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豫剧中,父亲是名旦,女儿也承父业成为名旦,并且声名显赫者甚少,除了我们所熟知的阎彩云和阎立品父女,还有下面我们要介绍的翟彦生和翟爱云父女。

豫剧阎派六大弟子朱巧云(古都洛阳的父女档豫剧名旦-翟彦生和翟爱云)(1)

豫西著名男旦翟彦生(亦名翟彦身,1891——1956),偃师县人。祖居洛阳,出生于洛阳老城区翟家(择佳)胡同的一个富户人家。七、八岁时父母先后病故,姐弟两人,组排老七,十岁便投靠高崖窝班坐科学戏,工花旦。由于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十七岁便登台担当主演,展露出非凡的艺术才华。家族视其为“下九流”,有辱家门,败坏门庭,将他逐出,不承认为翟门之后,遂迁至偃师县省庄,开始步入梨园自谋出路。

他天赋佳喉,嗓音甜润清脆,表演洒脱逼真,先后在《洛阳桥》中饰演耶律含嫣,《香囊记》中饰演周凤莲,《玉虎坠》中饰演娟娟,《凤仪亭》中饰演貂蝉,用一条男性的嗓音与身材,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少女形象。他优美的唱腔,精湛的演技,为众多戏迷所倾倒。1926年他在开封国民舞台演出,他在《洛阳桥》中表演“甩大辫”可谓一绝,足走燕尾,双肩平稳,裙不摆缝,行走如云,被开封戏迷誉为“水上漂”。

豫剧阎派六大弟子朱巧云(古都洛阳的父女档豫剧名旦-翟彦生和翟爱云)(2)

上世纪三十年代,他在豫西及黄河以北的温县、孟县、沁阳等地演出是当然的“头牌”演员,场场爆满。每到精彩之处,台下观众便投掷银元,抛彩鸣炮,为他的演出极力喝彩。当时流行一句俗谚:“听见彦生喊,吃饭扔了碗。”可见戏迷对他的喜爱。

抗战前后,他还在汉中、宝鸡、西安等地与常香玉同台演出《西厢记》(饰崔夫人)、《大祭桩》(饰黄桂英的婆母)。当时的青年演员崔兰田、马金凤、毛兰花、马元凤、车兰玉等常求教于他。

建国后,他在偃师城关戏院担当主演,后返回洛阳市加入慕水旺创建的“景艺剧社”。1952年带着儿子(翟自然,板胡琴师)、女儿(翟爱云,著名花旦,1928——2002)及女婿(刘西歧,须生)加盟孟津老城“新艺剧团”(孟津县豫剧团前身)。 暮年他双鬓白发,满脸皱纹,但经过一番精心的化妆后,以耶律含嫣的形象亮相舞台,少女的风姿依然犹存,表演不减当年,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豫剧阎派六大弟子朱巧云(古都洛阳的父女档豫剧名旦-翟彦生和翟爱云)(3)

关于他的女儿详细介绍如下:

翟爱云,女,豫剧旦角。河南省偃师县人。其父翟彦生为豫剧西府调著名男旦演员。生于1928年,2002年逝世。 她七岁随父学艺,攻旦角,尤擅帅旦。师承常香玉,十五岁在密县曾以《秦雪梅吊孝》一剧一鸣惊人。1936年至1945年随常香玉习演,1945年至1953年在孟县豫剧团当演员,1953年随父至孟津县豫剧团任主演,一度健任副团长。代表剧目为《十二寡妇征西》、《老征东》、《西厢记》等,群众俗语谓:“听了爱云戏,活像常香玉”。1962年11月出席了河南省豫剧名老艺人座谈会,并在会上即兴献演。

1966年孟津县豫剧团撤销与孟津县曲剧团合并。1979年在成立的孟津县戏曲学校担任副校长,该校1983年转为新的孟津县豫剧团。

在其家乡孟津县和其邻县都把孟津县豫剧团俗称作“翟爱云剧团”,可见对翟爱云老师的厚爱。她的唱腔属于豫西调,粗犷浑厚,大气凛然。咋一听真有点像常香玉的韵味。

2002年3月初,河南省剧协向她索取音像资料,竟然连一盘录音带都没有。平时乐队的老伙计就寻思着想给她录几段唱段,谁知还没准备好,翟老师就住院,并于2002年3月8日愕然去世,令戏迷遗憾不已。没想到翟老师唱了一辈子戏竟没留下音像资料,相关部门要是早想到该多好,录个十段八段的,也算是告慰老艺人吧。可惜了,一代豫剧名艺人驰骋洛阳豫剧舞台几十年,为戏曲耕耘一生,却临了没有遗留一丝半丝的文化资料,着实让人叹惋。

写至此处,不免为众多遗落民间、默默无闻的老艺人老艺术家所担心,他们的逝世又何止是带走了自己的演唱风格,他们带走的是戏曲的历史和戏曲的芳华。非常佩服河南电台广播的主持人连晓东大哥,在十几年前就看到了这种“戏曲的凋零”,筹资上演的《梨园寻根老艺人品鉴会》着实珍贵,相信数十年数百年以后这些都将成为河南戏曲的历史,为每一位戏曲人所敬重。很庆幸,赶上了一个好时代,听闻河南广播电台一直致力于抢救戏曲钢丝带的工作,希望未来更多珍贵、别具一格的戏曲宝藏能够破尘而出,重新被挖掘和整理,以一种最理想的状态展现在所以戏迷的面前。

感谢这些默默守护戏曲,为戏曲耕耘的人们!

豫剧阎派六大弟子朱巧云(古都洛阳的父女档豫剧名旦-翟彦生和翟爱云)(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