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科目二简答题背诵整理(教师资格证科目二)(1)

第四章 中学生学习心理

第一节 认知过程

1.感觉

1) 概念: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2) 特性:P111

① 感觉适应:外界持续作用下感觉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暗适应,明适应

② 感觉后象: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正后像,负后像

③ 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统一感觉器官,是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同时对比,继时对比

④ 联觉: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外一种感觉的现象。如:红色看起来温暖

2.知觉

1) 概念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是各种感觉器官协同作用的结果,并受人的知识经验和态度的制约。同一物体,不同人感觉相同,但知觉不同。

2) 特性

① 理解性:以知觉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以加工处理,并用词语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过程。是知觉积极主动性的体现。知识经验不同,需要不同,期望不同,对同一知觉对象的理解也不同。

② 选择性:根据当前需要,对客观刺激物有选择的作为知觉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被选为知觉对象的事物,会被认识的更鲜明、更清晰

③ 整体性: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一个整体的过程。如:绿树上有红花

④ 恒常性:指人的直觉映像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直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相对稳定特性的过程。

3.注意

1) 概念: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2) 分类:(按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的程度)P112(了解)

① 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无需一直努力,自发性的。

引起原因和条件:刺激的特点和人的内部状态

a. 客观条件:即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包括刺激物的强度、新异性、运动变化、与北京的差异等

b. 主观条件:即人本身的状态。如对事物的需要和兴趣,积极的情感态度等。

② 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显示了人内心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其发生与维持与主体的需要、兴趣、情感、知识经验有关。

引起和维持条件:

a. 明确活动的目的任务

b. 发挥意志努力与干扰和困难作斗争

c. 培养对事物的间接兴趣

d. 保持稳定的情绪

e. 建立稳定的习惯

f. 智力活动与外部活动的结合

③ 有意后注意:事先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转化而来的。

特点:

a. 是一种高级状态的注意

b. 是从事创造性劳动的必要条件

3) 注意的品质以及影响因素(掌握)

① 注意的范围:注意的广度,指同一时间,意识所能清楚的把握对象的数量。

受制于刺激的特点和任务的难度。

② 注意的稳定性:注意集中到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时间越长,越稳定,但感受性也会发生周期性变化,成为注意的起伏,或注意的动摇。

影响因素:注意对象的特点,有无坚定的目的,个人的主观状态。相反状态:注意的分散

③ 注意的转移: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影响因素:原来注意的紧张度,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大难皮层。。。。。。。P114

④ 注意的分配:同一时间内,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

影响因素:

4.记忆

1) 分类(了解):

① 按内容:形象,情境,情绪,语义(又称逻辑记忆),动作等记忆。

② 按感知器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混合记忆(两种以上)

③ 按保持时间:瞬时,长期,短期

④ 按意识类型:无意识记,无意回忆,有意识记,有意回忆。各个特征:P115

教师资格证科目二简答题背诵整理(教师资格证科目二)(2)

2) 遗忘

① 概念: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表现为错误的回忆或再认。

② 规律(掌握):德国,心理学家 艾宾浩斯 1885年 “遗忘曲线”,指出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③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掌握):

a. 学习材料的性质

b. 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是影响遗忘进程的重要因素)

c. 识记任务的长久性和重要性(是否具有长久的记忆任务以及记忆材料的重要性也是影响因素)

d. 识记方法(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理解记忆比较好)

e. 时间因素(学习内容的保存量随时间减少)

f. 识记者的态度(识记者对材料的需要,兴趣等也有一定的影响)

④ 遗忘的原因(掌握):

a. 消退说: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退

b. 干扰说:遗忘是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其他刺激干扰所致

c. 压抑(动机)说: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引起的

d. 提取失败说: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遗忘是一时难以提取出要求的信息,若有正确的线索,便可提出

⑤ 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掌握):

a. 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b. 理解材料的意义

c. 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d. 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e. 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f. 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5.思维

1) 思维的特性(了解)

间接性:思维借助中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来反映客观事物。

概括性

2) 思维的种类(了解)

① 按发展水平不同可划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② 按思维的逻辑性划分:直觉思维,分析思维

