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开,或者不放开,对于2023年的企业而言,左右为难,进退维谷。放开,第一波的感染潮,带来的社会运转效率停滞,对于企业的伤害不见得会小于现在;不放开,明年直接躺倒。

可以预见,2023年会有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出台,但市场底总是滞后于政策底的,我们还是不能盲目乐观,全球性的经济衰退,除了新技术、新模式、新趋势的赛道外,很多企业都难以独善其身,怎么办?日子好不好过,都要硬着头皮继续过;事业好不好干,都要想办法干好。给大家分享一些建议,希望有所帮助。

1

客观冷静,正视现实,

不要盲目喝鸡汤

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任何个体都不能独立于环境的影响而存在。成功的企业,除了企业家因素以外,更多还是时代的馈赠,所以一定要清醒的判断你的企业现在所处的环境。

处于景气周期产业领域的,可以大规模投资,可以高歌猛进,处于衰退周期产业领域的,要谨小慎微,亦步亦趋。

客观冷静的看待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和人文的变化,正视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风险或者机遇,不要盲目喝鸡汤,不要认为过去的高速发展是必然趋势,月有阴晴圆缺,事有成败高低,认清现实,不纠结,很重要。

口号是喊给别人听的,可以给政府听、给客户听、给供应链合作伙伴听、给员工听,但一定不能喊给自己听。

2

降低对未来发展的预期,

放慢扩张步伐

疫情新常态、地缘政治新危机、区域经济新壁垒、国内国际“双循环”、员工自我意识崛起、法律法规进一步细化和完善,这些都是不可逆的趋势,各行各业能胜出的,都是“卷王”。

高质量发展背景,也是中速增长时代,每一家企业,都要降低对未来发展的预期,放慢扩展的步伐。

VUCA时代,跑得快不如走得稳,摊子铺得再大,如恒大、方正、海航等行业翘楚,风险没把控住,最后也都是一地鸡毛。

事业和人生一样,都是马拉松,可持续性成长才是正途,新常态下,稳字当头是指导精神。

3

保持政策敏锐性,防患于未然

新常态,不单单是疫情防控新常态,更是社会、经济和政治运行新常态,我们要坦然接受和面对,更要敏锐洞察,预判未来。

保持政策的敏锐性,如高瓴资本,在教培行业“减负”政策公布前,基本清仓教培股,这就是一种政治智慧。

比如房地产,三道红线政策公布以后,地产的高杠杆、快周转、资金密集型的商业模式就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叠加限购、疫情管控等因素,直接产生系统性危机。

很多企业负责人,数年如一日的跟踪《新闻联播》和《人民日报》,风向标吹到哪里,他们就跟进到哪里,这也是一种大智慧。

总之,政策就是趋势,不要放大个人的影响力,不要同趋势做抗争,不要拿鸡蛋碰石头。

4

备足现金,备好战略储备粮

新常态下,现金流就像过冬的棉被一样,越足越好。

过去,我们一直提议要超前布局,提前卡位,把手上的子弹都打出去,等风来,等潮水来,享受经济繁荣带来的投资红利和价值溢价。现在不同了,流动性危机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并蔓延,现金流非常重要。

现在,要提议超额储备现金流,过去财务测算,6个月现金流就足够的,那现在至少需要9-12个月现金流。提高资金周转和使用效率,尽可能压缩账期或者减少长账期订单,减少大额垫资。

关键时刻,有钱才是王道,其他都白扯。

5

少投资,不投资,

不关注3年内不能变现的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都是有钱人干的事情,过去总有人争论联想的“贸工技”路线和华为的“技工贸”路线孰优孰劣。其实联想有的选么?电子消费品领域,完全的红海,毛利率低的吓人,今天花重金投入技术创新,明天就开始亏损。未来的梦想和今天的生活相比,显得微不足道。

新常态下,活下去很重要,少投资、不投资是活下去的一种被动选择。能力不够的企业,尽量不要关注3年内不能变现的技术创新,在平时,多搞些开发,少搞些研究。

中小企业不扩张不搞长周期的基础研发不代表不成长,还是要趁慢下来的功夫提升内功,再深入研究下客户的需求,把员工闲下来的时间多投入些去优化内部流程,搞好工作标准化,做好过往成功经验的案例集,做做知识管理和共享,提升人员能力和凝聚力,等待时机乘势而上。

