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阅读李女士是社区小有名气的“金牌妈妈”,她的教育目标是将孩子培养成为全能的艺术家,于是她给孩子报了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她5岁的女儿在她的悉心培养下,不仅能够背诵唐诗宋词,还会跳芭蕾、弹钢琴、写书法大家都很羡慕李女士培养出了这样一个“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完美孩子,李女士也为自己的教育成果感到自豪与骄傲但是最近,李女士遇到了令自己头疼的问题,一向听话、乖巧的女儿突然变得暴躁易怒,还拒绝再上那些兴趣班了,这可如何是好?,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家庭教育帮助孩子走出困境?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家庭教育帮助孩子走出困境(家庭教育教子有方幼儿版)

家庭教育帮助孩子走出困境

父母的教育期待会通过各种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在现实生活中,一些父母的教育期待存在误区,要么要求过高,超越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要么片面偏狭,过分重视认知学习,这些不合理的教育期待最终都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应该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把握幼儿身心发展的水平,建立合理的教育期待。

案例阅读

李女士是社区小有名气的“金牌妈妈”,她的教育目标是将孩子培养成为全能的艺术家,于是她给孩子报了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她5岁的女儿在她的悉心培养下,不仅能够背诵唐诗宋词,还会跳芭蕾、弹钢琴、写书法。大家都很羡慕李女士培养出了这样一个“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完美孩子,李女士也为自己的教育成果感到自豪与骄傲。但是最近,李女士遇到了令自己头疼的问题,一向听话、乖巧的女儿突然变得暴躁易怒,还拒绝再上那些兴趣班了,这可如何是好?

问题分析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每个父母都怀揣着子女成才成器的梦想,但是过度的期望不仅没有让孩子顺利地朝着自己希望的方向发展,反而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案例中的李女士就是典型的高期待值母亲,她的教育看似成功,实则危机四伏。一个5岁的孩子,她的生活中充斥的不是快乐的游戏,而是满满当当的兴趣课程,李女士的高期待让孩子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这样揠苗助长式的教育显然违背了教育的科学性,长期如此,将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不可逆转的消极影响。不难看出,李女士女儿性情上的变化并非偶然,而是过高的教育期待和过重的心理压力长期积累的必然结果。

父母锦囊

成长原理

心理学中,人们将对某人或某事满怀期待而产生的出乎意料的效果称之为期待效应(即“皮格马利翁效应”)。心理学家认为,期待是把双刃剑,适度的期待能够转化为巨大的能量,推动被期待者朝着期望的方向前行;过度或不足的期待将会产生消极影响,成为阻碍被期待者发展的绊脚石。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期待往往成为影响孩子发展的重要因素。3~6岁的幼儿身心快速发展,各种能力进入发展的关键期,学习能力和可塑性非常强。不少对孩子寄予厚望的家长早早认识到了这点,于是将各种技能的学习集中至学前阶段,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赢在起跑线。但事实上,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过高的教育期待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不仅没有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反而成为压垮孩子的那块大石。

当前,家长普遍关注到了幼儿超常的学习能力,对孩子抱有高期待,却忽视了他们幼稚又独特的心理特点。学前阶段的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依靠生活经验来理解事物,还无法掌握抽象的逻辑概念,而且他们生性好玩,注意力易分散,坚持性差。如果家长对孩子抱有过高的期望,并急切地进行“填鸭式”教育,不仅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还会适得其反,给他们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们丧失学习和生活的热情,产生焦虑、恐惧等一系列负面情绪,最终影响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根据此阶段幼儿的发展特点,家长们不应急于求成,抱有过高的期待,而应耐心地等待孩子成长,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的进步,发挥适度期望的积极作用。

