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说明詹氏车钩是美国铁路工程师伊利.汉尔顿.詹内发明的,我国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将此项技术在国内大力推广。
我们大家在平时可以经常看到火车站轨道上奔驰而过。雄伟的机车牵引着长长的列车翻山越岭,蜿蜒盘旋在大山深谷之中,犹如一条巨龙一般。
通常客运列车由15级车厢组成,一般的长度就在350多米左右,但货运列车就要长一些了,一般由60节车厢组成,其长度要在950米左右。
看到这里,大家是否会想到一个问题,如此由众多车厢组成的列车,是怎样连接在一起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机构保证它们在铁轨上安全行驶又不彼此脱离?
说到这里就要说到车钩技术了,是火车的车钩把各节车厢紧紧地连接在一起,既不脱落又能高速行驶。这是火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零部件,是设置在列车车厢的两头,在火车头牵引下让每节车厢相互连接,又能起到缓冲作用的一种行车设备。
从火车诞生以来,火车的车钩就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
第1阶段,是火车刚刚发明的时候使用的插销式车钩。是一侧的车钩部位向内凹陷,而另一侧的车钩部位固定一个巨型的连接环,当两节车厢连接时只需将连接环插入另一节车厢的凹陷处,再从上面安装插销即可。在今天看来这样的车钩技术太简单,但非常易操作,在铁路运输系统刚刚形成之初大显身手,被人们广泛应用。直到今天,煤矿单位井下运煤的小火车,还在应用这样的车钩技术。
第2个阶段,是铁路发展日趋成熟的时候诞生的螺旋式车钩。这种车钩技术是由英国铁路工程师发明的。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将铁链子挂在两侧车厢的车钩上,再用力拧紧中心的把手进行加固即可,但铁链只能软牵引,只能传递拉力,并不能传递推力,当火车刹车时,由于巨大的惯性作用,前后两节车厢就会撞在一起,因此在两侧的车厢上还必须安装缓冲器。当火车向前运动时前一节车厢的拉力通过铁链传递给后一节车厢,当火车刹车时后一节车厢往前运动,两节车厢的缓冲器就紧紧顶住,不至于前后两节车厢猛烈撞击而发生交通事故。
也许大家都可以看出来,这两种车钩存在着明显的弊端。第一,车钩连接时必须是依靠人工进行,不但费时费力,而且工人在操作时存在安全隐患。
有问题,就会有解决问题的办法。为了提高火车运输的效能,消除工人在操作时的安全隐患,在1887年,美国工程师伊利.汉尔顿.詹内发明和设计出了大名鼎鼎的詹氏车钩。
有一天,詹内带着自己的孩子,出外游玩时看到一群在玩游戏的孩子。这群孩子玩的是什么游戏,就不知道了,他们的动作是每两个人一组,脚抵着脚,手扣着手,一起往前运动,十分灵合自如,于是詹内受到的启发,将车钩的交接机制设计成两手相扣的样子,由钩舌、锁销、推锁三部份组成。
当要将两节车厢连接在一起时,机车顶着车厢向另一节车厢运动,车钩相互撞击,两个钩舌扣住,锁销自动落下将钩舌锁死完成两节车厢的连接,如果没有外力将锁销提起,两节车厢就无法分开。但是两节车厢也并非完全固定在一起。在设计车钩时,它们中间还存在着一定的间歇,可以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当要解除两节车厢之间的连接时,工人只需操作控制锁销的机构,将锁销提起,两节车厢就分开了。
这项技术的发明极大的提高了铁路运输效能,又极大的保护了工人的安全,只自从诞生以来,直到今天深受人民的欢迎,被很多国家采用。
在21世纪的今天,铁路运输已经相当发达了,但詹氏车钩依然是世界铁路运输系统中的主流车沟。在我们感受到火车带来的极大便利的同时,不要忘记为铁路建设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们和工程师们,谢谢他们,是他们让我们的出行更加方便快捷,是他们让世界变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