③ 按思维的指向性划分:聚合思维,发散思维

④ 按思维的创造程度划分:再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⑤ 按思维过程的依据划分:经验思维,理论思维

3)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理解)

① 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a. 认知发展的机制

l 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方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最初的图式来源于遗传。

l 同化和顺应:皮亚杰认为图式的变化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来完成的

l 平衡:是指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较高的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

b. 认知发展的阶段

l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l 前运算阶段(2-7岁)

l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守恒概念的出现是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主要特征。另一特征:出现了去自我中心主义

l 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

特征:认识命题之间的关系;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具有抽象逻辑思维;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

② 认知发展阶段与教学的关系

a. 认知发展制约着教学内容与方法

b. 教学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

c. 关于最近发展区(儿童现有发展水平和即将到达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

苏联心理学家 维果斯基 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

一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如儿童已经掌握了某些概念和规则;二是即将到达的发展水平。

4)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理解)

① 问题的特征

② 已有的知识经验

③ 定势与功能固着

定势是影响学习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学校情境中的问题的解决主要是通过迁移实现的,因此定势必然影响问题的解决。功能固着也是定势的一种,即从物体常用的功能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

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教师资格证科目二简答题背诵整理(教师资格证科目二)(3)

第二节 学习心理

一、学习动机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引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将学习活动引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动力机制。学习动机包括推力、拉力和压力三种因素。

推力:与学生对学业成就本身的追求有关,发自学生内心的学习愿望和要求(如学习兴趣等),对学习起推动作用。

拉力:与学习外在的后果(如学位、待遇等)有关,对学习起引导作用

压力:与客观现实环境对学生的要求(如考试、竞赛和升学等)有关,对学习起强制作用。

(二)学习动机的构成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

1.学习需要与驱动力

学习需要是个体在学习生活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体验形式:学习愿望和学习意向(学习兴趣、爱好等)。学习需要也称学习驱力。

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以下三方面的内驱力组成: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

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多半是从好奇的倾向中派生出来的。

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个体由于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是一种间接地学习需要,属于外部动机

附属内驱力:个体为了获得长者(如老师,家人等)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外部动机

2.学习期待与诱因

学习期待是指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的主观估计。

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可分为积极诱因和消极诱因

(三)学习动机的功能(了解)

1.引发学习行为

2.维持学习行为(决定学生学习的认真还是马虎,勤奋还是懒惰,持之以恒还是半途而废)

3.定向学习行为(学习动机是以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为出发点,使学生的学习行为的初始状态就指向一定的学习目标)

4.调节学习行为(调解学习行为的强度、时间和方向)

(四)学习动机的理论(理解)

1.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

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家提出的,主要代表人物:巴浦洛夫和斯金纳。行为主义强化理论认为强化能促进学习动机,因此学校要通过奖励和惩罚的办法来督促学生学习。

缺点:只强调了引起学习行为的外部力量,而忽视了人的学习行为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因而有较大的局限性。

2.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任何人的行为动机都是在需要发生的基础上被激发出来的。人具有七种基本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同和理解的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前四种为缺失需要,后三种为生长需要。

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在某种程度上与那些缺失需要(特别是爱和自尊需要)未得到充分满足有关。

3.成就动机理论

可分成两部分:趋向成功的倾向和避免失败的倾向,前者是克服障碍尽力解决好问题的心理倾向,后者则如失败时体验到的羞愧感。教学中应对力求成功者和避免失败者采用不同的教学管理方法。

4.成败归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 发现人们倾向于将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归结为以下六个因素:能力高低、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此六个因素可归为三个维度:即内部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和不可控制归因。将三维度与六因素结合起来就组成了归因模式。P123

归因模式的理论价值与实际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5.自我效应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是人们对自己是否能成功的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该概念最早由班杜拉提出

班杜拉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和显性因素的影响。结果因素即所说的强化。强化可分为: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三种

直接强化:外部因素来强化学习

替代性强化:树立榜样来强化学习

自我强化: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学习

班杜拉指出: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五)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掌握运用)

