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有一首《哭象棋》:“象棋在手乐悠悠,苦被严亲一旦丢。兵卒坠河皆不救,将军溺水一齐休。马行千里随波去,士入三川逐浪流。炮响一声天地震,象若心头为人揪。”
据说,王阳明儿时最喜欢的文体活动,就是在瑞云楼后的小河边跟人下象棋,有一回下棋太过投入,母亲叫他回家吃饭都没有反应,一气之下,就把棋盘带棋子一起丢进河里,王阳明悲从中来,于是有了这首诗。
诗好理解,却带来一个问题,象棋的“象”字是怎么来的?古代中国曾经有象。在山东临沂发现了象牙化石,在天津蓟县发现了古菱齿象化石,距今约三至五万年。说明黄河以北,也曾经是亚洲象的栖息地。河南称“豫”,殷墟王陵发掘出三座象坑,其中某象坑还殉葬象奴一人,说明古豫州确实以“牵象之地”闻名。
象棋的“象”,是指曾经生活在中原地区的亚洲象吗?貌似是。象棋最早的记载是《楚辞·招魂》中:“蓖蔽象棊,有六簿些”,象棋和六簿并列,指的是一件事。王逸作注曰:“言宴乐既毕,乃设六簙,以菎蔽作箸,象牙为棊,丽而且好也。”菎蔽是一种香草,用它投箸来决定行走的步数。棋子是象牙做的,一边六枚,黑白分明,其中各有一枚相当于王的棋子叫“枭”,另有五枚相当于卒的棋子叫“散”。
看起来,和后来广泛流行的双陆棋相类似,和如今日常熟知的象棋,反而联系较少。这里的象棋,指的就是象牙做成的棋子,这里的六簙戏,显然还不能等同于象棋来看。或许有人要问,为什么不可以是曾经有大象,因而有了象兵应用于战事,所以在象棋中有了“象”这枚子,而叫作象棋呢?
这个可能性可以排除,因为《楚辞》中所记载的六簿没有象这枚子,直到唐朝,也都还没有这枚子。和如今常见的象棋相类似的棋类运动,可以追溯到唐代的“宝应象戏”。象戏北周就已诞生,北周武帝宇文邕在天和四年写成《象经》,由王褒作《象戏经序》、庾信作《进象经赋表》、《象戏赋》,但象戏究竟如何,牛僧孺叙述得更可靠些。
牛僧孺在《玄怪录》中记载了汝南岑顺遇到的一件怪事。岑顺一夜忽闻战鼓擂擂,大喜,以为吉兆,必示其以富贵。又过了几天,夜里听闻耳边有低语,是金象将军的使臣,称有敌国进犯,愿执旌钺。岑顺称谢,使臣回去复命,俄而鼓角四起,金象军和所谓的敌国军队——天那军,列阵东西,军师还上前念了四句词:“天马斜飞度三止,上将横行系四方。辎车直入无回翔,六甲次第不乖行。”
战事结束,还有宴会,只见“王神貌伟然,雄姿罕俦”,席间珍馐美馔无数,岑顺乐不思蜀,一连闭门数日不出。家人奇怪,就想了个办法把岑顺骗出来,拎着铁锹、镐头进屋挖地,掘下去八九尺,挖到墓穴,墓有砖堂,其中有“甲胄数百,前有金床戏局,列马满枰,皆金铜成形,其干戈之事备矣。”岑顺才明白,军师的那套念白,说的是“象戏行马之势也”。
牛僧孺记载的这段故事,说明了这样几个问题,这时的棋叫象戏,但棋子已不再是象牙制成的了,乃“金铜成形”,此时的象戏中,依然没有象这枚子,因为文中马、车、将、王等都提到了,就是没有提到象,而且棋子应该“悉高数寸”,因为文中的两军乃是棋子所化的精怪,当然和棋子是一样的。
那么从象牙做棋子的六簙戏,到棋子悉高数寸的宝应象戏,再到如今通常所见的中国想起,这种棋类运动是如何在保留了象棋之名的前提下,一步一步演化成如今的样子的呢?变化的关键点,还是得看这“悉高数寸”的棋子。有什么棋类,是使用数寸高的棋子的呢?国际象棋。
国际象棋公认的起源,是在贰捌零至五五零年的印度笈多帝国,这种印度人发明的棋类游戏名为“恰图兰卡”,棋子中有步兵、骑兵、战车,当然还有象。在古代印度,大象是经常上战场的,有吠陀记载为证。恰图兰卡六世纪事传入萨珊波斯,有史记载,波斯国王也派人带着波斯的游戏“双陆”去了印度,波斯双陆在唐朝也很流行过一阵子,又从海路传入日本。
恰图兰卡