有钱的企业,还是要主动拥抱未来,该花在明天的钱,一定要花出去。

6

减少一切硬开支,

能租则租,能省则省

钱很重要,重资产一次性投入大,占用资金多,回报周期慢,在新常态下,厂房、设备、非核心人员,能租则租,最近柔宇科技遇到的危机跟资金配置有直接关系,花费接近100亿自建的生产线,因为市场端未拓展开,2018-2019年产能利用率仅为15.1%、31.2%,2020年受疫情影响,上半年只有5%左右,2021年和2022年,虽然并未公布,但相信非常不乐观。

厂房、设备、人员都可以采取租赁或外部合作的方式,华为和阿里,也采取劳务派遣和业务外包的方式,节省了人工成本,也减少了经营的压力和风险。

7

不在非战略机会点浪费一兵一卒一分一厘

当我们静下心来去审视这么多年所做的投资决策时,就会发现,有很多资源都浪费掉了。

非常时期,一定要避免盲目多元化,避免盲目扩张,要始终聚焦主航道投入资源,不断提高竞争壁垒和护城河。

内卷时代就是供给过剩时代,赢得市场竞争,靠的不是运气,是人才、技术和市场资源的饱和投入。

靠运气赚来的钱,一定要靠本事守住,要增强企业竞争力,不要在非战略机会点浪费一兵一卒一分一厘。

8

多和央企国企打交道,少和政府打交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主体,国有企业是经济的稳定器和压舱石,历次大规模投资,订单都是优先央国企承接。2020年、2021年,国资委发布的业绩报告,央企利税总额都是再创新高。

做企业,要学会傍大款,多和央企国企打交道。央企国企多是采取预算制,先定钱,再干事,所以,只要不出系统风险,预算有,总是能够回款。

疫情期间,财政收入锐减,防疫支出加大,政府也没钱了,所以,尽量少和政府打交道,政府脸难看,事难办,而且商业信用不佳,官大一级压死人,新官不理旧账普遍存在,事干了,钱能不能拿到很难说。

和政府可以眉来眼去谈恋爱,不能真刀真枪做生意。

9

抓住每一个线索和商机,

服务好每一个客户

再难,机会总是有的,但是竞争会越来越激烈。企业还是要抱有信心,主动出击,抓住每一个线索和商机,把每一个订单当做唯一的订单和最后的订单来看待,用心做,自然能换来客户,赢得市场。

抓住线索和商机,不能停留在口头上,人员要配足,资源要配足,尤其是线索能确认为机会点以后,要“兵团作战”、“八仙过海”,不惜一切代价,以拿下订单为最高目标。

开拓一个新客户的难度要远远大于挖潜一个老客户。非常时期,每一位合作的客户都是上天派来的天使,要真心的、用心的、全心的服务好他们,关键时期,他们会帮你的。

10

不要做亏钱的买卖

客户很重要,所以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观和态度要提至最高纲领,但生意是生意,不能因为客户的无理需求,而耗费自身仅有的资源。