1.学习动机的培养

1) 学习动机的培养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培养基础:进行爱国主义和学习目的的教育)

2) 设置具体目标及达到目标的方法

3) 设置榜样

4) 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5) 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需要

6) 注意学生的归因倾向(归因倾向是后天形成的)

教师资格证科目二简答题背诵整理(教师资格证科目二)(4)

2.学习动机的激发

1) 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利用学生兴趣和好奇心)

2) 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避免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

3) 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努力(入手:努力归因和现实归因)P126

4) 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注意点: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奖惩观;奖惩要公平;奖励要注意学生年龄特点、个性特点和性别差异)

二、学习迁移

(一)概念

又称学习训练,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二)分类(了解)

1.根据迁移的性质和结果,分正迁移和负迁移

正迁移:又称“助长性迁移”、“积极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负迁移:又称“抑制性迁移”、“消极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阻碍作用

2.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向,分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顺向迁移: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产生的影响,有助于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逆向迁移: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有助于已有知识的巩固和完善

3.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分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

一般迁移又称“非特殊性迁移”、“普遍迁移”,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运用到另一种具体内容的学习中去

具体迁移又称“特殊迁移”,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要是重新组合并移植到另一种学习之中

4.根据迁移内容的抽象和概括水平的不同,分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水平迁移又称横向迁移,同一水平层次上的学习机之间差生的相互影响

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不同……分自上而上和自下而上的迁移

5.根据迁移过程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分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和重组性迁移

同化性迁移:如举一反三

顺应性迁移:如新概念的建立

重组性迁移:如掌握构词法后创立新单词

(三)理论(理解)

1.形式训练说

基本主张:迁移要经过一个形式训练过程才能产生,代表人物:18世纪德国心理学家沃尔夫。

2.共同要素说(桑代克)

3.概括化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 贾德 提出,其1908年的“水下击靶”实验是概括化理论的经典实验。

4.关系转换理论

代表人物:苛勒,“小鸡啄米实验”证明关系转换的学习迁移理论

迁移的产生依赖俩条件:两种学习见存在有一定的关系;学习者对这一关系的理解和领悟

5.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布鲁纳和奥苏伯尔)

(四)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措施掌握

1.精选教材

应选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作为教材的基本内容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迁移的角度来看,合理编排的标准就是是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体现迁移规律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

结合实际学科的教学来传授有关的学习策略和元认知策略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手段

三、学习策略

1.概念

学习者有目的的制定的、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的、复杂的方案。策略是相对学习效果和效率而言的。特征:主动性、有效性、过程性、程序性

2.分类了解

1) 认知策略(信息加工策略)

① 复述策略:在工作记忆中为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常用方法有:

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排除相互干扰

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

多种感官参与

复习形式多样化

画线

② 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是理解性记忆策略。常用方法有:

a. 记忆术:位置记忆法;减缩和编歌诀;谐音联想法;关键词法;视觉联想法

b. 做笔记(教师要督促做笔记,策略:讲的慢一点;重复复杂的材料;呈现做笔记的线索;写出主要信息;提供辅助手段)

c. 提问

d. 生成性学习:训练学生对他们所阅读的东西产生一个类比或表象,如图形、图像、表格和图解等,以加强其深层理解

e. 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精细加工强调在新学信息和已有知识之间建立联系,背景知识的多少在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

③ 组织策略

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常用策略:

a. 列提纲

1.利用图形:流程图;模式或模型图;网络关系图

b. 利用表格:一览表;双向表

教师资格证科目二简答题背诵整理(教师资格证科目二)(5)

2) 元认知策略

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分为:P133

计划策略

监视策略

调节策略

3) 资源管理策略

是帮助学习有效地管理和利用资源,以提高学习质量。常用方法:

① 时间管理策略

a. 统筹安排学习时间

b. 高效利用最佳时间

c. 灵活利用零碎时间

② 环境管理策略

③ 努力管理策略(自我激励)

④ 资源利用策略(学习工具的利用;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

第三节 学习理论 (理解并会运用)P134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一)桑代克的联结主义理论

