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图推荐:图志丨实拍秦岭古道——陈仓道
文/王国忠
【作者简介】王国忠,1975年出生于富锦市,中共党员,佳木斯作家协会会员,富锦市文学工作者协会理事,海东青诗社会员。作品见于《卧虎泉》《富锦文学作品选》《峥嵘岁月》《海东青诗集》等选集、丛书中。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一、检校一词的正确读音及释义?
检校读音是:jiǎnjiào。解释为审查核对、核实。初指对账务进行核实,对文稿进行校对,后来意义有所变化。
二、检校一职的发展历史如何?
南北朝时期,当官被派到某一个地方去处理事务,就在官职前加“检校”,如检校秘书等,那时不是正式官衔。
隋朝时才有“检校”这一正式官衔。
唐中前期,加“检校”官职虽然不是正式拜授,相当于“代理”官职,但有权行使该职权。唐中后期,“检校”官职均为散官或加官,不具有实权,主要表达深受恩宠。安史之乱后,“检校”官职盛行,使用范围扩大,连节度使的幕府参谋都采用“检校”官职。
宋朝从太师、太尉到国子祭酒(国子监是中国古代国立最高学府和官府名,传授儒家思想,其中最重要的礼仪就是祭祀,所以国子监的主管被命名为祭酒),水部员外郎十九等(唐朝有水部衙门,水部设郎中、员外郎,郎中既为主事官员,为正五品),都有加检校之官,作为散官,与正职并存。
元代中书省与各行中书省属官有检校,掌管查核公文书信。
明初中书省与行中书省属官(属下的官吏)有检校,但是时间不长就废除中书省而设立六部、都察院、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及各府属官都有检校。
清仅有江苏各府有检校,掌管核查文书出入的数量。
元、明、清三代检校都是低级官员,与唐、宋检校官有很大的不同。
三、检校官到底是什么样的官衔?
检校是散官。
散官是古代表示官员等级的称号,是有官名而无实职的官称,没有品级,仅存名号。
东晋时有检校御史,唐、宋时检校官是皇帝下发的文告命令所赐不是下旨册封的正官。宋代检校官加于太师至各部员外郎,共十九等(十九等包括:太师、太尉、太傅、太保、司徒、司空、尚书左仆射、右仆射、吏部尚书、兵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礼部尚书、工部尚书、左、右散骑常侍、太子宾客、国子祭酒、水部户外郎),位高于正职。
宋初检校官多加给武臣、吏职及蕃官军员,文臣则加于枢密使、宣徽使与节度使。宋神宗元丰年间改制后,仅留存检校三公与三师。
三公:太尉、司徒、司空(正一品)——经常作荣誉加衔;三师:太师、太傅、太保(正一品)——天子老师,没其他职责,无人任职可以空缺 。
宋徽宗政和年间后改三公为三少(少保、少傅、少师),武臣累加至检校少师则拜太尉,文臣累加至检校少师则拜开府仪同三司(三司就是三公,即太尉、司空、司徒)。
元代在中书省设置检校官,是掌管检校公事文牍的官员。
明代在六部、都察院、布政司、按察司及各府置检校官。
清代仅各府设置检校官,是低级办事官员。
四、检校官是低级办事员,为什么在唐朝地位却显得与众不同呢?
检校官虽然不是代理官职就是低级办事员抑或表达深受恩宠,但是在各个历史存在是其特定的历史意义的,就像如今的名誉主席等职务一样,让你在实职之外多个官衔,可以很好满足了一个人的虚荣心,为当权者好好效力。
但在
唐朝,检校官其实已经参与政治斗争,有把重臣外任检校的趋势。宇文士及在唐太宗初担任中书令,就以本官检校凉州都督,取代获罪的长乐王,往往也成为朝廷直接派人监督地方事务,或罢黜官员的手段。
唐太宗任命一个省长官和一个校检省长官共同管理省事,加强了皇权对中书门下省的控制,也使检校职务的地位和作用上升。检校制度是唐朝吸取前代权臣专权的历史教训,进一步分散相权,加强皇权的措施。到唐高宗时代把检校制度发挥得更广泛,也体现了皇权在各领域发挥影响,检校职务的使用也体现了当时帝党和后党争夺激烈的状态。
唐朝的检校制度在唐朝历史上总体是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加强封建行政职能的执政效率有推动作用,也对执政过程中防止官员专权、贪腐和怠职起了监督、防范作用,客观上也起了保障皇权地位和权威的作用。
五、如今怎么客观的看待检校官?
其实,检校官就是说纯荣誉头衔,不算工资不算朝班排序,就是一个口头称赞。检校官朝廷不用发一分钱银子,那当然随便发送,连差役都有检校官。
检校,好像一种勋章,而且还是到了级别一定会颁发的勋章,类似以前沙俄、帝德有过的“忠诚服役20年纪念章”、“警官无差错服役20年纪念章”之类的。具体有以下几种类别:临时代理某官职——编制外额外担任某官职的人——身份待遇等级标志(尤用于方镇及方镇幕僚)——荣誉勋章。
所以,检校虽是虚职,但是在历史长河中的确真实存在过的。
《写乎》hongyupt
投稿邮箱:499020910@qq.com
《作家荟》微信号stzx123456789
投稿邮箱:125926681@qq.com
顾问:朱鹰、邹开歧
主编:洪与、姚小红
编辑:邹舟、于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