猫旗帜作为停战的信号。

三皇五帝的历史故事(一文帮你串联起三皇五帝的故事)(6)

黄炎结盟

黄帝有长子少昊,次子昌意,传帝位于少昊,次子昌意生子颛顼。

颛顼辅佐少昊有功被封于高阳,少昊死后炎帝后代共工氏作乱,后被颛顼打败,于是天下共主颛顼。颛顼在《史记》中是作为一位历史人物来记载的,当然也有学者认为他只是一位历史化的神话人物。但是各种记载均描述颛顼是一代明帝,他严格遵循黄帝的政策,鼓励百姓开垦天地,禁绝民间占卜通神活动。另外,由于上古时间伦理观念比较淡,经常会有长幼无序、群婚群居的现象,颛顼确定了婚姻制度,主张男婚女嫁,禁绝血缘联姻,促进了社会进步,使人类文明进入了新的纪元。

帝喾传说为颛顼的侄子,为高辛氏,年少便聪明好学,负有盛名,十五岁便作为颛顼的助手开始学习治国理政,并于颛顼死后即位,是为帝喾。帝喾时代传说是上古时期的太平盛世,他仁政爱民,生活简朴,又尊崇自然规律,深受百姓爱戴。在帝喾之前,世间只有一年四季的概念,帝喾为了能让百姓更加方便的耕种收获,开始探索天象变化,创立了二十四节气,这是农耕文明的一次伟大革命,代表着更加精细化的农耕技术。二十四节气一直流传至今,并且得到日本、朝鲜等国的认可。

帝喾死后传位于长子帝挚,但是帝挚不善治国,于是在即位九年后禅位给弟弟尧。

在二十岁的时候成为天子,在其执政之前并没有完善的国家政治制度,社会运转依靠的是部族联合,非常不利于统一管理。尧在即位后开始探索建立国家政治制度,按照各种任务来任命行政官员,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开始探索建立完整的政治制度。传说尧在当政后依然住茅屋,吃野菜,穿布衣,并且设立“欲谏之鼓”和“诽谤之木”,用来广开言路,听言纳谏。《庄子》中有很多关于尧的记载,庄周曾说“尧治理天下万民,使海内政治清明。”后来到诸子百家时期,很多门派也将尧舜当做明君标杆来看待。《礼记中庸》中有言“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足见其地位至高。

传说是东夷族领袖,由于其孝敬父母、爱护兄弟,在百姓中深受赞誉。在尧年事已高准备选择继承人时,大家一致推举舜作为继承者,而尧帝为了更好地考察舜,将女儿嫁给了他,并且安排九名男子侍奉舜的左右,以观其德。舜在通过考验即位后继续选贤任能,最有名的就是利用大禹来治水,为万家传颂。另外,舜在位时还规定了三年考差一次官员政绩,来决定其提升或者罢免,可谓是最早的KPI考核了。舜在年老的时候,因为自己的儿子并不贤明,于是决定了大禹来作为继位者。

三皇五帝的历史故事(一文帮你串联起三皇五帝的故事)(7)

尧舜禹

以上就是关于三皇五帝的故事,需要再次强调的是,三皇五帝在史学界本来就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本文也只是选取了其中较为主流的说法,权当科普之用。

最后引用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顾颉刚的话来结尾把, “周代人心目中最古的人是禹,到孔子时有尧舜,到战国时有黄帝、神农,到秦有三皇,到汉以后有盘古等……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如舜,在孔子时只是一个‘无为而治’的圣君,到《尧典》就成了一个‘家齐而后国治’的圣人,到孟子时就成了一个孝子的模范了。” 由此看出中国上古史的许多说法是逐渐叠加、层层堆积形成的,越往后,所知古史越远;越往后,所言古人事迹就越加放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