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家写作技巧(马友友为何叫马)(1)

马友友1955年生于巴黎,父亲马孝骏是小提琴家,母亲是歌 唱家。中文“友”字是友谊的意思,马友友说他父母给他取名时“似乎懒得动脑筋,想不出别的什么来,于是多加一个‘友’字了事。”

马友友4岁开始由父亲启蒙学习大提琴,每天要背熟两小节巴赫的曲调,4岁就能演奏巴赫的组曲,被人称为神童。1962年,马友友举家移民到美国,他们的良师益友艾萨克・史特恩帮助他们安顿了下来。当史特恩第一次听到个子还没有大提琴高的马友友拉大提琴的时候,顿时对这个不起眼的小男孩刮目相看。再一次来到马友友家的时候,史特恩拉上了他的朋友――杰出的大提琴家伦纳德・罗斯来。罗斯听完,立即收马友友为徒,于是,马友友进入茱莉亚音乐院学习。

1972年,马友友进入哈佛大学就读,他和自己的同学在学院的剧场演奏,每当消息传开,座位总是不够的。有一次,马友友不得不在剧场外演奏,以安抚拿不到入场券的人。1978年,马友友获得享誉全球的艾维・费雪奖,并毕业于哈佛大学;1991年获得哈佛大学授予的荣誉博士学位。

原创作家写作技巧(马友友为何叫马)(2)

出生于浪漫理性的法国,成长于开朗乐观的美国,又具有谦虚深沉的中国血统,这使得马友友擅长发挥对不同文化的敏感触觉,拿捏音乐作品中多层次的复杂性格:他演奏出的音色,较其它大提琴家鲜活而多样,能轻易展露音乐的内涵。

马友友经常演奏由自己改编的帕格尼尼和克莱斯勒为小提琴而作的难度极大的曲子,使得他的技巧上攻无不克。指挥大师马泽尔曾经有过这样的评价:“马友友是一位绝佳的器乐家,当他的指挥一点也不必费神,他才高艺纯,任何技巧上的困难都能迎刃而解,敏感度极高,又能和音乐融为一体,演奏起来真是豪情万丈!”马友友虽然从21岁的时候就开始了演奏生涯,近年来每年都有100场以上的演出,录音也已经有40余张,然而他演出和录音却非常的严肃,直到30岁才第一次与马泽尔和柏林爱乐乐团合作录制了德沃夏克的大协。马友友说:“我到这时才录这首协奏曲,是因为我要等到我真的觉得自己可以做了,自己的诠释有意义之后再做的缘故。”

原创作家写作技巧(马友友为何叫马)(3)

台上的马友友总是愉快的、充满信心的。他和指挥、乐队、他的大提琴以及台下的观众总是从形到心都紧紧连在一起,没有一点“神圣不可侵犯”的架子。这是因为这种友爱、平等、和谐的氛围,使得所有在场的人们都被马友友带到了美妙的音乐中去。

除了独奏之外,和他合作过的,属于不同音乐范畴的音乐家不计其数,从古典曲目、当代乐派,甚至流行音乐与电影配乐,马友友几乎都能与每一位合作对象在音乐中擦出火花,激发出前所未有的音乐新风貌。1997年马友友在香港回归大典上,与作曲家谭盾合作《交响曲1997》,引起举世瞩目;1998年马友友与六个不同领域的艺术家合作《马友友的巴赫灵感》音乐电影,将巴赫的音乐赋予全新的意义;2000年,由马友友出演的《卧虎藏龙》电影配乐,更拿下奥斯卡最佳配乐大奖,成为全球华人的骄傲。

40出头的马友友虽已处大师级的地位,但一直都以平易、朴实的风格待世,没有象麦斯基那样的星光灿烂,秀味十足。他到国外演出,经常是一个人背着特制的大提琴盒,一身休闲装,一脸微笑,没有任何随行人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