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者

习书但凡学行书,必取法王羲之,王字行书必取法《集王圣教序》,在书法史上奉为不变之圭臬,振古如兹传承至今。

王羲之 集王圣教序(只从两个方面临习王羲之集王圣教序)(1)

被誉为“墨皇”的宋拓本集王圣教序

王右军真迹至明、清已不多见,基本是摹本,因此集王圣教序碑是见证王字真迹的碑刻,该碑是怀仁以王羲之墨迹直接摹写,笔画、结字极为精当,故此碑历来为书法界极学书者重视。清朱履贞《书学捷要》云:

“至于行书,则《禊帖》、《圣教序》实为至难然后世以书法称者,无不从此入手。”

清王澍《竹云题跋》云:

“自唐以来,士林甚重此碑,非直《兴福寺》、《隆禅法师》等碑为显效其体即李北海、张司直、苏武功亦皆从此夺胎。”

可见,该碑自唐已绛对书法界的影响至深、致远,或许会一直影响下去。

王羲之 集王圣教序(只从两个方面临习王羲之集王圣教序)(2)

《集王圣教序》局部

该碑为集字,取自王義之的不同作品,所以同一个字往往出现若干种不同的结字形态。这种情况往往会给临习者带来一种困惑。但事物都有两面性,也正是集字的这种特点,才使王字的结体方式可以较为全面的展现出来。

下面我们从笔法、结字来分析该碑的特点,对书法爱好者临习《集王圣教序》有所帮助。

笔法

1、 与墨迹本比较

该碑虽然摹刻精到,但经过摹写勒石、镌刻等一系列工序,其对王羲之书法风格的改造还是比较明显的。我们与墨迹本的王字做一下比较,明显的看出主要表现在对笔法的简化上,尤其表现在笔画的起笔、收笔及牵丝连带处,如“百”、“風”、“降”、“况”、“群”、“霜”、“右”、“在”等字。

王羲之 集王圣教序(只从两个方面临习王羲之集王圣教序)(3)

虽然,这种简化损失了笔法的丰富性,也给我们一种启示,我们知道王字笔法的丰富性,是临习的难点,这种笔法减法更容易入手,也是生成自我风格的一种方式。

王羲之 集王圣教序(只从两个方面临习王羲之集王圣教序)(4)

我们临习古人最终是学以致用,先入再出,是化出己用的方法,就像李可染说的:

“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

进去是为了出来,出不来就不能脱帖,那就失去了学习的意义了。

2、 入笔

该碑是集字,所选的字每一个都有自己的特色,尤其是用笔,千变万化,形态丰富,除了注意到点画的长短、粗细等显性特征的同时,对每一个字入锋的角度要足够的重视,任何一个点画都可以从任何一个方向入纸与出纸,这符合王羲之用笔多变的特色,《兰亭序》里“之”有几十种写法。《集王圣教序》里的“之”字,同样变化多端,如之的“点”,不同字形中其入笔的方向及其形态也各不相同。

王羲之 集王圣教序(只从两个方面临习王羲之集王圣教序)(5)

“之”字“点”举例

王羲之 集王圣教序(只从两个方面临习王羲之集王圣教序)(6)

“之”字“点”举例

3、 收笔

该碑,虽是墨迹集字,但是为碑刻,一些字的收笔处有刀刻斧凿的痕迹十分明显,收笔爽利斩钉截铁,给人以强烈地力量感,如“天”、“文”等字最后一笔的收笔。“贝”字旁在文字墨迹中,收笔多是反捺,或是回钩,极少有这类笔法。

王羲之 集王圣教序(只从两个方面临习王羲之集王圣教序)(7)

集王圣教序的“文”“天”

临习古人法帖,最先要追求形似,孙过庭曾说:

“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

此为学书之大关,针对不同形态的点画,要尽可能地抓住其特点,力求能准确地临习,形似方能神似,此关不过终难深入。

4、 萦带连笔

王羲之 集王圣教序(只从两个方面临习王羲之集王圣教序)(8)

这几个字还不好写!

萦带连笔是考验控制笔锋的能力,该碑中有些字连笔较多,往往一笔之中存在转、折、提、按等不断转换。对于笔法转换较多的笔画,不仅要求我们对其进行细致的分析,更要求我们反复锤炼,以形成特定的书写惯性,若不能记忆在心,看一眼写一笔,可以说几乎不能完成一个字的临写,即便是写完一个字,也不能体会王羲之行书的痛快淋漓。

结字

1、 节省笔画

书写行书速度相对较快,必然会出现简省的情况。最直接的简省即省略笔画,如“般”、“藏”等字;而更多的简省则是对书写行为的简化,即在书写时通过连笔、替代、变化笔顺等方式来达到提高书写速度的目的。连笔如“習”、“儀”、“治”等字,替代如“微”字左边双人旁、“輕”字左边“車”的中间部分、诸”字右下的“日”变化笔顺如“伏”字右边的“犬”。

王羲之 集王圣教序(只从两个方面临习王羲之集王圣教序)(9)

王羲之 集王圣教序(只从两个方面临习王羲之集王圣教序)(10)

简笔是领会行书的要领之一,有的行书的笔画简笔已接近草书的写法,在临习时要加以揣摩。

2、 疏密与错落

疏密与错落是书法结体的最基本形式,偏旁笔画之间距离的远近有“疏”“密”,增强了整个字点画之间的布白关系,做到疏密有度,“疏可走马,密不透风”。《集王圣教序》中字的结构多中实茂密,如“藏”、“顯”等字,密与疏是相对的,这样整篇布局才能疏密有度,如“仁”、“往”“遠”等字。

王羲之 集王圣教序(只从两个方面临习王羲之集王圣教序)(11)

王羲之 集王圣教序(只从两个方面临习王羲之集王圣教序)(12)

为了避免字形的呆板,可通过把点画写的长短、高低有对比,形成参差错落之趣。如“攬”“陵”、“譯”、“作”等字。

3、 平正与险绝

该碑中字的结构多以平正为主,平正尽显平稳,但不能板正,那就从字势上求变化,唐李邕是这方面的高手。如“陰”、“岳”、“翰”、“瞾”等字,“鴦”、“峰”、“瞻”甚至连续三个字字势均向右上倾斜。

王羲之 集王圣教序(只从两个方面临习王羲之集王圣教序)(13)

前人评王羲之字“龙跳天门”,王字变化多端、字势恣肆,怀仁在集字时虽对字势进行过“岐者正之”的处理,但碑中仍有很多字的字势颇为险绝。如“岸”字右下部分的“干”同其他部件的疏离;“遲”“釋”两字最后一笔的欹侧对整个字造成的压迫感,等等。“崇”、“盖”、“是”、“蜜”等字上半部分的字势向左,下半部分向右,这一左一右恰好构成一种动态的平衡。“導”字上大下小"非”两竖的上开下合均形成向下的力。“使”、“阿”二字的字势颇为生动“使”字左边避让,右边如舞女之翩跹婀娜;“阿”字则左边持重,右边顾盼有情。

王羲之 集王圣教序(只从两个方面临习王羲之集王圣教序)(14)

王羲之 集王圣教序(只从两个方面临习王羲之集王圣教序)(15)

王羲之 集王圣教序(只从两个方面临习王羲之集王圣教序)(16)

康有为称此碑“位置大然,章法秩理可谓异才”,该碑毕竟是集字,字与字之间的呼应及行气等方面不如《兰亭序》,和其他手札那样贯通流畅。我们临习《集王圣教序》还是多从单字上学习,若还想进一步追求通篇章法效果,可参考王羲之其他法帖,手帖(信札)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