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天佑铁钩的原理(詹天佑与姜坭车钩)(1)

自动车钩模型。

詹天佑铁钩的原理(詹天佑与姜坭车钩)(2)

中华工程师会出版的《新编华英工学字汇》。

1909年10月2日,京张铁路通车典礼在南口隆重举行,中国人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向世界展示了卓越的创造才能,在世界铁路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京张铁路的成功建设开了我国铁路史上的诸多先河,其中一项重要创举就是工程标准化的制定。詹天佑非常重视工程标准化,在京张铁路建设即将结束时,他上书清政府,对统一全国铁路工程标准提出具体意见,其中就包括建议全国铁路使用自动车钩。

在使用自动车钩前,我国铁路运输中普遍使用的是链式车钩。这种连接方式需要工人在车与车之间引导连杆,让连杆保持在适当位置从而使车厢相连。链式车钩的安全性比较低,经常导致工人伤亡,并且由于车厢靠铁链相连,接头非常不牢固,铁链又没有弹性,车厢爬坡或转弯时,铁链很容易拉断,车辆运行的安全无法得到保障。因此,詹天佑在上书清政府的建议书中提议使用更加安全、操作更加简便的自动车钩。他将自动车钩的原理描述为:“车钩其式如两手相勾,触机自能开合,译音姜坭车钩。”之所以称其为姜坭车钩,是因为它的发明者是美国人詹尼·汉密尔顿。詹尼·汉密尔顿于1868年获得自动车钩的发明专利,并于1873年获得改良自动车钩的第二项专利。自动车钩用铁铸造,分别安装在车厢的两端,就像两只握拳的手,两只钩手由钩锁铁连接,可以自由地分解开合。两个车钩通过撞击可以紧紧钩死,使车厢相连,而当车厢需要分离时,也只需提起钩锁,使车钩达到开锁状态,车体就可以顺利分离。

说到姜坭车钩,不得不提到它背后的一段小故事。最初由于翻译的原因,这种车钩被国人称为“詹氏车钩”,再加上自动车钩是由詹天佑引进到中国的,因此有不少人误认为自动车钩的发明者是詹天佑。詹天佑曾多次声明姜坭车钩并非他发明,他只是建议推广使用自动车钩。在编著《新编华英工学字汇》时,詹天佑特别将自动车钩的译名定为“郑氏车钩”(Janney Coupler),避开了“詹氏车钩”中“詹”字的译音,防止产生更多的误解,这也体现了詹天佑平实谦虚、不贪恋名利的性格特点。

姜坭车钩在京张铁路列车上得到广泛使用,有效地避免了传统链式车钩由于京张铁路坡度过大而产生的安全问题。不仅如此,詹天佑还提倡在全国铁路广泛使用自动车钩。正是由于詹天佑对姜坭车钩的推广,我国铁路从建设初期就普遍使用自动车钩,这大大地保护了铁路工作人员的安全,消除了车厢连接的安全隐患,避开了走使用链式车钩的弯路,在当时具有十分先进的意义。

除此之外,詹天佑还在我国铁路标准化方面进行了很多探索。1913年,詹天佑担任交通部技监,并于1916年主持全国交通会议,为全国铁路建设制定统一技术标准。詹天佑对铁路标准化、制度化的影响延续至今,激励着一代代铁路人不断探索和超越。

本文图片由左什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