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是七夕,秀恩爱的还没火,七夕孤寡蛙和不孤鸟倒是先上了热搜,并几乎占据了你的所有社交平台。

有些人连七夕青蛙都没有(七夕的时候你被青蛙)(1)

青蛙“guaguagua”的叫声谐音“孤寡”,在七夕这个情侣成群结队的特殊日子,产生了巨大的化学反应,于此同时,也诞生了布谷鸟美好的“不孤”的祝福。不止在七夕,螺蛳君认为在任何一个适合情侣过节的日子,它们都会复出并一统江湖。

有些人连七夕青蛙都没有(七夕的时候你被青蛙)(2)


所以,都2020年了!为什么大家还这么喜欢谐音梗呢?

其实说到底,还是怪汉语中不谐音的现象太少了!为什么呢,因为汉语中读音和汉字极度不匹配,一个音匹配多个汉字是基本操作。

据统计,《新华字典》共收录13000汉字,有407个标准音节,1319个读音,算一算,一个读音平均10个汉字。而有些读音更甚,比如“yì”、“xī”、“lì”等,单个读音就对应几十上百字了。

有些人连七夕青蛙都没有(七夕的时候你被青蛙)(3)

所以巧用汉语这一特点,灵活替换同音字或近音字,用来抖包袱的谐音梗就这么产生了,而且经久不衰。

最常用谐音梗的地方,不是七夕的孤寡蛙,也不是脱口秀大会,而是我们由来已久的歇后语

比如

火烧旗杆——长叹(炭)

老公搧风——凄凉(妻凉)

狐狸吵架——一派胡(狐)言

和尚打伞——无法(发)无天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雨中出太阳——矫情(晴)

懂三又懂五——就是不懂事(四)电线杆上绑鸡毛——好大的胆(撢)子

当然,还有常年流窜在各大歌曲下面的“空耳”

“空耳”一词源自日本的节目“空耳时间”,本意是“幻听”的意思,在流行用语中就是把听到的声音,用近似词句进行再创作的娱乐行为,可以是同语言之间,也可以是不同的语言之间。

用的较多的有“阿姨洗铁路”“我在东北玩泥巴”“虎纹鲨鱼”“胡来的左手”等等,还有之前全网刷屏的“鸡你太美”。(单纯讨论谐音行为不上升任何爱豆攻击!)

有些人连七夕青蛙都没有(七夕的时候你被青蛙)(4)

以及,大家初学英语时,字母下面标记的绝对不是什么元音音标,而是自创的什么“沃特麦伦”“撕抓百瑞”等空耳。

不止当代冲浪网友钟爱谐音梗,古人也爱玩谐音梗。

先来说谐音届扛把子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把谐音梗玩的丧心病狂!开头就写了甄士隐、贾雨村等,告诉读者这个故事是“真事隐,假语存”,书里每个人物的姓名都预示了他们的命运,比如元迎探惜(原应叹息)四姐妹,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

其次就是更加“丧心病狂”的各类吉祥民俗了。比如我们这位日本学者野崎诚近早就看透了中国民俗的真正本质,写了一本《吉祥图案解题》,把谐音梗揭示得明明白白。

什么 金玉(鱼)满堂,

聪(葱)明伶(菱角)俐(荔枝);

有些人连七夕青蛙都没有(七夕的时候你被青蛙)(5)

连中三元(桂圆、荔枝、核桃各三枚组成,“荔”与伶俐的“俐”同音,“圆”与“元”同音,核桃和寿桃均示吉祥,图中三果均成圆状,喻三元);

一路(鹭)连(莲)科;

平(瓶)升(笙)三级(戟);

百事(柿)大吉(桔)。

谐音梗到了现在,更是被当代网友发扬光大,各大社交平台都有专门的谐音梗小组,可见其受欢迎程度。

最后,你还知道哪些谐音梗呢?

有些人连七夕青蛙都没有(七夕的时候你被青蛙)(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