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苏州市发改委发布了《苏州市“十四五”电动汽车公共充换电设施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从目标来看,到2025年,苏州市将建成充电桩20万个,包括私人充电桩不少于15.5万个,公共充电桩3.6万个,专用充电桩约0.9万个。为满足本市25万左右电动汽车的充电要求,全市车桩占比将达到2:1。
从布局来看,至2025年,苏州市累计建成公共充电站1843座,公共充电桩35656个,实现全市公共充电站平均服务半径1.2公里以内;累计建成专用充电站479座,专用充电桩9011个;并规划新建122座充电站,分布在苏州、张家港、常熟、太仓、昆山五个地区。
就在不久前重庆也印发了《重庆市充电基础设施“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全市充电站将达到6500座以上,换电站达到200座以上,公共充电桩6万个以上,自用充电桩达到18万个以上,公共充电设施实时在线率不低于95%。
目前来看,各省市关于充电桩的具体规划并不多,但伴随着苏州和重庆相继发布规划推行,充电桩建设早已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有资料显示,充电桩建设最早是在2012年国务院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首次提出,到了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才第一次明确了充电桩行业的政策方向。之后才对新能源汽车的推广补贴政策由补贴新能源汽车本身改为补贴充电基础设施。
而伴随着新能源汽车的不断发展,充电桩建设也相应地不断推进。
有数据显示,截至到今年3月份,全国共有充电桩相关企业近21.6万家,同比增加127.2%;其中,仅2021年新增注册企业就有6.7万家;而今年全国有超8.1万家换电相关企业,其中2021年换电相关企业全年新增4.5万余家,同比增长147%;
然而,行业的火爆背后依然存在着充电桩利用率低的可能。根据2021年的资料统计,我国22座城市公用桩平均利用率不足10%,即便是充电桩密度领先全国的深圳、上海、北京、广州地区,其公用桩平均利用率也不足三成。
也有业内人士分析,截至今年3月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891.5万辆,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310.9万台,车桩比约为2.9:1。大城市的充电桩分布就不均,更不要说相对较小的城市。
当然,这些年来充电桩建设问题也一直是政府和企业的老大难。一边是风头正劲的新能源汽车,一边却充电桩不足无法及时解决车主充电问题。
以苏州为例,苏州市已建成了公共充电站 694 座,其中公共充电桩为 5913 个,平均服务半径约2 公里。
但与之不匹配的却是,苏州电动汽车发展势头的“疯狂”。有数据显示,苏州的电动汽车保有量年均增长率超过100%,从2016年的近1万辆,增长到2020年的5.76万辆。与此同时,电动汽车占机动车总量比例从2016年的0.28%增长至2020年的1.28%。
由此,也引发车主“充电不够”和“充电焦虑”的不满。供需不匹配势必会引发诸如新能源汽车销量下降、充电桩资源浪费以及服务质量跟不上等问题。也正因此,这次《规划》的出台的重点就在于解决供电问题。
根据资料显示,苏州在“十四五”期间,计划扩建 144 座、新建 1149 座公共充电站点,新增 29743 个公共充电桩。到2025 年,全市不仅公共充电站平均服务半径在1.2公里以内,核心城区公共充电站平均服务还要达到半径 1 公里以内,而其他区域公共充电站也要平均服务半径1.5公里以内。
当然苏州有如此大的底气啃下这块“蛋糕”与其自身实力也有关。作为我国汽车行业重要的一环,苏州处在长三角流域重要的汽车供应链端口。
早在2020年就有数据显示,在汽车保有量超过200万的城市中,苏州的汽车普及率达到最高,约2.4人拥有一辆车。而作为全国第一大工业城市,同样吸引了众多的汽车生产商也在此纷纷落户。
就主机厂来看,苏州共有三家,包括金龙、奇瑞、长城。作为本土品牌的金龙是苏州历史上发展最悠久的汽车厂商,自然得到当地人的青睐;奇瑞在常熟有两座工厂,分别生产观致和捷豹、路虎;2018年,长城和宝马合资在苏州建造了宝马在中国的第二家合资公司,并将工厂建在张家港,并且还被江苏省列入2021年重点项目。
而另一方面,汽车所需要的很多电子、机械类的零部件在苏州也并不稀奇,被成为汽车零部件“巨无霸”的博世和生产汽车音响的德尔福都在当地工业园区,以及汽车三大件之一的变速箱品牌日本爱信也在苏州拥有生产基地。除了这些大名鼎鼎的品牌,还有很多小品牌分布在这里。
有分析指出,2022年充电桩、换电站有望成为基建促增长的重点领域之一,并获得政策支持适度超前发展。而根据苏州此次发布的《规划》,至2025年,预计带动苏州市电动汽车行业产值增长843.4亿元、动力电池行业产值增长328.21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