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初,新成国刚刚成立,全国人民处在极大的兴奋和欣喜中,避居于香港的卫立煌将军也不例外。

他拿着报纸看了又看,广播听了又听,而后特意冒险出门,买了几瓶好酒,自己在家浅酌。自从1949年年初,背着蒋介石避居香港以来,妻子韩权华很少见丈夫如此高兴。

一个人喝酒,总是更容易生出许多感慨。借着酒劲,卫立煌起草了一封电报,发往北京的,收报人是毛主席。如今我们再读这份电报,仍能感受到彼时卫将军落笔时的兴奋:

先生英明领导,人民革命卒获辉煌胜利,从此全中华人民得到伟大领袖,新中国富强也有望,举世欢腾鼓舞,竭诚拥护。煌向往衷心尤为雀跃万丈。敬电弛贺。朱副主席、周总理请代申贺忱。

署名:卫立煌。

从电报的字里行间,我们不难看出卫将军对新中国的向往,以及回到大陆的愿望。

1954年避居香港的卫立煌说句气话是真的吗(1954年避居香港的卫立煌说句气话)(1)

卫立煌

事实上,新中国成立前,北京民主党派的友人们就曾私下询问过他是否愿意回来。当时,大家知道他已经跟蒋介石决裂了,这种邀请是真诚的。

但卫立煌犹豫再三后,还是拒绝了,理由是当时他的身份,仍然是一个背着失守东北“黑锅”的国军将领。如果他此时回到大陆,会让蒋介石更有理由把战败的一切责任都推到自己头上。

但同时,他也跟友人们保证:“我是一个中国人,我将来一定要回新中国,等等再说吧!”当时香港在英国人手里,所以生活在香港和回到大陆的区别,一个是流亡他乡,一个是回到祖国。

接下来的日子,对卫立煌来说,应该算是一种煎熬。

本期魂说要跟大家说的,就是卫立煌将军从香港回到北京的前前后后。他是如何在蒋介石的监视中,顺利逃到香港的?1954年,他说了什么气话,让周总理下定决心迎他回北京?在这段尘封的往事中,有家国大义、有友情,亦有恩情。

一:巧妙设计,避开蒋介石,出走香港

作为蒋介石的“五虎上将”之一,卫立煌的军旅生涯一直是顺风顺水的。他早年追随过孙中山先生,在国军中资格老、地位高;他参加过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打仗的本事肯定是有的;他曾远征缅甸,有一定的国际威信。

但蒋介石对他,却一直并不算十分信任。至于原因,不外乎两条:

一来,他不是黄埔系,按国军内部的话来说,他不是穿着“黄马褂”出身的。

二来,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朱德领导的八路军一度被编在了卫立煌的第14集团军旗下。

有人告诉蒋介石,卫立煌在这段时间,跟朱德是称兄道弟的关系。两人甚至曾多次就如何抗日彻夜畅谈,毫不避嫌。

1954年避居香港的卫立煌说句气话是真的吗(1954年避居香港的卫立煌说句气话)(2)

蒋介石

更让蒋介石怀疑他的是,在此期间,卫立煌还去延安拜访过毛泽东。在延安受到热情接待后,卫立煌还给八路军送过不少枪支弹药,其中包括100万发步枪子弹、25万枚手榴弹和180箱牛肉罐头。

虽然事后卫立煌解释说,他对集团军下各部都是一视同仁的。八路军抗战有功,自然要配枪配弹,但国军内部仍有不少人说他“通共”。

以上种种,让蒋介石不得不防他。因此,解放战争刚开始,蒋介石就没打算重用他。1946年年底,老蒋索性给了他一个赴美考察的差事,削了他的兵权,让他离战争远远的。要不是后来陈诚等人在东北顶不住了,蒋介石是不太可能把他从美国叫回来的。

1947年10月,蒋介石一封急电,卫立煌被专机接回了南京。这次见面,蒋介石的场面话讲得很漂亮。

他把卫立煌过去的战功好好地数了一遍,而后语重心长地表态:“东北党政军全部职权都交给你。万一战局失利,责任也不要你负。”

虽然从始至终,卫立煌就不愿意打内战,但蒋介石此时几乎把所谓“党国的未来”都交到了他手上,他已是骑虎难下。就这样,被捧得极高的卫立煌,风风光光地被任命为东北“剿匪”总司令。