方法指导

一、切忌攀比,纠正观念

生活中,不少家长都遭遇过这样的窘境:某某家长又开始吹嘘他的孩子多么厉害,获得了什么大奖,而自己的孩子天天只知道玩,啥也不会,这让自己在别的家长面前很没面子。于是,在虚荣心的驱使下,教育渐渐变成了家长间攀比、竞争的赛场。你家孩子学钢琴,我家孩子就要拉小提琴;你家孩子学画画,我家孩子就要学书法;你家孩子学打篮球,我家孩子就要学游泳……总之,自己的孩子千万不能落后于别人。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里,家长们奋力地摇旗呐喊,而孩子们却背负着父母沉重的期待,吃力而痛苦地前行。盲目攀比的结局,往往是令人遗憾的,许多孩子还没有走到终点,就被沉重的负担压垮了。

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教育观念,但却不能左右我们的思想。作为孩子最初的老师,我们要以身作则,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平和的心态看待孩子的成长,适度调节期待值,不要让攀比左右自己,不要让攀比误伤孩子。

二、尊重孩子,培养兴趣

“这么小的孩子,他懂什么?”这是很多家长常挂在嘴边的话。的确,孩子很小,心智不成熟,掌握的知识也不够多,但是年幼的孩子就真的什么也不懂吗?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以孩子年幼不懂事为理由,为孩子进行计划和安排,却忘记问问孩子到底喜不喜欢、愿不愿意。孩子不是成人的私有物品,更不是供人随意操作的玩具,虽然他们的知识不如成人丰富,但他们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和成人一样,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有自主选择的权利。

与其逼迫孩子按照自己期待的方向走,倒不如顺其自然,尊重和保护孩子的兴趣,让他们自由而专注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主动而快乐地学习。

三、客观评价,合理期待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乖不乖”成为评价孩子好坏的标准,“有没有特长”变成孩子优秀与否的证明,“成绩高低”被视作孩子智力发展水平的体现……孩子是上天精心准备的礼物,上天为了将他们区分开来,分别赋予了其不同的能力,使他们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有的孩子语言能力强,喜欢说个不停;有的孩子动手能力强,喜欢东拆西弄;有的孩子运动能力过人,跑得很快……可是,现实生活中,家长们往往忽视孩子的特殊才能,刻意追求统一的标准:擅长运动的孩子被父母批评好动,转而学起了画画;语言突出的孩子被父母嫌弃吵闹,送去学舞蹈……片面的评价,不仅让孩子的学习变得艰难,还使他们错过了优势智能的最佳发展期,这实在令人遗憾!强扭的瓜不甜,偏离孩子的潜能和特长,刻意迎合别人的标准,终将无所获。孩子生来就与众不同,我们要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客观评价他们的能力,以合理地形成不同的期待。

另外,我们要善用期待效应,将期待放置在合理的范围内,让孩子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换句话说,就是把果子放在一定的高度,让孩子踮一踮脚就能摘到,如果将果子放得太高,孩子怎么也摘不到,就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如果将果子放得太低,孩子太容易摘到,孩子就容易变得骄傲自大、不思进取。

四、调整目标,支持引导

教育是场马拉松,年幼的孩子不可能一口气就跑到父母期待的终点。要想使期待达到预期效果,首先要做的就是激发孩子对目标的兴趣,使我们的期望转化为他自己的期望。其次,父母要动态观察孩子的情况,及时调整期待目标。期待的总目标即希望孩子成为正直、善良、有益于国家和社会的人是不变的,但是具体的期待目标却需要根据孩子的情况进行动态的调整。最后,期待的目标要细化,要将大目标拆分成各种小目标,每当孩子达成一个目标,家长及时给予鼓励和拥抱,以此激励他继续完成下一个目标。

没有阳光、土壤和水,种子就无法生根发芽;没有正确的帮助和引导,再美好的期待也只是空中楼阁。一方面,我们需要为孩子提供健康的饮食,保证充足的睡眠,使他们拥有健康的体魄;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注重为孩子创设一个宽松、快乐的心理环境,在孩子需要时采取合适的方式进行介入指导。

来源:南方传媒 广东教育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