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的时候家里有一本《中国文学奖辞典》(现代部分·第一卷)。后来屡次搬家,这本书就丢了。通过这本辞典,我认识了鲁郭茅巴老曹等现当代文学家,还有王昆仑、王老九、侯金镜、姚雪银,甚至金敬迈等作家。词条根据每个作家在文学史里的地位,有长有短,像鲁迅先生的就很长,而金敬迈的就很短,他只有《欧阳海之歌》这一本书。

有名的土地改革时期的小说(谈五十年代的两部土地改革题材小说)(1)

给我印象很深的还有两个作家:丁玲和周立波,因为在他们的词条里,写明获得过斯大林文学奖。其中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二等奖,周立波的《暴风骤雨》是三等奖。据说《白毛女》也获得过斯大林文学奖,但我在四十年前看这本辞典的时候,没有印象。

斯大林在七十年代后期到八十年代中期的时候,还没有被开除“四大革命导师”之列,所以就觉得丁玲和周立波在国内作家里很牛,居然能拿外国人的奖金。但是我一直没有看过丁玲女士的那本小说,好像也没有电影。可能是受到她在“丁玲陈企霞事件”的影响吧。

有名的土地改革时期的小说(谈五十年代的两部土地改革题材小说)(2)

丁玲也算老运动员了,一挨到政治运动,她就要受到批判。比如在延安整风运动中,她先后写了《在医院里》和《三八节有感》等,放在现在的网络空间,绝对被喷成了女拳。其实毛主席还是很欣赏她的才华,当时她在延安说的一些话,确实没有眼力见儿,不分清场合。《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她认识“错误”后深入基层,有亲身经历的结果。

而周立波的《暴风骤雨》,我不但读过,到了中学,还有一篇《分马》的课文,节选于这本书。于洋赵子岳等主演的同名电影,我也看过。所以我一直有个印象,就是三等奖的这本书,其实它的社会影响比二等奖的那本书要大。

有名的土地改革时期的小说(谈五十年代的两部土地改革题材小说)(3)

之所以丁玲的是二等奖,比周立波的三等奖强一些,主要是从文学性来考虑的,也就是暖水屯里的村民比元茂屯里的村民,在关系的复杂程度来说,在表现土地改革的真实性和画面来说,前者的水平更加高一些。而周立波的《暴风骤雨》就显得有些图解政治,人物脸谱化了。

其实解放区文学或者说十七年文学,多少都有这个问题。动不动就“说中心写中心唱中心”,好像文学创作,除了表现中心思想外,就没有别的可以干了。到了十年动乱简直是登峰造极,不信的话,你们去借一本《虹南作战史》,这本也讲过土改,完全图解政治,毫无文学可言。

这样算下来,《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和《暴风骤雨》还算不错的了。所以,如果把小说当历史来看,尤其是想知道解放前后的土地改革运动,那读一读这两本小说还是深有体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