然而,到东北没多久,卫立煌就傻了眼。人民解放军早就呈势如破竹之势,而国军内部早就腐败到了根子上,任凭他卫立煌再牛,也无力回天。同时,蒋介石也不信任他,各种瞎指挥让他根本没办法自由调动人马。

思来想去,卫立煌明白再这样下去,东北战败的“黑锅”必定要他背。等待他的,只有死路一条。除了走,他再没有别的活路了。

1954年避居香港的卫立煌说句气话是真的吗(1954年避居香港的卫立煌说句气话)(3)

卫立煌

卫立煌的第一次出走,是以失败告终的。

当时他蒋介石在徐州督战,卫立煌趁其不察,包机由北平经上海,飞到了广州,准备找机会去香港。

遗憾的是,他还是低估了毛人凤的实力。他到广州后,立马被广州保密局盯上了,就连住的酒店都被安上了窃听器。

不久,一份详细报告被呈给了毛人凤,上写“卫立煌到了广州,可能要去香港”。毛人凤知道事态严重,马上致电蒋介石。

战将临阵出逃,对蒋介石来说显然是奇耻大辱,他立即下令广东省控制卫立煌。而后,卫立煌被专机接到了南京软禁。

为防卫立煌再次出逃,蒋介石派宪兵、特务,把他里三层、外三层地控制起来。此时的卫立煌,已经意识到危险的到来。

一天半夜,他悄悄地从随身携带的箱子里,拿出一叠书信和照片。这些东西跟了他十几年,都是当年国共合作时,他跟毛主席、朱德等人的通信及合影等。

1954年避居香港的卫立煌说句气话是真的吗(1954年避居香港的卫立煌说句气话)(4)

毛主席和卫立煌

1954年避居香港的卫立煌说句气话是真的吗(1954年避居香港的卫立煌说句气话)(5)

朱德和卫立煌

多年来,他一直视毛、朱等人为老友。但此时卫立煌明白,战事结束后,蒋介石肯定会跟他算总账,到时候这些东西会要了他的命。于是,他不得不默默烧了它们。

东西处理完,卫立煌陷入了焦虑的等待中。不久,他迎来了两个能救他命的消息:

一则,是1948年12月25日,我军列出了43名国民党战犯名单,卫立煌位列其中。这就从某种程度上,帮卫立煌在国军内部澄清了“通敌”之名。

二则,国军在淮海战役失利。蒋介石于1949年1月下野,退居奉化,李宗仁被推上了代总统的位置。

这两件事的先后发生,让特务们对卫立煌的监视放松了不少。1948年除夕,卫立煌剃掉蓄了30年的胡须,头戴瓜皮帽,化妆成一位私塾先生,逃出了牢笼。他先由南京逃到上海,在上海跟妻子韩权华、副官柴生春会合后,一起乘轮船到了香港。

二:在香港备受煎熬

对于卫立煌在香港的生活,一直陪着他的副官柴生春曾这样回忆:

卫立煌在香港,是在长期心情焦虑与忐忑不安的环境中生活。他一是担心蒋介石派人来下毒手;二是向往祖国,却又怕那里的人们对他不谅解。

事实上,几乎从到香港的第一天起,卫立煌就感受到了无时无刻围绕着的危险。

当时,很多不愿跟蒋介石去台湾的国军中层将领,也都携家眷赶到香港。为了抓他们,大量国军特务入港。

一开始,卫立煌跟妻子是住在旅馆里的,他们甚至不敢用真名登记。但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妻子便找到一个在当地做医生的亲戚,租住在他家的一楼。

1954年避居香港的卫立煌说句气话是真的吗(1954年避居香港的卫立煌说句气话)(6)

卫立煌和夫人

他们平时不太敢出门,有人来敲门,也要先从门上的小洞里看看是谁。在这种情况下,看报、听新闻,成了卫立煌每天必做的事。他订了数十种报纸,整天闭门看报,时时关注着大陆的动态。

期间,放不下昔日老部下的他,也曾冒险写信回去。比如,他曾写信给在贵州的老部下陈铁,让他不要再犹豫,不要再给蒋介石卖命,赶紧率军起义。最终,陈铁起义成功,并在新中国成立后受到重用,这让卫立煌深感欣慰。

当然,对于此时的卫立煌来说,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无法保护在香港的老战友们。

卫将军从军数十年,之所以能从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小兵,做到“五虎”之一,无非就是时时以“义”字当头。

