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条约历史背景(天津条约为何增设汉口开埠)(1)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7年12月28日,英法联军进攻广州城,并且于次日将其占领。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侵华的开端,清政府战事失利,缔结了丧权辱国的"停战协议"——《天津条约》。

在这场侵略战争之后,除了号称“万园之园”的圆明园被焚毁、中方割地、赔款、万恶的鸦片合法化、外国人可以在中国内地传教之外,还增设了几个中英《南京条约》之中未曾涉及的开埠口岸。

而最后一项,恰恰代表了外国侵略势力,对于在华长期利益的诉求——获取商业利润。

在当时,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主导了世界贸易。其主要活动就是从殖民地掠夺原材料,加工成工业制成品后倾销向各个殖民地国家。

天津条约历史背景(天津条约为何增设汉口开埠)(2)

缔结《天津条约》的场景

可以说,英国的海外活动主要是围绕“倾销”进行的,在《南京条约》之中的开埠口岸也是为了方便本国商人在中国攫取利益。

可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中有一处口岸,却主要是为了“进口”而增设的,这个口岸便是汉口。

东方茶港:非茶源地,“汉口茶”却销往世界

天津条约历史背景(天津条约为何增设汉口开埠)(3)

武汉汉口江汉关大楼(左)与日清轮船公司大楼(右)填色照片

“江水斜穿过绿色平原的缕缕痕迹……向南是炊烟袅袅的村子,再往前便是高墙耸立的武昌城。”——1877年美国《纽约时报》特约记者T.W.K

在老汉口有句俗话:“上午皮包水,下午水包皮。”

意思是上午要喝茶,下午要泡澡。这是除了“热干面”之外,当时的武汉人第二种无法割舍的生活方式。仿佛只有这样过日子,才能有滋有味。

7、8月份的时候,武汉已经像是一条黏湿的热毛巾,搭在身上的湿热感更是让人难以忍耐。

这时,聚在江边、茶馆,抓一把青花瓷壶,将香片、毛尖、红茶混合放入壶中,再只需要一只茶杯,一上午便能够过去了。

在下午泡澡的时候,喝茶依旧是不能少的。

热气腾腾的澡堂子里,砌上一壶绿茶,喝上几轮之后,茶叶已经泡成了白开水。殷勤的伙计想要为客人换一壶新茶,聊性正浓的主顾们说不定还会凶道:“老子一辈子就想喝成嘹亮(汉口方言),好容易泡到这个劲了,你给我换茶叶?”

老汉口人都爱喝茶,早在百多年前,“汉口茶”就已经名扬天下。

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汉口商人一共捧回来20多个一等金牌,其中汉口茶商就有18个;在8个二等奖之中,汉口商人亦是占据了半壁江山。

天津条约历史背景(天津条约为何增设汉口开埠)(4)

巴拿马万国博览会欢迎中方代表的晚宴

不过在当时,许多西方人并不知道,“汉口茶”并不是产自汉口,而是指其它茶叶产地运送到汉口,再向外行销的茶叶。

武汉的地理位置,可谓是得天独厚。

汉口恰好位于长江和汉江的交汇处,水流平稳的宽阔汉江把华中、华东、华南、西南、西北等地区连接起来,也就形成所谓的“九省通衢”格局。

在当时,由于南方的太平天国运动,福建江西等地的产茶地商路受阻。中国的茶商不能去武夷山采茶,只能转而到两湖地区的安化、羊楼洞等地采购茶叶,更是让汉口的商贸地位扶摇直上。

当时的汉口不仅成为了中国最大的茶叶集散地,也是全球茶叶贸易中心之一,这个地位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19世纪中期之后,汉口一直以“东方茶港”享誉世界。

西来北至:英、俄茶商在汉口的商业竞争

天津条约历史背景(天津条约为何增设汉口开埠)(5)

顺丰公司茶叶广告

“得睹内地幅员辽阔,人物之甚,深为欣慰……”——英国特使额尔金拜会湖光总督官文时语

武汉的航运条件十分优越。好到什么程度呢?江面可以让巡洋舰通行。

1858年12月6日,两艘英国巡洋舰和三艘英国炮艇带着硝烟从下游驶来,在途经当时被太平天国把持的南京将面世,它们遭到了炮击,但是没能阻止其继续沿江上行。

率领这支队伍的,便是额尔金。

当时,《天津条约》已经签订,确立汉口为通商口岸。但是因为长江中下游仍有贼匪,需要剿灭太平军之后才能确定。

不过心急英国人已经等不及了,早就觊觎汉口茶贸的他们,冒着被炮击的危险,前来汉口进行了为期5天考察。结束考察,额尔金拜会完湖光总督之后,便匆匆返沪。

随即,他毫不犹豫地催促本国政府,想要加快将汉口确定为长江流域对英通商重要口岸的进程。

1861年,英国商人为了扩大贸易规模,正式在汉口建立了租借地。武汉这个地处内陆的城市,像当时的天津、上海一样,成为了外国商人的冒险乐园。

开埠通商之后,率先进入武汉的,自然是英国商人。当时从汉口直接出口到英国的茶叶数量非常巨大,汉口附近的江面上飘着各式各样的运茶船,十分稠密。

“一个人去散步,可以从这条船的甲板跨到另一条船的甲板,然后一条船一条船的走下去,连续走几个小时也不会掉到水里……”——1877年美国《纽约时报》特约记者T.W.K

