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周华诚。
年终岁尾,大家总是会容易生出一些感慨。尤其是最近三年,每逢过年,特别容易让人思考人生。其实停下来想一想人生,这也不是什么坏事。我最近也思考。我思考的第一个问题是,我是谁?
我是谁?在七八年前,我是一名媒体人,一名记者。后来我离开新闻单位,回到老家,跟父亲一起种田。这样我又有了另一个身份,农民。我又带了好多城市里的朋友一起种田,他们就叫我稻长。水稻的稻。
所以,这很有意思,我重新回到了村庄,过起了一种大地上的生活。我既种田,也写作。有时候,我上午种田当农民,下午写作当作家。或者三天打渔两天晒网,这几天天晴,就当农民,过几天下雨,就在家读书、写作、喝茶。或者有时候,我白天当农民,晚上读书、写作、喝茶。
这样的身份切换,也很有意思,也就是说,我是个农民还是个读书人,界线已经模糊了。我是谁?我的职业是什么?当我再想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忽然之间,我觉得广阔天地,大有可为,有的问题似乎不重要了——放下包袱,你可以做好多有趣的事情。
我的家乡,在浙江常山县,我小时候就在村庄里长大。那时候,每个暑假我们都要帮家里干农活。比如下田割稻子,插秧,很辛苦的。所以我都很害怕过暑假。每当我们在田里汗流浃背的时候,父母就会教育我们:你看,是不是要好好读书啊,好好读书,考上好学校,就不用再种田了。
你看,这就是我的第二个问题——我从哪里来?
我相信很多朋友也经常会问自己这个问题,我从哪里来。因为从哪里来,你一定会携带那里的基因。我从乡野之间来,就会对乡村的土地、植物、粮食、森林、河流特别有感情,这些地方有我的童年,也有我的快乐。
因此当我离职之后,我特别想到回到乡村,回到土地上,回到有森林,有溪流,有花香,有果实的地方。在乡村,晴耕雨读的生活方式,是我觉得特别美好的选择。
这使得我从2015年之后,把注意力放在了乡村的生活方式和稻田相关的文艺创作上。我写了《下田》,记录跟父亲一起,一年到头种植水稻的过程。我写了《草木滋味》《草木光阴》,写下乡野之间的植物与时光。我又写了其他几本书,都跟乡村生活有关。这让我的写作也好,生活也好,都找到了一个稳妥安放的地方,有了一个踏踏实实的来处。
这一点非常重要。其实,不管一个人的生活状态如何,都需要有一个背景,或者说,有一个座标系。在这个座标系里,他是有来处的,有根基的,有背景的。那,我的背景是什么呢?就是成片的稻田,是错落的村庄,是宁静的溪流,是花朵盛开的山野。
我们每个人,一定会有一个场域,最契合你自己的内心。如果你能找到这样的场域,并把自己安放其中,那就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然后,问题又来了——我要到哪里去?
我的父母都在老家生活,我回去种田以后,也有了更多的时间跟他们交流。同时,我又带了一大批城市的朋友来到村庄,为村庄带来了活力。
这些朋友,我们叫稻友,水稻的稻哈——有的是设计师,有的是建筑师,有科学家,有诗人、作家,也有媒体人,教师,警察,各种职业的都有。我们就想创造一种稻田美学,也就是一种美好的生活方式。
我们把水稻田的面积扩大,从三四亩的水稻田,扩大为五百亩水稻田;我们签约了五十位农民父亲,用原生态的方式,全程不用化肥、农药来种植水稻,生产出健康的粮食跟大家分享。
比如,我们一起劳动,一起种田,一起收获,分享劳动果实;我们也一起去旅行,去腾格里沙漠露营,去濑户内海看艺术节;我们还一起写作,出书,做展览。
我们把大地上的劳动,跟精神的创造结合起来。
我们在水稻田里扎六七米高的巨大的稻草人,让它守护我们的稻田;我们在稻田里搞各种新意思,让更多城市人和孩子们一起来到村庄里,在稻田里玩耍。我们也建设了一个叫“谷哇谷哇赤脚王国”的地方,是个研学基地,让孩子们可以尽情释放和玩耍。
我们一群稻友,用艺术的方式做乡村建设,让乡村重新充满活力。只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乡村生活,这样的乡村才是有活力的,有未来的。
这个时候我忽然发现,乡村与城市,其实已经不再有截然的界线。
城乡之间为什么一定要有界线呢?它们并不是相反的两面,而应该是同一个东西。最好的生活是什么,也许是你白天在城市上班,晚上住在乡村;或者你在乡村工作,在城市消费和娱乐。
我可以在城乡之间自由穿梭,不会受限。
从“父亲的水稻田”出发,我开启大地上的写作,写了我的乡村、稻田,也挖掘更广阔深厚的文化。
我也没有离开城市,杭州这座城市依然是我热爱的地方。我一脚在乡村,另一脚也在城市。
杭州,很多朋友都知道,它是南宋的都城。杭州的德寿宫,是一座南宋的皇宫,宋高宗赵构退位以后居住的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我经常往德寿宫这个地方跑。德寿宫遗址的保护与复原,也吸引我去关注。我采访了很多考古专家、文物专家、古建筑等等各个领域的专家,然后出版了一本书,《德寿宫八百年》。
有人问我,写稻田,写村庄,跟写这本书有没有什么不一样。
我说,其实没有什么不一样,它们都是大地上的写作。都需要像种田一样,极富耐心,一棵一棵地劳作,一粒一粒地收获。
就在这个新年,我又收到了出版社寄来的新书,《流水辞:遇见古老廊桥的隐秘之美》。这也是一本我自己非常喜欢的书。这本书很安静,写的是浙江泰顺的古老廊桥的故事。一座座廊桥,就仿佛是世外的高人,隐居山野,沉默不语,穿越千百年的时光与我们相遇。这些廊桥,都是宝贝,都是文物,它们也是文化的载体,更是民众精神力量的来源。
我们今天的很多人,因为经历了这几年的疫情,内心很不安宁,仿佛是兵荒马乱的。其实我们特别需要一些力量,来安抚我们的内心。那么这些力量来自于哪里?我想,可能就来自于这些大地上的事物,那些穿越时光、古老宁静的事物。
就像水稻田,就像森林和河流一样,廊桥、遗址、文物、古建筑等等,都有一种宁静的力量,可以抚平我们焦躁的内心。让我们安安静静地,度过眼前的时光。
重新回到那个问题——我们要去向哪里?
我想,我们肯定是,内心安稳、脚步坚定,去向更远的地方。
当我们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也知道自己要去向何处去的时候,我们一步一步,走得既坚定,又踏实,我们且歌且行,一路花开。
谢谢大家!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