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黄帝内经>》征文分享作者:福壽康寜,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读古察今?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读古察今(察古知今)

读古察今

《我与<黄帝内经>》征文分享。作者:福壽康寜

洞见意识底层,诠释上古时期的生命哲学,最新鲜的中国文化节目《国学堂》,梁冬和您一起重新发现,中医太美。“是的,重新发现,中医太美。大家好,欢迎收听今天晚上的《国学堂》,我是梁冬梁某人,对面的依然是厚朴中医学堂堂主徐文兵老师,徐老师好。”“梁冬好,听众朋友们大家好。”

多么熟悉的声音,多么熟悉的开场白,不知不觉,无数次陪伴我们的《国学堂》节目已经播出十年了。有点遗憾,我不是第一批听众,但是我庆幸,最终我还是遇见了《国学堂》,遇见了《黄帝内经》。

大概四年前,开始关注健康,发现电视里面不管哪个频道,哪个节目,只要是养生专家开口闭口都会提到《黄帝内经》如何如何,但似乎专家的结论又不太一样,众说纷纭。我这种人,不是墙头草,不想随风倒,但孰是孰非真是难于分辨。为了不被人忽悠,也为了能忽悠别人,于是想自己去看看这本“神书”到底写的啥,就买了一本。翻开一看,发现不光是本“神书”,还是本“天书”,我只能呵呵了,基本看不懂。对于一个没有多少中医基础和很好古文基础的人来说,能看懂的地方实在有限。于是,有个结论,《黄帝内经》只适合专业人士学习,普通老百姓只适合膜拜,放在枕边或者案头,早晚摸一摸就好。

就在这个时候,梁冬和徐老师随着音乐,两个人一起骑着一匹白马,高低起伏的出现了。面容庄重,神色威严。那神情仿佛在说:“哥们儿讲的可是《黄帝内经》。”然后,一瞬间,突然和蔼可亲的朝你吆喝:“看这里,看这里,看这里。”

那简直了,就好比是阴历三十或初一的晴朗夜空突然出现了满月。想象一下那场景,斗转星移,刷的一下,满天的繁星全部消失,任凭众星星再怎么对你抛媚眼,你理都不想理,因为你有主心骨了,因为你知道啥是对啥是错了,因为你能分辨是非了。这么说可能不对,但这就是我当时的感觉。弱水三千,我就取这一瓢饮了。

虽然徐老师在节目里只讲了《黄帝内经》之中的五篇,但是已经让我受益匪浅了。最大的感受是,徐老师讲的《黄帝内经》,不再生涩,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充满知识性趣味性,让你懂得该如何善待自己的身体。徐老师使《黄帝内经》褪去神秘,走近寻常百姓。最关键的是,你拿来指导生活,立马管用,或者你拿徐师的理论分析一下过去疑惑的生活经历,立马知道孰是孰非,疑惑立消。相信徐老师的思想好多人已经浸透到骨髓里了吧,其实已经难于用语言来表达了,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杆秤,我也不必再多言。此刻,我只能说:“徐师,我对您的膜拜,就像对《黄帝内经》一样。希望也能放在枕边和案头,每天都摸一摸,哈哈。”

听过《黄帝内经》的朋友们都知道徐师喜欢“咬文嚼字”,这也是我最爱听的部分。身体、健康、富贵、肌肉、皮肤、运动、根本、基础、消化、饥饿、休息、补益、元首、疼痛、疾病、咳嗽、解释、心意、视察、偷窃、忧虑、衣服、佩服、恐惧、朋友、名字、规矩、智慧……,本来看似熟悉的一两个字,徐师往往能讲上很久,以独特的视角,让你重新认识,透彻见底,令人信服,而且你经常会在这里面感觉到大智慧,上升到哲学层面的东西。每次听完这种精彩的讲解,我都会在心里想“徐老师,您怎么可以知道的这么多,您肚子里究竟装了多少好东西啊!”

徐师常说:“现代人,认字不识字,天天用,但是一问啥意思,就不知道了。其实好多问题,你把字识了,就有答案了。”顺着这个思路,我这老小孩又开始“识”字了。

徐老师有几次在讲解文字字义的时候提到了甲骨文,比如“丈”“宵”“悲”“志”“争”等等,都是从甲骨文的角度去审视和分析文字的本意,追寻最原始的力量来指导今天的工作和生活。原本一直认为甲骨文是距离我很遥远的东西,对现实生活也没什么实际意义,所以从未涉足。受徐师影响,开始关注中国传统文化,自己也试了试,当遇到问题时也试着从甲骨文和金文的角度去寻求答案,发现有的时候还真是豁然开朗,一下子就能击中要害。没想到几千年前的甲骨文还能指导我今天的生活,而且学习甲骨文居然很有意思。当然我这个层次谈不上什么甲骨文研究,也就是没事的时候查几个字消遣一下,偶尔有机会体会一下几千年前老祖宗当时的所思所想。接触了一段时间之后,越来越发现甲骨文真是很有意思,消遣解闷儿真是无敌了,还能增长很多知识。

