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时光,是握不牢的落沙,越想抓紧,却流逝得越快。岁月拥有一双无形的手,悄然无息地将人生这本书翻过了一页又一页,刻下难以泯灭的印迹。时光催人老,再坚固的东西也抵不过它的消磨,更何况是那些平凡的物件?曾经伴随一代人长大的国货会慢慢褪色,破旧,被飞速发展的社会所淘汰,逐渐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中。

时光易老,回忆难销,这些物件虽旧,却也见证了一辈人的生活,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印迹,值得我们去珍惜。

印象老物件

有种“站车”叫“Kie丫”儿时你是否也坐过?

据网友介绍,70年代前,福州乡下曾有习俗,外婆在外孙(女)出生14天时要办“三担”(包括鸡、线面、婴儿衣、摇篮),4个月时要送“giu丫”,周岁时,要送“kie丫”,以竹子为材料做的约有1米高、70厘米直径、栅栏式的、用于婴儿安全站立的“站车”。

老物件勾起全场人的回忆(只有福州人才懂的回忆)(1)

老物件勾起全场人的回忆(只有福州人才懂的回忆)(2)

老煤炉,小时候,你拎过它吗?这绝对是只有70、80后才知道的老物件!

老物件勾起全场人的回忆(只有福州人才懂的回忆)(3)

二十年前,你的家是什么模样?

老旧的沙发,藤椅。毫不起眼的铁架,上面放着当年最贵重的家私——电视,有这么一台电视,在那时,是多么让人艳羡。

老物件勾起全场人的回忆(只有福州人才懂的回忆)(4)

记录回忆的声音,孩童时代的老物件,现在已经很少见了!

这个也是我们童年的高档货,录过我童年的声音,录过爱听的电视剧歌曲,主要,我那时听“潇洒走一回”还靠它呢!那天在朋友家看到它,不禁热泪盈眶!它的年龄肯定比我大多了。

老物件勾起全场人的回忆(只有福州人才懂的回忆)(5)

缝纫机,闽江牌,看起来就像是很有名气的感脚。

老物件勾起全场人的回忆(只有福州人才懂的回忆)(6)

福州藤漆皮枕,质量杠杠的!

不少“老福州”或许还记得这种藤漆皮枕:以木为骨、以藤为筋、蒙上牛皮、髹漆绘花,摸上去光滑清凉、结实又有弹性。它曾是解放前福州女必备的嫁妆,每一个都要4个匠人经过五六十道繁杂工序才能完成。如今它们早已在市面上绝迹,而在鼓楼区,还有一位坚守这种手艺的老伯,制作着也许是福州最后的一批藤漆皮枕。

老物件勾起全场人的回忆(只有福州人才懂的回忆)(7)

“郑兴利”的剪刀

在过去,福州凡是制作、经营刀具和刀器的商铺,招牌中大都带有一个“利”字。老福州朋友是不是还记得老字号“郑兴利”?家里是不是还有一两把“郑兴利”剪刀?

从清朝末年一直发展到现在,“郑兴利”的郑氏家族成员成了如今福州城内唯一世家祖传的剪刀制作艺人。

老物件勾起全场人的回忆(只有福州人才懂的回忆)(8)

“美且有”猪油糕

“还记得猪油糕、雪片糕吗?不仅仅是年轻人提到它会有这般怀念。一些老福州人,甚至转大半个福州城去“追味”。福州最老的‘美且有’糕饼铺,是许多老福州心中,好吃点心的代名词,这老字号糕饼,已经有150多年的历史了。

老物件勾起全场人的回忆(只有福州人才懂的回忆)(9)

草包饭

“草包饭”有一个专用名称,叫“笳包”(福州方言读音大致是“gajubao”)以前老福州人爱吃草包饭。做草包饭就必须用到这种草包,米要在水里泡过一会儿才能装进洗净的草包里;然后把装了半包米的草包竖着放进一个钵子中,装水(水位不要漫过大米)。最后把钵子放进高压锅隔水蒸,15分钟后,香气四溢的草包饭出锅了。如今,“草包饭”几乎已找不到了,只在一些高级酒店仍然可以见到它的身影,名称不一定叫“笳包”,制作也更精致。

老物件勾起全场人的回忆(只有福州人才懂的回忆)(10)

这是1962年福州市发行的票证:“福州市周岁内儿童购买票”。专供家中有1周岁以内小朋友的家庭使用。

票证旁边的说明文字可以了解到,当时每个小朋友每月的供应量:炼乳1瓶,乳儿糕2包,儿童食糖(包括糖果)每月1斤。购买票全季通用,过季作废。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买一碗锅边都要粮票。而且家中子女都比较多,父母亲必须勤俭持家才能解决全家的温饱。

老物件勾起全场人的回忆(只有福州人才懂的回忆)(11)

在今天看来,这些老物件是多么的珍贵……在过去的岁月,这些物件都是普通、常见的。时光的车轮不断向前,带来了新事物,也将老物件留在过去。等我们回过头去探寻,已经难得一见的旧货让我们更加的珍惜。

来源于网络

嘿……点个小赞再走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