1.基本观点:尝试-错误论。

学习的实质就在于形成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公式:S-R。桑代克的联结主义理论是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完整的学习理论。后人简称“试误论”

2.尝试-错误学习的规律

学习有主律和副律。主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副律:多重反应原则、倾向和态度原则、选择性原则、通话或类化原则、联想交替原则。

(二)巴浦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1.巴浦洛夫的经典实验:条件反射实验。他的条件反射理论被称为巴浦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2.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获得与消退;刺激泛化与分化(互补的)

(三)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1.斯金纳的经典实验

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映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

2.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理论

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日常生活中,人的行为大部分都是操作性行为,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

1) 强化

有正强化(实施奖励)和负强化(撤销惩罚)之分

2) 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

3) 消退(是减少不良行为,消除坏习惯的有效方法)

4) 惩罚

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惩罚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四)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认知学习理论把学习分为参与性学习(在做中学)和替代性学习(看别人做来学)。

观察学习包括:注意、保持、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动机过程中,观察者的模仿动机来源有三种: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二、认知学习理论

(一)苛勒的完形-顿悟学习理论

1.苛勒的经典实验:黑猩猩。与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习理论相对立。

2.完形-顿悟学习理论基本内容

① 学习是通过顿悟实现的

② 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的内部构造完形。

尝试-错误和顿悟在人类学习中极为常见。他们是两种不同方式、不同阶段或不同水平的学习类型。

(二)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1.学习观

① 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② 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2.教学观

① 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② 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a. 动机原则

内部动机是维持学习的基本动力。学生具有三种基本的内在动机,即好奇内驱力(即求知欲)、胜任驱动力(即成功的欲望)、和互惠驱动力(即人与人之间和睦共处的需要)

b. 结构原则

c. 程序原则

d. 强化原则

(三)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1.奥苏伯尔的学习分类

① 按学习者与学习材料原有的关系分,可分为机械的学习和意义的学习

机械的学习是死记硬背;意义的学习将了解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于自己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的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② 按学习者学习进行的方式分,可分为接受的学习和发现的学习

接受学习是只是把教师教的内容与自己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期间没有探索发现的过程

发现的学习是学习的内容部被一定论形式给学生,需要学生自己总结发现。(往往浪费时间)

教师资格证科目二简答题背诵整理(教师资格证科目二)(6)

2.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

① 意义:实质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实质性的联系是指该联系是非字面意思的,与词语表达方式无关。

非人为的联系是指有内在的联系而不是人为的联想或联系

② 实现条件:

客观条件: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在学习者的心理上是可以理解的。是在其能力范围之内。

主观条件:P140

a. 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

b. 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适当的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

c. 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或旧知识得到改善,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

意义学习的目的就是使符号代表的新知识获得心理意义

3.奥苏伯尔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① 课堂教学的原则

a. 逐渐分化原则

b. 综合贯通原则

② 促进有意义学习的教学策略-先行组织者策略

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要比学习任务本身和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起来

(四)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加涅被公认为是将行为主义学习观与认知主义学习观相结合的代表。认为学习过程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包括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学习过程可分为八个阶段:动机、了解、获得、保持、回忆、概括、操作、反馈。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代表人物:马斯洛和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与程序教学运动、学科结构运动并称为20世纪三大教学运动。主要强调人的自主性、整体性和独特性。教学方法上,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以学生为中心,放手让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发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人的潜能、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强调自我实现、自我选择和健康人格作为追求的目标。

(一)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有意义学习包含四个要素:

1.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参与的过程,包括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

2.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在学习中其主要作用

3.学习是渗透的,它会使学生的行为、态度以及个人等发生变化

4.学习的结果是由学习者自我评价的,即他们知道自己想学到什么和自己学到了什么

有意义的学习的四个主要特征:

1. 全神贯注:整个人的认知和情感均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

2. 自动自发:学习者由于内在的愿望主动去探索、发现和了解事件的意义;

3. 全面发展:学习者的行为、态度、人格等获得全面发展;

4. 自我评估:学习者自己评估自己的学习要求、学习目标是否完成等

“有意义的学习结合了逻辑和直觉、理智和情感、概念和经验、观念和意义”