除了茶叶之外,皮毛、丝绸、蜂蜡等也是当时主要向英国出口的产品,但是尤以茶叶出口量最为巨大。毫不夸张地讲,英国人养成喝“下午茶”的习惯,与汉口茶叶贸易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除了英国商人之外,俄国、法国、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商人也看到了汉口的贸易优势,纷纷前来“淘金”。

其中,尤其以俄国商人最为热心,他们是当时英国商人主要的竞争对手。在现今汉口吴国租界区,仍旧保留着红色砖瓦建筑的“巴公房子”,它们原本属于沙皇姻亲巴诺夫兄弟。

天津条约历史背景(天津条约为何增设汉口开埠)(6)

巴公房子

和英国人一样,俄国也有庞大的茶叶进口需求。但是在之前,他们进口获取茶叶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在“恰图克”城的晋商团体手中,收购制成的成品砖茶。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由于沙俄起到了“调停”战争的作用,于是他们强迫软弱无能的满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北京条约》、《天津条约》、《陆路通商章程》,不仅被允许深入蒙古诸部采购商品,还被授予进入鄂南等茶源地采购茶叶的权利。

在当时的汉口,英国商人垄断着茶叶贸易,他们采用“英国模式”:即从当地中国商人(晋商与汉口本地商人)手中收购制成的砖茶,通过海运的方式运往本国进行销售。

为了和英国人竞争,俄国人想出一种能够提升利润,获取更大贸易优势的“俄国模式”:许多俄国商人都在汉口开设了专门生产砖茶的工厂,他们以极低的价格采购原材料,在汉口进行成品茶的制作、包装,再利用海陆联运的方式将茶叶从海参崴(符拉迪沃斯托克)运入俄国。

天津条约历史背景(天津条约为何增设汉口开埠)(7)

新泰茶砖有古辛公司的锚标

至今,当时生产“古辛”牌砖茶的新泰转茶厂,仍旧有工厂遗迹保留。

1873年,新泰、阜昌、顺丰等俄国砖茶厂陆陆续续在汉口开业,通过高效的工业生产方式节约成本,一度压制英国商人和中国商人,风头无两。

这其中,除了先进的生产模式外,还有三个因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因素:

  1. 1862年清政府与俄国政府签订了《陆路通商章程》,条款规定俄商出口砖茶每担仅收取茶税六钱白银,而华商运茶出口,逢关纳税,遇卡抽利,根本无法与其进行竞争。
  2. 俄国与中国接壤,早在17世纪开始就有大宗茶叶贸易往来,从晋商的手中,俄罗斯人购买了200多年茶叶。相比英国商人来讲,他们更了解茶叶,对于货物的品质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因此他们以极低价格购买的上好茶叶,就产品本身来讲,也更为优质。
  3. 在强行“抢夺”了原本晋商把持的口外茶叶路径之外,他们还打通了新茶路。在当时的汉口,俄商拥有自己的码头,他们将茶叶经长江运往上海,转海路运往天津。在天津,既可以选择走陆路,继续过去晋商开辟的茶路或者走黑龙江口岸;还可以走海路,从海参崴(符拉迪沃斯托克)转运,利用西伯利亚大铁路进行茶叶运输。

彼时,俄国商人在汉口收购一担茶叶,再经过加工、运输,抵达圣彼得堡的成本不过7两白银,而在圣彼得堡的销售价格则接近260卢布,折合当时的白银约140两,获毛利达1900%。

这也说明了为何连沙皇的姻亲都眼红,要来汉口做生意。

1861年,汉口出口茶叶8万担,1863年激增至21.6万担,1871年则狂增至200万担以上。此时中国的茶叶垄断世界茶叶市场,其份额高达86%左右,而汉口出口的茶叶,就占国内茶叶出口量的60%。

1898年,沙俄皇太子尼古拉二世访问武汉,特意来到了汉口的东正教堂,听经、做礼拜,并且封汉口为俄国商人的圣地——

“万里茶路是伟大的中俄茶叶之路”、

“在汉口的俄国茶商都是伟大的商人”、

“汉口是伟大的东方茶港”。

不过,在1917年,俄国十月爆发之后,俄商大多离开汉口,返回了家乡。

总结与展望

“汉口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与封建社会晚期不可阻挡的商业力量结合,形成并维持了一个卓越的商业都会,一个代表着接受欧洲文化模式之前,中国本土城市化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的城市。”——美国历史学家罗·威廉《汉口:一个城市的商业与社会》

因为近代茶叶加工的带动,汉口成为中国近代最大的桐油、牛羊皮、蛋品、肠衣、猪鬃、芝麻等农产品加工出口的中心港口。

世界上最先进的农耕文明、西方的工业文明、机械化生产和金融制度,再结合得天独厚的交通运输枢纽位置,才孕育出了武汉(汉口)这样一座开埠城市。

对于中国来讲,武汉是一座具有核心价值的城市。

时今,正处于中国人民全面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时期,作为病毒爆发的重灾区,武汉再次面临了前所未有的考验。

但是我相信,在党的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在亿万同胞的祝福中,武汉这座城市仍旧能够战胜疫情,走出阴霾。

这一点,历史可以作证。

~欢迎大家转发、评论,点击关注@一般冶行,看一看有意思的历史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