在香港还有不少他的昔日老友,这一点他是很清楚的。一天,他得知老友杨杰也过来了,十分高兴,便冒险到他住处寻访。杨杰出身于滇军,是著名的军学泰斗和爱国人士,曾帮卫立煌制定过作战计划,两人是无话不谈的老朋友。

不巧的是,杨杰当时不在家,卫立煌只能留下张便条,表示之后再约。谁知,卫立煌刚走没多久,两个扮装成商会成员的特务,就来到杨家枪杀了杨杰。

后来,卫立煌才知这件事是蒋介石下令毛人凤干的。要知道,杨杰也是早年追随过孙中山的人,这让卫立煌气愤不已。同时,他明白了一件事:蒋介石能对杨杰下手,也能对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人下手,这只是早晚的事。

不过,让他没想到的是,蒋介石对他还是有所顾忌的。毕竟,失东北的“锅”还等着他去背。

于是,在寻到卫立煌在香港的住处后,蒋介石并没派人暗杀他,而是劝他先去台湾。蒋介石派出了卫立煌的老相识吴忠信,亲自前往香港,对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1954年避居香港的卫立煌说句气话是真的吗(1954年避居香港的卫立煌说句气话)(7)

吴忠信

对吴忠信,卫立煌还是给几分面子的。但两人酒过三巡,卫立煌就跟吴忠信说了真心话:

抗日战争要靠全国人民的力量,八路军处在华北最前线,我主张分配的弹药补给,和各军一样。问问全中国人,这有什么不对呢?蒋先生不但不叫我这么做,反而说我偏袒八路军,撤去我的职务……最后东北之战,陈诚完全没有办法了,蒋先生叫我去背黑锅……

听了这些话,吴忠信明白卫立煌对蒋介石的不满,不是一天两天了。所以后来,他每次再来找卫立煌,也就不敢再提台湾的事,只顾喝酒叙旧。

三:一番气话传到北京,周总理下定决心迎他回来

长期的焦虑,让卫立煌寝食难安,每日送来的报纸,成了他唯一的慰藉。其妻韩权华晚年回忆起这段日子时,提到两件让丈夫拍手称快的事。她甚至还记得,当时丈夫看到这两则消息时,激动地连茶杯都快端不稳了。

第一件事,是抗美援朝。

当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的那一刻,就意味着我们让世界看到了来自东方大国的力量。

那天,卫立煌如往常一样拿起报纸,看到了这则消息,激动不已。而后,他陷入了沉思:自己当初弃笔从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当年,他只是个在合肥农村读书的少年。他学了不少史典古籍,既能作诗又能填词,全家都指望着他将来能做个秀才。结果,他受到辛亥革命的影响,剪掉辫子,参了军,一心精忠报国。

当年,他只是粤军队伍里的一个小兵,孙中山先生是他最崇拜的人。因为他年龄小,别人都觉得他没本事,于是他一气之下开始蓄须扮老成,一蓄就是30载。

当年,他也曾率部远征缅甸,不顾生死,和日本人真刀真枪地打过。

做这一切,到底是为了什么?看到志愿军在朝鲜打出国威时,卫立煌想明白了,一切都是为了我泱泱中华能有扬眉吐气的一天。而这一点,跟着蒋介石是永远实现不了的。

颇有意思的是,当卫立煌想明白这个道理时,距离他2000多公里外的北京,也有一个人因为抗美援朝幡然醒悟了。

此人,正是他的老战友杜聿明。当身在功德林战犯管理所的杜聿明,看到志愿军的骁勇善战时,率先给志愿军炒起了军粮,自此放下了执念。

1954年避居香港的卫立煌说句气话是真的吗(1954年避居香港的卫立煌说句气话)(8)

杜聿明

为什么我们说抗美援朝是立国之战?于外如此,于内亦如此。

第二件让卫立煌激动不已的事是:鞍山钢铁三大工程完工。

鞍山曾是中国有名的工业基地,后因战乱受到了破坏。几年前,卫立煌还风风光光地考察过此地,他清楚地记得那里只剩下一片片荒地,烟囱里也是不冒烟的,这让他痛心疾首。

但在香港的日子里,他居然在一张报纸上,看到了鞍山钢铁三大工程完工的照片。废旧的烟囱又开始冒烟了,工人们又回去做工了,这让卫立煌欣喜不已。

两则消息,让曾一度消沉的卫立煌彻底地“活”了过来。他不再畏畏缩缩,频频与在香港的爱国友人们接触,想办法为新中国出力。

1954年12月,在朝鲜战场上没有得到好处的美国人,开始培植自己在亚太地区的力量。而蒋介石则为了自己的利益,甘心被美国人当枪使,双方签订了所谓的《美蒋共同防御条约》。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此时的蒋介石集团已经沦为卖国集团。

