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18年终于引进国内的《千与千寻》,再一次因为中文配音阵容上了热搜。不喜欢的直呼尴尬,毁原作;喜欢的则希望大众不要因为情怀,过度苛责配音演员。
其实辩来辩去,仍然围绕着一个老生常谈的命题,即进口动画电影到底应该请明星还是专业声优?
明星加盟进口动画电影配音已成常态
明星自身的影响力,是进口动画电影在宣传阶段最大的助力。早在二十多年前,进口分账片刚在内地风行之时,迪士尼出品的《花木兰》就邀请了成龙、许晴等明星担任主要角色的配音。
如今,进口动漫影片数量不断增加,几乎每部作品都会邀请知名演员甚至歌手加盟配音。比如,《大侦探皮卡丘》找来雷佳音配大叔版皮卡丘;《驯龙高手3》邀请刘昊然为嗝嗝配音;《欢乐好声音》选择了大鹏和吴莫愁......
曾操刀营销过《疯狂原始人》、《神偷奶爸2》等作品的章杰认为,“明星配音是让受众了解一部动画片的极佳方式,否则,你怎么能让人迅速地知道有这样一部动画片呢?”
然而,有利就有弊,很多进口动漫电影在中国都是匆匆定档,再匆匆找明星配音。有着四十几年配音经历的上海电影译制厂童自荣曾说,“以前的配音工作相当于二次创作,每个演员都必须看几遍电影,认真揣摩人物,再用声音去塑造这个人物,才能更贴切剧情。”
而本就没有配音经验的明星,在繁忙的日程中用一两天完成的配音,自然有瑕疵,戏感不足,甚至尴尬,效果差强人意。
相比之下,好莱坞也经常采用明星担任动漫电影的配音工作,却很少出现尴尬,因为明星很早就会加入到制作过程中,团队甚至会根据他的表现,来修改动漫人物的设计,使两者更为融合。
当然了,主流观众还是会选择观看原配影片,明星的号召力再高,中文配音版的受众也只是孩子以及带着孩子的家长,他们对配音的要求度相对较低。但对作品来说,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
流量明星配音凸显影视圈的快餐文化
既然明星加盟进口动漫电影配音已成常态,那么为什么偏偏《千与千寻》的中配被大范围攻击呢?
其一是《千与千寻》本身太过经典,比起新上映的进口动画电影,它在国内有着一大批死忠粉。对于这些观众来说,不管是明星还是职业声优,与原配相比都是战五渣。
其二是明星本身的音色和表现,和动漫人物本身的确有所出入。
原版的千寻和白龙的配音者当年分别只有13岁和12岁,完美符合人物的少年和清澈感。而周冬雨的声音虽然能明显感觉到她在改变声音的状态,贴合少女的稚嫩,却因为痕迹太过明显,稍显别扭;井柏然则是完全遵循自己本身的声线,却因为厚重深沉,略显世故,完全是成熟男人而非少年。反倒是配汤婆婆的王琳,能让人一秒入戏不尴尬。
其三是本次的中配阵容属性比起明星更偏向流量,且宣传力度太大,有点喧宾夺主。
宫崎骏本人就不是个拒绝流量的导演,当年《哈尔的移动城堡》的男主便选择了木村拓哉,观众也没有因为他的爱豆身份说不。归根到底,真正令原作粉丝感到不舒服的,是宣传方过度放大了明星在这部作品中的地位,从而削弱了属于电影本身的讨论度。
当中文配音阵容的真人版剧情海报发布时,一些不明状况的观众甚至误以为这是中国真人版的《千与千寻》要上映了。
这种将影片和明星宣传卖点本末倒置的把控,对影片和明星本人并没有多大的加持。事实上,去年宫崎骏的《龙猫》在采用了专业声优外,还请来秦岚为妈妈一角配音,不仅没有引发反感,还因为秦岚个人形象与妈妈贴合,大受好评。
对于本身就自带热度的《千与千寻》来说,选择有热度的明星,可能未必有选择声线合适且专业的声优要恰到好处。
声优是“幕后英雄”
配音不仅是技术活,更是艺术。胶片时代,既不能分轨录音也不能停顿衔接,只要有一个人说错台词,所有演员都得陪着重来。虽然数字化时代的来临,解决了配音很多技术方面的问题,但艺术上仍不容含糊。
所以,周恩来总理曾经将配音演员称为“幕后英雄”,甚至建议把配音演员也一对一地印上演员表。
比起进口动漫电影,国产动漫电影更倾向于邀请专业声优。《大鱼海棠》找来“甄嬛”的配音演员季冠霖为“椿”配音;《白蛇:缘起》的阿宣由杨天翔配音,他也是《妖猫传》中空海的配音;《全职高手》大电影则由阿杰、叶清等全声优阵容配音。
这种选择除了有专业度上的考量外,还有成本上的预估。
配音演员曾在接受采访时透露,“迪士尼的《怪兽大学》找徐峥和何炅配音,每个人片酬是10万美金,保守估计就是60万人民币;《奇幻森林》请郭涛父子档,一共用了35万人民币。这个金额至少可以让两部半国产电影配音,支付整个配音团队。”
与轻轻松松用短时间配完作品拿走报酬的明星不同,很多配音演员一天工作12小时是常态,而且配音是孤独的工作,他们需要长时间独自待在录音间,诠释出角色的各种喜怒哀乐。
如果一部作品在没有真正适合人物形象和声线的情况下,不一定非要为了迎合市场和流量,选择不合适的明星来配音。只要作品本身质量过硬,请职业声优,可能才会双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