既然说到这儿了,简单试举一例。聊几句道法术器的“法”。想过没有,为什么“氵”加“去”就代表“法”了呢?当年我想过,首先想到的是“一碗水端平”,可能“氵”代表公平,解释成公平的去处理,这就是“法”吗?又想起一句话“水往低处流”,是不是讲控制水由高流向低去运动的力量就是法呢?是这样吗,总觉得自己考虑的肤浅。后来听徐师讲了繁体字和简化字的差异之后,想到又是简化字埋的雷吧?类似的惨案可不少。查了一下,这次好像还真是有点冤枉简化字了,因为篆文和隶书中就已经有“法”的字形了。

法的繁体字“灋”,由三部分构成,“氵”、“廌”[zhì]、“去”。甲骨文也一样,只是字形更原始,而且三者还可以移形换位。先说“去”,在西周金文的形象是一对弓矢,弓矢相离即为去。“廌”也称解廌、解豸、獬豸,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兽,《山海经》记载其生活于东北荒。简单点说,就是独角兽,大者如牛,小者如羊,类似麒麟,全身长着浓密黝黑的毛,双目明亮有神,额上一角。和如今西方马身独角的形象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廌有一种神奇的本领,大概相当于今天读取脑电波或者测谎仪的能力,他能分辨曲直,辨别是非,对于无理或不正当行为的人,立刻冲上去,用角抵触,以示惩戒。因此,它获得了天下人们的承认,认为它是最公正无私的神兽。传说曾经辅佐尧舜禹三帝的神州第一任大法官“皋陶”就豢养了一只獬廌,依靠獬廌的帮助,对一切案件都能立即处置,一点不出差错。法官们于是就送它一个名字叫“法兽”。如今“华夏司法博物馆”门前的两尊石兽就是獬廌。

据说,法的起源与解廌也有密切关系。最初,苍颉造字时把法字写作“廌”左边是水,意思是如水般平正,象征法律的公正;右边是“廌”和“去”,表示法兽解廌秉性公正,能辨是非、明曲直,敢于伸张正义,去除邪恶阴谋。所以它是法的象征,法律的产生也就和解廌的存在连为一体了。《说文解字》: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从甲骨文字形看,这种解释我是中意的。意思很直接,就是要公平,廌去而罚之。从这里看,古代刑和法,两个字是有些同义表意的,刑既是法,法既是刑,不像如今刑和法区分的那么明确。

还有的解释说:“法字来源于动物迁徙,比如现在母藏铃羊每年五六月份都会去卓乃湖产仔,为什么必须如此呢?是天命所归、是种族传承、是自然规律?反正千万年都如此,而不如此则将消亡。古人认为类似这样大规摸自发形成规律的行动就是法,所以法是去水边产仔的母鹿,由去、水、鹿三字合成为法。”水,造字本义是从山岩或峭壁上飞溅而下的山泉。在甲骨文中,动态的流水一般写作纵向的滴水状,静止或漫流的水通常写作横向的波浪状。在造字时代,古人的思维还是很严谨的,水流的源头叫“泉”;石壁上飞溅的山泉叫“水”;由山泉汇成的水叫“涧”;山涧在地面汇成的清流叫“溪” ;众多小溪汇成的水流叫“川” ;众多川流汇成的大川叫“河”,最大的河的叫“江”。从这个角度看,上面的说法就有点问题了,法字中的水并不是平静湖水的写法。而且,廌和鹿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既然用的是廌字,必然另有深意吧。

还有的认为,水是代表一种神判,表示将罪者沿水放逐,或者浸入水中,由神明判其对错生死,“廌”表示神明的力量,“去”的弓矢代表一种刑罚……。其实古人对“法”的理解很深刻,现代学者对“法”的解读也不少,网上相关资料很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里只是想追寻一下古人造字之初文字的本义,只是想说开始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看问题多了一个角度,得到了很多启示,使得我今天的生活少了一些困惑。而非想论述孰是孰非。这世界,本没有对错。

其实,我很感叹,国学文化这么美,这么实用,这么大智慧,为什么一个从小受教育十几年的人,要到三十几岁才接触到国学文化!?我庆幸,碰见徐师,徐师的世界,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但至少,指给了我一个正确的方向,就好像你永远不可能触碰到太阳,但是你可以一直向着他奔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