战略级客户,从来都不会吝啬对供应商的合理回报,他们更关注供应商的技术、质量和交期。盲目追求低成本,这种客户要警惕,小心翻脸不认人,脏活累活都干完,一脚把你踢开。

让你赚钱的客户,才是好客户,本小利薄,不要做亏钱的买卖。

11

靠近你的客户,

再靠近你的客户,无限贴近你的客户

客户是衣食父母,关键时刻,任何一笔订单都可能是续命仙丹。

靠什么打动你的客户?不完全是专业度和品牌。在客户眼里,75分和95分,都是专业的代名词,盲目追求95分带来的自我优越感,只会让客户离你而去。

所以,无论你的技术牛不牛,品牌响不响,都要靠近你的客户,再靠近你的客户,无限贴近你的客户,让客户眼睛里面都是你,你的好就可以被放大,你的不好,也可以被掩盖。

一定要牢记,技术好,不一定能带来客户,但是,态度好,一定能带来客户。

12

反应比竞争对手快一些,

脸皮比竞争对手厚一些

一切都是效率的竞争。市场永远都有需求和机会,关键企业能否把握的住。赢得市场,不单单是赢得客户的青睐和信任,更主要是赢得和竞争对手的商业之争和市场之争。

长期看,赢得商业竞争,靠技术、靠人才、靠品牌、靠组织能力;短期看,赢得市场竞争,靠响应速度、靠服务态度、靠认真程度。

癞蛤蟆为什么能够吃到天鹅肉?因为他的反应快,脸皮厚,有耐心,这就是王者之道。

13

加强全员营销,加强全员成本管控

利润=收入−成本。所以开源与节流都很重要。

如何开源?加强全员营销,积极响应客户需求,必要时刻降价求生,抓住每一个线索每一个商机,让所有人都感受到生存的压力。市场在,则企业在、工作在、奖金在;市场丢,则企业败、工作丢、奖金无。有全员营销意识的,能够在全员营销过程中创造的价值的员工,要好好激励和保留,不愿意转变意识,能力不足的,趁早干掉。

成本意识很重要,营销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能省则省。很多时候,不花钱一定能干好事,关键是用不用心,努不努力。员工天然是没有成本意识的,所以负责人一定要天天讲,时时念,时时处处事事人人关注成本意识,加强成本管控,久而久之,员工就形成了习惯。

14

需要不需要,

常备至少3个月以内到账的融资款

随时关注融资市场动向,需要不需要,都要尽量找到3个月内能到账的融资款,避免因为现金流问题导致系统性危机。

环境再恶劣,金钱永不眠,资本需要依附产业,才能带来额外的价值增值。有些优质企业,只要融资窗口放开,总是会有资本愿意跟进。所以负责人一定不要拒绝同资本打交道,尤其是有钱、有势、有行业影响力的战略投资者,他们在关键时刻,不仅仅能给钱,还能给订单,给客户,给资源。

没有资本青睐的企业,也不要气馁,任何行业都有机会,做好了,都可以与资本共舞,踏踏实实搞经营,资本自来。

15

少贷款,关键时刻,

银行从来不帮忙,只添乱

股权性融资优于债权性融资。银行也有自己的经营压力,他们喜欢干的事情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你不能指责银行,因为他也有他的规则和制度。你更不能指望银行,因为关键时刻,银行可能只添乱,不帮忙。

当然,少贷款不代表不贷款,有资深财务顾问的前提,设计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融资组合包,一样可以带来价值。不过一定要尊重专业,要相信专业,不能自以为是。

不要期望外部资金有人性,要舞动资金的利剑,不要为资金所伤。

如果有钱,现金储备也足够,不影响经营和风险,少些扩张,多还些贷款,因为你的利润率有可能没有银行的利率高,越久越亏。

16

做好上下游沟通,

避免因为疫情导致供应链合同风险

新常态下,随时爆发的疫情,都有可能带来经济和社会的停摆,交期不等人,违约很严重。要做好跟上下游的沟通,避免因为疫情导致的供应链合同违约带来的法律风险。

要做好全面的合规和风险防范,避免触犯国家、社会、企业底线,遵守防疫政策,对外合作开展业务之前,做好背景调查,避免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可以没有企业的咨询顾问,但一定要有企业的法律顾问,非常时期,任何一个合同条款的漏洞,都有可能给企业带来无妄之灾。

尊重人性,相信法律,做好沟通,协商解决一切风险。

17

开诚布公,

和员工多聊聊现实情况,同舟共济

企业遇到困难,不丢人,要敢于求助,善于求助。能向政府求助的,尽快向政府求助。政府的资源也有限,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先到先得。

遇到切实困难的,可以开诚布公,和员工多聊聊实际情况,鼓励员工集思广益,共同渡过难关。

员工是很可爱的,你对员工好,关键时刻,他们会很靠谱的。相信你的员工,比相信别的虚无缥缈的承诺,更有用。

18

必要时,主动裁员

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企业倒闭了,员工也许可以找到更好的平台和机会,但是企业倒闭了,你就什么都没有了。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主动裁员一定要提早、尽快。做企业要有菩萨心肠,雷霆手段。