这件事,让卫立煌十分气愤。早前他私下对蒋介石多有抱怨,却没有摆到明面上来讲,此次蒋介石的行为让他深恶痛绝。

不久,周总理代表新中国发表《关于美国政府干涉中国人民解放台湾的声明》,郑重告诫美国人:台湾是中国的领土,决不容许他人干涉。卫立煌细细读完这则声明,赞叹不已,称:这个宣言显示出民族气节,具有炎黄子孙之风。

周总理的这则声明,受到了广泛的支持。在北京的傅作义和张治中等大批起义将领,也都发文表示支持。

1954年避居香港的卫立煌说句气话是真的吗(1954年避居香港的卫立煌说句气话)(9)

周总理和傅作义、张治中、曲武合影

然而,当时的香港在外国人的统治下,有几家亲美的报纸则频频发出不同的声音。他们既对周总理的声明“挑刺”,还妄言傅作义和张治中将军只是不得不跟着附和,说两位将军的声明并非真心话。

卫立煌看到这些小人之语,气得不行,义愤填膺地跟好友说:

这些话真是岂有此理!是非自有真理,我在香港也要发表和张治中同样的意见,我奉了谁的命呢?没有谁要求我这么说,我的话完全是出自一个中国人的内心话……

虽然卫立煌这番话,是在十分生气的情况下说的,但却说到了点子上。

很显然,对当时的新中国来说,卫将军作为一个国军高级将领,如果能在这时候发表声明,是非常有份量的,完完全全能打脸那些无良媒体。

卫将军的这番言论,很快被香港的红色特工们了解到。他们判断卫将军在香港发表声明后,很可能会激怒蒋介石,遭到暗杀。最好的办法是,声明一发表就赶紧把他保护起来,送回到北京。

同时,卫立煌的这番气话,也很快就传到了北京,毛主席十分重视。周总理听取了香港特工们的意见后,下定决心迎卫将军回京。周总理表示:卫立煌的爱国心思很好,现在是回来的时候了。对此,毛主席也深表赞同。

1954年避居香港的卫立煌说句气话是真的吗(1954年避居香港的卫立煌说句气话)(10)

周总理

红色特工们,马上联系卫将军,把周总理的意思跟他详细说了。早前,卫将军总担心人民不会原谅他曾经做过一些事,所以没勇气回来。但此次关系到民族大义,又有周总理的真诚邀请,他欣然同意,表示:我愿意用我的余年报效国家……

至此,卫立煌的人生迎来了重大转折。

为了安全起见,他的行程是保密的,毕竟当时他身边还有大量特务盯着。在红色特工的保护下,他先坐船到澳门,再由澳门到广州,最终于1955年3月15日回到大陆。

这天,各大报纸的头版都报道了这件事,同时他早就写好的《告台湾袍泽朋友书》,也在新华社发表,引起了巨大反响。

在广州休整后,卫立煌于4月5日到达北京,周总理和朱德都赶来接他。而后,毛主席也于4月25日接见了他,多位开国元帅为他接风洗尘。昔日的老对手,如今一笑泯恩仇,卫立煌感慨万千。

在众多元帅中,卫立煌特别对朱老总表达了深深地谢意。原来,当年卫立煌出走时,没能带上在合肥的年迈父母,心里一直担心。于是,私下给朱老总写信,希望他能念在往日的情份上,想办法护父母周全。

1954年避居香港的卫立煌说句气话是真的吗(1954年避居香港的卫立煌说句气话)(11)

朱德

朱德当时收到这封信后,禀告了毛主席。主席也立马作出指示,派我军地下工作者马上前往合肥,把两位老人保护了起来。卫立煌是个出了名的大孝子,这件事让他对朱老总、毛主席都充满了感激。

此后,卫立煌在北京历任要职,兑现了为新中国出力的诺言。1960年1月17日,64岁的卫立煌因病在北京逝世,葬于八宝山。

半生戎马,抗战有功,虽曾犯过错,终迷途知返,在民族大义面前分清了是非对错。卫立煌将军,是值得敬重的。晚年时,他亦无悔自己当初在香港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