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马牛不相及为何事(风马牛不相及应当怎样理解)(1)

“风马牛不相及”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僖公四年》:“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涉吾地,何故’?”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鲁僖公四年(前656)的春天,齐桓公偕同各诸侯国的军队侵入蔡国,蔡国被打的大败。接着齐桓公又挥军进攻楚国。楚成王赶忙派遣大夫屈完为使者,去前线处理这件大事。屈完对这些联合国的军人们说:“你们居住在北海那么远的北方,我们住在相当于南海的地方,两下相距这么遥远,就是双方的马和牛放开走失,也不会跑到对方的境内被逮获,没想到你们居然涉足我们楚国之地,你们说这是为什么呢?”

由这件事情可知,“风马牛不相及”是比喻事物之间没有利害冲突,相互之间没有便宜可占。如明代汤显祖《南柯记》第二十九曲:“太子,君处江北,妾处江南,风马牛不相及也。”意思是一个江北,一个江南,两人距离这么远,是八竿子打不着的这种关系。这个成语也省作“风马牛”。如宋代陆游《天气作雪戏作》诗:“八十又过二,与人风马牛。”同样是没有利害冲突的意思。

要弄清这个成语的本义,需要注意“风”和“及”这两个字。

对于“风”字,东汉学者服虔注释《左传》时说:“风,放也。牝牡相诱谓之风。《尚书》称马牛其风,此言风马牛,谓马牛风逸,牝牡相诱,盖是末界微事,言此不相及,故以取喻不相干也。”风即是放逸,走失。意味着脱离羁绊,自由奔走。不宜理解为雄雌相互吸引而互相追逐,进而引申为马与牛不同类,两相不会相诱。如果这样解释,就不合“风”字的原义。

关于这个“及”字,甲骨文是一个人的手抓住前面的人的象形,这是个会意字,因而《说文》解释为“及,逮也。”这个“及”字就是逮获的意思。

这样,就好理解“风马牛不相及”这个常常使用的成语了:是说对于放走或逃逸的牛、马不相逮获。这里的“相”字,是马牛主人与别人的关系,或与对方的关系,而不是马牛之间的雄雌关系。由此就更好理解这句成语原文的意思,在楚国使者屈完的嘴里,是表示齐、楚两国之间没有利害冲突,你也不妨碍我,我也不侵害你。后来使用这个成语慢慢变成双方互不关联、互不相干,而“风马牛”的本义则被湮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