裁员一定要合规合法,合情合理,要和平,不要鸡飞狗跳。

分手不是永久的别离,是为了下一次的重逢。

19

不以个人身份同公司产生债务关系,

不要因为企业破产带动个人破产

在趋势面前,一切个人的努力都是徒劳的,很多企业家有个人英雄主义情节,总希望通过个人的能力,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很多人以个人资产承担连带责任,最后企业越做越垮,生活也一落千丈。

不要以个人身份同公司产生任务债务关系,蜜月时,一切都好,是企业家负责任、敢担当的体现,危机时,所有的一切都要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企业可以破产,个人不能破产,不要让个人债务成为企业东山再起的绊脚石。事没了,可以重头再来,人倒了,翻身太难了。

不要赌气,接受现实,在逆境中,更要静下心来,再寻找新的生机。要相信,机会总是有的,经济也是有周期的,坚持不懈的投入和努力,在经济的景气周期里,有准备的人和没有倒下的人,才有机会。

20

善待亲人,他们是你最后的避风港

善待亲人,事业没有了,世界并没有坍塌,没有了事业的辉煌,还有家庭的温暖,一切都是轮回,有就是没有,没有就是有,失去了也是另外一种获得,善待家人,他们永远是最坚实的后盾,后方不乱,才有机会东山再起。

有心气的,始终准备好,等待新的机会;灰心的,也要乐观些,享受当下。

迟暮的夕阳,也是另外一种美好。(本文完)

怎样看懂一个公司的经营管理(不乐观也要想办法干好)(1)

中国有句老话,生意好做,伙计难搁。

得合伙人,得天下!

万科总裁郁亮说,雇佣时代已经过去

合伙人时代已经到来!

你的公司是否天天上演三国演义,员工不听话可以让他转铺盖走人,股东不合怎么办?

华为,为什么能从4万元发展为1000多亿美元,成为世界500强?因为他在90年代就开始实行全员持股合伙人模式,开始与客户在全国建立合资公司!

韩都衣舍,2008年导入合伙人管理制度,连续10年在互联网服装品牌排名第一名,业绩突破20亿。

旭辉地产,2012年导入合伙人管理制度,连续6年业绩保持70%增长,成为地产行业超级黑马。

碧桂园,2014年导入合伙人管理制度,3年成为中国地产第一名,业绩突破5000亿。

合伙人时代:以华为、阿里、碧桂园、旭辉地产、海尔、韩都衣舍,爱尔眼科为代表的著名企业纷纷导入“利益共享”为核心的合伙人制度,越来越多中小型企业纷纷导入合伙人管理模式,培养核心人才,与公司形成利益、事业、命运共同体!

不是你要不要用合伙人管理模式,而是时代已经选择了合伙人管理模式!

怎样看懂一个公司的经营管理(不乐观也要想办法干好)(2)

老板不懂合伙人股权,如同埋下地雷!

【误区一】按出资比例来分配股权:

在过去,如果公司启动资金是100万,出资70万的股东即便不参与创业,占股70%是常识;在现在,只出钱不干活的股东“掏大钱、占小股”已经成为常识。在过去,股东分股权的核心甚至唯一依据是“出多少钱”, 「钱」是最大变量。在现在,「人」是股权分配的最大变量。

【误区二】平分股权:

据调查,企业股权结构易产生纠纷的3大情形:

企业的创始人与股东的股份比例为:1/3、1/3、1/3的占12%

企业的创始人与股东的股份比例为:50%、50%的占17%

企业的创始人与股东的股份比例为:40%、30%、30%的占16%

股权战争最大的导火索之一,是完全没有退出机制。比如,有的合伙人早期出资5万,持有公司30%股权。干满6个月就由于与团队不和主动离职了,或由于不胜任、健康原因或家庭变故等被动离职了。

怎样看懂一个公司的经营管理(不乐观也要想办法干好)(3)

老板不懂合伙人股权,失去市场机会!

