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购买理财时都会看到“业绩比较基准”这个词,资管新规出台后,“业绩比较基准”取代了传统的“预期收益率”,很多投资者误以为两者的概念等同,那什么是业绩比较基准,业绩比较基准一定能实现吗?
什么是业绩比较基准?
业绩比较基准是产品管理人基于产品性质、投资策略、过往经验等因素对产品设定的投资目标,不代表产品的未来表现和实际收益,不构成管理人对产品收益的承诺。
划重点:
产品性质、投资策略:理财产品按照投资性质分为权益类、固定收益类、商品及衍生品类和混合类理财产品。不同的产品投资的标的不同,采用的投资策略不同,因此获得的收益会不同。
过往经验:意思是这个产品的历史表现和历史数据。
简单地说,业绩比较基准是该产品在未来可能实现收益的大致范围,这个收益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并不能100%确定。所以持有到期或者赎回后,我们的实际收益率,可能会高于基准、可能符合基准、也可能会低于基准。
业绩比较基准的类型:
一是单一数值型:比如“业绩比较基准为3.5%”、“业绩比较基准为4.00%”等,这种是理财产品中最常见的业绩比较基准类型。
二是区间数值型:比如“业绩比较基准为3.6%-4.3%”,这种是相对谨慎的类型。
三是指标挂钩型:指标挂钩型又可以细分为利率挂钩型、和指数挂钩型
1.利率挂钩型:比如“业绩比较基准为一年期定期存款 200BP”。这种方式是依据基准利率和市场化利率做“加减法”,适用于追求绝对收益的资管产品。
2.指数挂钩型:比如“业绩比较基准为中债新综合全价指数收益率”、“业绩比较基准为业绩比较基准为沪深300指数收益率×65% 中债总财富指数收益率×35%”。
总结:
业绩比较基准并不是越高越好,业绩比较基准高的产品往往配置了高风险资产,收益的波动也会更大。业绩比较基准只是一个参考指标,并不代表产品未来表现,也不是产品发行者对产品未来业绩的承诺。故我们在选择产品的时候,需要综合考虑其风险等级,产品性质(投资标的、投资方向),投资策略和过往的历史表现等方面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