穆斯林征服波斯之后,恰图兰卡正式进入阿拉伯世界,名称被转译为“沙特兰兹”(shatranj),在阿拉伯世界的全盛时期,沙特兰兹传入被穆斯林占领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的部分地区,再传遍了整个欧洲,逐渐完善成熟起来。国际象棋在西班牙语中为“ajedrez”,在葡萄牙语中为“xadrez”,都显示出了与“shatranj”的词源关系。现存最早的国际象棋实物出土自乌兹别克斯坦,大约诞生于七六零年前后。
沙特兰兹
我们不妨来看看,印度象棋、波斯象棋和中国象棋是否有亲缘关系。关于象棋的记载,滥觞当在北宋,棋谱、棋经、棋诗,从此时起才渐成气候。当世大儒程颢就有一首棋诗:“大都博弈皆戏剧,象戏翻能学用兵。车马尚存周战法,偏裨兼备汉官名。中军八面将军重,河外尖斜步卒轻。却凭纹楸聊自笑,雄如刘项亦闲争。”
这其中有一句尤其值得注意,就是“河外尖斜步卒轻”,说明此时的象戏中,卒子过河是可以走斜线的,这也是目前国际象棋的规则。而自从有了楚河汉界之后,中国象棋的卒子就被改了规则。“仕”在波斯象棋中可以找到完全的对应,那就是“宰相(farzin)”,也是一样的位置,也是一样的移动规则,象和马则略有不同。什么时候有的楚河汉界呢?程颢的诗中也有答案,“雄如刘项亦闲争”,应当就是北宋了,不然他何以就联想到了刘项呢?
那么,象棋之所以叫象棋,就好理解了,最早就是象牙做的棋子,然后逐渐演变成了象戏,象戏受到传入的印度象棋和波斯象棋的影响,而逐渐发展成熟为中国象棋。印度象棋诞生颇早,大约相当于我国的三国时代,传入萨珊波斯,又和其他东西(如织锦技术和双陆棋)一起,在唐初传入我国。象棋谱《樗薄象戏格》三卷可能是唐代的著作,在《樗薄象戏格》中,只有“将、马、车、卒”四个兵种,因为棋盘用的还是黑白相间六十四个方格的六簿棋盘,所以象和士八成是被省略了,证明唐朝正是象戏和外来象棋相互融合的历史时期。
而到了宋朝,有若干证据可以证明,中国象棋的基本形制已经确定。楚河汉界上面已经说过了,棋子数目,有宋朝晁无咎的“广象棋”为证,“广象棋”有三十二个棋子,和现代象棋棋子总数相同。而下法,在宋、元期间的《事林广记》里有局谱,此外,还有司马光的《七国象戏》,尹洙的《象戏格》、《棋势》,晁补之的《广象戏图》等著作可以参考,说宋代是象棋广泛流行,形制大变革的时代,应当没有问题。
事实上,直接来源于印度象棋的棋类运动,比如泰国象棋、高棉象棋、缅甸象棋、马来象棋,都基本保留了恰图兰卡的规则,比如它们的两个王都和恰图兰卡一样,是相互错开的。反而是继承自波斯象棋的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做了不小的变革。中国象棋的变异,一目了然,身为中国人,没有道理不清楚。
国际象棋的变革,最主要的表现,就是王旁边的“士”变成了那个无所不能的“后”。原因似乎是波斯象棋传入欧洲的时候,首先登陆的是西班牙。西班牙正教徒是圣母信仰的坚定拥护者,以及当时接连出了不少实力强劲的女贵族,以及当时象棋的主要受众是女性群体,所以出现了这样的变异,本来站在边上的车,也被改造成了城堡形状的炮塔,也和当时的堡垒战息息相关。
从象棋的例子也可以看出,文化的洁癖是要不得的,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完全属于你的或者我的的文化现象,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才是常态。就拿白酒来说,制造白酒的蒸馏技术就不是“国货”,不也不妨碍人们视其为中国酒文化的一部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