15年前,马云如何锁定18罗汉,成就了今天阿里巴巴的神话?因为他一创业就有高人为他做清晰的股权规划及股权激励设计!

马云上市的事件告诉我们:

股权可以吸引人才(蔡崇信)

股权可以留住人才(18罗汉)

股权可以融资(孙正义)

股权可以打市场(与雅虎合作)

股权设计控股(马云不到10%控制公司)

股权激励的作用:

1、规范员工行为、提高企业凝聚力;

2、解放老板、业绩倍增;

3、平衡股东关系、功臣退出机制;

4、人才战略梯队、吸引同行人才。

怎样看懂一个公司的经营管理(不乐观也要想办法干好)(4)

企业有5条生命线条线:

1、67%老板有完全控制权;

2、51%老板有相对控制权;

3、34%老板有一票否决权;

4、20%界定同业竞争权利;

5、10%可以申请 解散公司。

怎样看懂一个公司的经营管理(不乐观也要想办法干好)(5)

企业家不懂股权筹划,将面临8大痛苦问题:

1.哥们变仇人;

2.同床异梦,同室操戈;

3.养大儿子叫别人爹 小肥羊管肯德基 叫爹;

4.竞争对手挖墙脚;

5.团队工作效率低下;

6.错过合作机会.失去融资功能;

7.影响上市大计;

8.再好的项目都做不大。

怎样看懂一个公司的经营管理(不乐观也要想办法干好)(6)

企业如何进行股权控制:

马云持股7.4%却能掌控阿里巴巴,任正非持股不到1%却能手握大权。股权是企业的命脉,是老板的第一课,也是最重要的一课!企业一开始就决定了结束!

怎样看懂一个公司的经营管理(不乐观也要想办法干好)(7)

股权既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

● 股权是企业的命脉,是老板的第一课,也是最重要的一课!

● 为了帮助更多企业家朋友在经营企业过程中少走弯路,传授企业新思维和新方法,我司推出线上《股权微课堂》

怎样看懂一个公司的经营管理(不乐观也要想办法干好)(8)

学习内容:

1、究竟什么是股权?

2、股权该如何分配,哪些人可以获得股份?

3、常见的分配陷阱有哪些?

4、股权激励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5、如何将分错的股权收回来?

6、如何利用商业计划书轻松融资?

7、如何在做好分股权但在治理股东方面不放松?

8、好朋友一起创业,如何书写出资协议才能不伤感情,不起纠纷?

9、家族企业应该如何规划企业股权结构,使企业有序经营?

10、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走向集团化的过程中,应该如何做股权的顶层设计。

怎样看懂一个公司的经营管理(不乐观也要想办法干好)(9)

报名须知:

1、授课方式:线上微信群

2、授课形式:语音 图片 文字 案例 资料

3、授课时间:19:00—21:30

4、学习费用:99元/人

5、纯干货分享,不讲理论,只讲干货与落地案例和方式方法。

6、名额有限:为了保证课程质量和互动效率,每次仅限120位老总参与,超过人数,只能预约下次。

7、报名仅限企业董事长、法人、CEO、总经理。(非企业一把手决策人勿扰)

8、赠送18节录播课(9节认知课)(九节实操课)看得懂,学的会!

怎样看懂一个公司的经营管理(不乐观也要想办法干好)(10)

怎样看懂一个公司的经营管理(不乐观也要想办法干好)(11)

承诺:全程听完,无任何收获本公司承诺退还99元学费。保证您收益匪浅,满载而归!

报名步骤:

第一步:保存‬下方‬二维码微信‬扫一扫‬报名(学习费用99元,付完后务必添加余老师13535050836)

怎样看懂一个公司的经营管理(不乐观也要想办法干好)(12)

第二步:长按下方二维码添加老师微信邀请您进群学习(备注:股权学习)

怎样看懂一个公司的经营管理(不乐观也要想办法干好)(13)

关于我们:

专注帮助企业落地为使命,线上举办1000多期,超过10万名企业家好评如潮。股权在线学习一定让你焕然一新,带来超值的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