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腊七,明天的腊八是一个传说比较多的节日。

腊八粥的传说有许多种。

朱元璋与腊八粥

时间最晚的要数朱元璋发明了腊八粥。除此以外,还有秦始皇修长城的民工们吃不饱饭,人们便用各自带来的粮谷合在一起煮粥吃。或者是百姓们过日子穷,天寒地冻的用此取暖。

还有的说,岳飞有一年军需供应不上,百姓们便开始弄成了“千家粥”。

还有说法是,粥和腊肉合在一起,所以,才有“腊八粥”一说。

更有颛顼的三个儿子变作厉鬼吓唬孩子们,人们便煮红豆粥驱赶厉鬼一说。

朱元璋吃腊八粥(腊八节与腊八粥)(1)

这些传说无非就是“扯大旗、穿虎皮”的民俗民谚常用手法。就好比朱元璋与八宝粥的故事中,从老鼠洞里找到吃的,在古代文学故事、曲艺中经常出现。例如东汉开国元帅邓宇在被围困中,也是因在老鼠洞里找到了白薯,汉军才得以活命的。

懂历史的人都知道白薯是明朝后期才从美洲传入中国的。

对民俗民谚中得那些所谓大人物作为主人公的情况,往往可以笑而过之。节日嘛,只要大家能够乐呵,这些都无所谓。

腊八节形成的标准是什么

腊八节形成比较晚,一个节日的形成有三个条件:其一,广泛的群众基础;其二,有自己的节日习俗;其三,有政府的确认。

第三点是最后一关,许多节日前两者形成很久了,政府承认这一点往往比较难。大部分节日其实都找不到具体节日。

朱元璋吃腊八粥(腊八节与腊八粥)(2)

早在春秋时期就存在的寒食节和上巳节与24节气中的清明节节令,两节一节令,三节合一后形成清明节。那么,三节合一形成于何时?732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规定:寒食上墓。

上巳、清明都有上墓的内容,寒食节却没有这一内容。但是,732年,玄宗下旨说,既然近年寒食节上坟在民间已经形成,那么,自此以后,三节就此合一。

再比如重阳节,虽然无法确定具体时间,但大概形成于三国时期也是共识。三国时期曹丕《与钟繇书》就有: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朱元璋吃腊八粥(腊八节与腊八粥)(3)

中秋节则最为复杂,形成得很晚,汉代就有了,唐代成型、宋朝完善、明朝中前期才彻底定型。关键就是中秋节的形成是文人促动,宋朝文人影响力在中国历史最高,如此才进入全民范畴。但是,中秋的节日习俗中秋月饼,元明时期才定型。

腊八节源于何时

腊八节其实源于腊祭,与佛教、道教无关。只是两个宗教,为了便于人们接受宗教而进行的“附会”而已。腊八节完完全全是本土古典节日。

朱元璋吃腊八粥(腊八节与腊八粥)(4)

腊八节是佛诞日。这种说法其实是佛教在中国流行以后,腊八祭祀我国夏朝就有。

有的说是道教的君王腊。正月初一是天腊,五帝会于东方九炁青天;五月初五名地腊,五帝会于南方三炁丹天;七月初七是道德腊,五帝会于西方七炁素天;十月初一是民岁腊,五帝会于北方五炁黑天;腊月初八是王侯腊,五帝会于上方玄都玉京。五帝校定生人处所,受禄分野。五腊日,斋戒沐浴,朝真行道,自然获福无量。

腊八节的真正诞生源流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思维方式,与佛道无关,比它们早多了。佛教在腊八粥形成过程中地位非常重要,特别是佛教对中国慈善业的发展可以说功劳最大。到了开元年间,官办慈善机构才正式出现。当然了,以前也有但都是割据小政权、或者时间存在不久,像唐朝这种大规模、正式对民间进行救助是没有的。

正是因为道教在宋朝出于佛道竞争角度才将上述理念与腊八粥相结合。

实际上腊八节出于中国早已经存在的“祖先崇拜”“万物皆有灵”的观念。这就形成蜡日、腊日的区别。

朱元璋吃腊八粥(腊八节与腊八粥)(5)

在古文献中经常出现腊日和蜡日混用的情况。大部分学者认为是一样的祭祀先祖、祭祀百神。也有人认为不一样,腊日祭祀先祖、蜡日祭祀百神。百神就是天地万物之神,什么神都有,但民间主要是五神,即灶神、门神、户神、天窗神、行神也就是门内的土地神。

生于北魏的507年,卒于北齐572年的河北人魏收就有诗词存世。诗曰《腊节》:

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

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

魏收是北魏骠骑大将军魏子建之子。魏收在北魏和北齐都当做高官。557年,就被加封为太子少傅,曾做过中书令、尚书右仆射,主管诏诰、律令事宜,曾参与制定过24史中的《魏书》。所以,这样的高官、史官,对于文化民俗方面不会有所贻误。这关政治斗争、个人好恶也没啥关系。所以,通过这首诗,我们就可以认为:南北朝时期,作为腊八节的形成并不为过。

朱元璋吃腊八粥(腊八节与腊八粥)(6)

魏收是从唐朝开始腊八就是祭祀之日,明朝开始在祭祀时要求写读祝文。

诗中的“嘉平”就是腊八。因为,夏朝称其为嘉平,殷朝称其为清祀,周朝称其为大蜡,汉朝称其为为腊月。

因为,魏收的地位比较高,而且身份就是历史学家、制定且执行法规的人,因此,对民俗节日的形成比较权威。将其所在年代作为“腊八节”正式出现的时期,无疑是比较符合历史的。再加上,文字留存比现实存在一般都要晚,所以,前推到三国西晋时期也并非错误。

“节”的形成有标准,中秋节形成与清明节正好相反

这是孝的一周:从国际老人节到中国重阳节的七天

朱元璋称帝31年里的4个端午节,一条完整治国管民的线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