教师资格证科目二简答题背诵整理(教师资格证科目二)(7)

(二)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学习知识(这是行为注意者所强调的),也不是教学生如何学习(这是认知主义者所重视的),而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子资源,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

促进学生学习的关键不在于教师的教学技巧、专业知识等,而在于特定的心理气氛因素。

促进学习的心理气氛因素有:

1.真实或真诚

2.尊重、关注和接纳

3.移情性理解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被视为“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创始人:瑞士心理学家 皮亚杰。

(一)建构主义学习观

建构主义在学习上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三方面

主动建构性:学习者综合、重组、转换、改造头脑中已有的知识来解释新信息

社会互动性:学习是通过对某种社会主义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工具的过程,这一过程常常通过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

情境性:知识是不可能脱离活动情境而存在的,学习应该与情景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二)建构主义学生观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教师需要在学生已有的经验世界中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

(三)建构主义知识观

1.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不是最终答案

2.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制,在具体问题中,我们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3.针对同一确定的命题的理解,不同学生在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构建出来的理解可能并不一样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当前教育实践的启示

1.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模式、有关的先前知识和对教材的信任状况有所了解,以引导学生对学习材料获得新意义,修正以往的概念。

2.教师除了讲授学习材料之外,还要培养学生学会生成新能力和技巧,结合学习材料的内容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认知活动,引导学生学会组织、评价、监督、控制自己的认知过程,最终能使学生独立进行理解性的学习

教师资格证科目二简答题背诵整理(教师资格证科目二)(8)

【标准化自测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走神是一种没有预定的目的、不由自主的产生的想象,是一种白日梦的意识状态。可控制意识状态:需全神贯注的做一件事时的意识状态。自动化意识状态:对自己的行为有所意识,但又不太清晰,如变骑自行车边聊天,脚蹬车就是自动化意识。

2.感觉、知觉、统觉、感受性、感觉阔限的含义

4.知觉的几个特性,及特性之间的区别(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

5.感觉的特性。

6.记忆的分类。瞬时记忆小于4秒又称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小于一分钟,长时记忆大于一分钟。

8.学习动机之成就动机

9.诱因的定义

10.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他们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

11.自我效能感;强化。强化物应当及时的出现在被强化行为之后

12.学习迁移的理论之概括化理论(经验类化理论)。贾德“水下击靶”实验

13.学习迁移的分类;具体迁移

15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提出者:布鲁纳

16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反射的人:巴普洛夫

17操作性条件反射中,强化物质应及时出现在新的反应后;经典性条件反应中,强化物出现在新的反应前。

18学习策略的分类。主题句划下划线的方法是复述策略,是认知策略的一种

19对所学内容画出网格关系图是组织策略,是认知策略的一种

20资源管理策略和元认知策略的分类

21问题的解决具有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符合这三个特点的就是问题解决。如发明创造

二、辨析题

1.根据维果斯基的观点,教学必须要考虑学生已经达到的水平,而且任何教学也必须着眼于学生已有的水平。

答:正确。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2.根据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发射理论,强化分正强化和负强化,无论正还是负强化,起作用都是改变同类反映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答:正确。强化是一种操作,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映在将来发生的概率,强化分正强化和负强化。

三、简答题

1.如何有效激发学习动机?

答:学习动机激发的定义。学习动机的激发。P125

2.简述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

答:学生迁移能力的形成有依赖于教学,促进迁移的有效教学(措施)有四条P129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答: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P142

四、材料分析题

对有的教师对学生作业采用“错一罚十”“漏一补十”的做法的看法,并运用记忆的有关规律加以分析。

答:这种做法违背记忆规律,也是行之无效的。学生识记的效果和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有关,在一定的时间不易过多,否则会引起学生过度的疲劳,降低记忆效果。同时,“错一罚十”“漏一补十”的做法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记忆的信心和主动性,对进一步学习制造一些心里障碍。(记忆的分类,遗忘的规律、影响因素、原因以及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P115)

教师资格证科目二简答题背诵整理(教师资格证科目二)(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