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年间(1662—1722年),“惟楚有材”被题上了凤凰山南麓的贡院(现武昌实验中学所在地)牌匾,比让“惟楚有材”名满天下的岳麓书院名联——题于嘉庆年间(1812—1817年)的“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牌匾,早了一百多年。
后凤凰山南麓的牌匾毁于战火。咸丰八年(1858年),湖广总督胡林翼重修贡院及牌楼,当时曾国藩率湘军援浙途经武昌,胡林翼请他再题匾额,曾国藩在匾额的两面分别题上“惟楚有材”和“辟门吁俊”(意即开门招贤纳士)。
1948年第5期上海《联合画报》中一组名为“历史名城武昌市容”的摄影报道,便收录了这座牌楼的照片,并感叹“富有历史性之牌楼几经变乱依然无恙”。该画报现收藏于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特藏室里。1958年,历经百年的牌楼毁于风雨失修。
刊载于1948年第五期上海《联合画报》的武昌“惟楚有材”牌楼照片。张勇/翻拍
2010年武昌实验中学九十年校庆时,按老照片中的式样重修牌楼,新牌楼宽10米、高8.7米,黄色木柱,灰瓦飞檐,由印尼菠萝格木建造。北面写着“惟楚有材”,南面是“辟门吁俊”,由著名书法家陈义经先生生前书写,其中“惟楚有材”四字,是按旧牌楼照片上曾国藩的题字临摹的。
不过,正如专家学者所言,湖北湖南自古即为一体,古共为楚国,后互为湖广省,现在仍在人们口中称为两湖。两省相连,皆为历史悠久之地,皆为楚才辈出之地。所以,不论武昌贡院牌楼的匾额,还是长沙岳麓书院的楹联,其“惟楚有材”之“楚”,都指湖广即两湖的范围。
再者,“惟楚有材”的“惟”,非唯一的意思,故而不是一种夸饰的语句,有媒体解读为“唯有楚地出人才”,实是大大的误会。
考证
(一)“楚材”出处惟楚有材,同义词有“惟楚有才”。惟,系语首助词,古籍惟、唯、维通用。源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晋卿不如楚,其大夫则贤,皆卿材也。如杞梓、皮革,自楚往也。虽楚有材,晋实用之。”
(二)“惟楚有材”出现于文学作品和史料据纳兰庋在《“惟楚有材”辩说》一文中考证,早在元朝初年,在文人的诗文创作中,“惟楚有材”一词已经用来形容可上溯至先秦时期的今两湖地区人才繁盛的景况了。公元1296年方回写下的《送常德教赵君》一诗中,有这样的句子“风雅之后闻屈原,千古哀怨离骚传。惟楚有材实多贤,幸为人师何憾旃”,是较早使用“惟楚有材”这一文学语言的实例。
清初湖广巡抚林天擎在其所撰写的《武昌府学重修记》中也提到“惟楚有材”这一说法。顺治十年(1653年),林天擎到武昌府学(今武昌解放路西,大成路北)祭孔,诸生向他反映,武昌府学为鄂省乡学之冠,但校舍破败不堪。学子们表示能体谅国家一时经济困难,愿将津贴捐出来维修校舍。在林天擎大力支持下,修葺工程于两年后完成。
据1921年刊印的《湖北通志》记载,新府学落成后,林天擎记下两年前学子谒见之事,并发出由衷感叹:“余思惟楚有材,自昔艳羡。况我清宾兴叠诏,已多联翩而登为之前茅者矣。后之龙摅鹏奋,何可数量?”
自林天擎后,武昌府学“嗣是代有修葺”,而且重视培养“楚材”的文字屡见于湖北方志。1732年,巡抚王士俊说“楚材号天下久矣”,并希望“从此楚材辈出”。
雍正《湖广通志》卷五一《人物志》卷首引言云:“国家教育之泽长矣,人文蔚起,后先辉映,岂不伟哉!惟楚有材,自鬻熊始。”该志之《凡例》称:“《通志》于雍正八年二月二十七日开局,雍正十年七月十五日开刻。”雍正十年是1732年。这段引言抚昔追往,既有总括,又有分说,既有形容,又有实证,言简意赅而又气势磅礴,将“惟楚有材”四个字衬托得熠熠生辉。
此时上距元代方回使用“惟楚有材”有436年,距明代王世贞将“惟楚有材”用以指称湖北才俊约151年,距龙膺透露出“惟楚有材”在民间广泛流传的消息约116年。文学的赞誉之辞,终于在公元1732年正式以“官方用语”记录在案,具有了历史学的评价意义。
(三)“惟楚有材”题上牌匾
1. 湖北
(1)康熙年间登上武昌凤凰山南麓的贡院牌匾
康熙年间(1662—1722年),“惟楚有材”被题上了凤凰山南麓的贡院牌匾。据《湖北通志》记载,凤凰山南麓为历史上学府所在地,宋代设县学,以后成州学,明清两代东边设贡院考举人,门前立有四柱三门的木构牌楼,楼匾上书“惟楚有材”。咸丰初年,武昌贡院毁于太平军战火,牌匾也毁于一旦。
(2)咸丰八年,曾国藩题匾
咸丰八年(1858年),湖广总督胡林翼重修贡院及牌楼,当时曾国藩率湘军援浙途经武昌,胡林翼请他再题匾额,曾国藩在匾额的两面分别题上“惟楚有材”和“辟门吁俊”。废科举后,于1920年在贡院故址处设省第二模范小学,后改设法科大学,现为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牌楼就立于校门之前。
(3)老照片中的牌楼身影
该牌楼可见于武昌的老照片之中。1948年第5期上海《联合画报》中一组名为“历史名城武昌市容”的摄影报道,便收录了这座牌楼的照片,并感叹“富有历史性之牌楼几经变乱依然无恙”。在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特藏室里,尽管画报已经发黄,照片上的楼造型却清晰可辨,四柱三门,飞檐翘角,“惟楚有材”四个大字历历在目。
(4)于武昌实验中学再度重建
2010年武昌实验中学九十年校庆时,按老照片中的式样重修牌楼,新牌楼宽10米、高8.7米,黄色木柱,灰瓦飞檐,由印尼菠萝格木建造。北面写着“惟楚有材”,南面是“辟门吁俊”,由著名书法家陈义经先生生前书写,其中“惟楚有材”四字,是按旧牌楼照片上曾国藩的题字临摹的。
2. 湖南:岳麓书院让“惟楚有材”名满天下
1812—1817年,袁名曜(号岘冈)任岳麓书院山长(院长),门人请他撰题门联。袁名曜以“惟楚有材”嘱诸生应对,贡生张中阶对曰“于斯为盛”,由此撰成一联。这八字对仗工整精巧,被挂在了岳麓书院门口后名声大振,很多人反而遗忘了武昌早挂一百多年的牌匾。
(四)专家观点
为进一步挖掘“惟楚有材”的文化价值,2006年4月11日,武昌区政协和市文史馆在实验中学举办专题座谈会。冯天瑜、皮明庥、徐明庭、邵学海等专家一致认为,“惟楚有材”有助于展示楚地人才繁盛历史,对今天培养和使用人才有启迪意义。
对如何打造“惟楚有材”名片,会上提出了许多建议,如重修牌楼、打造相关文化片区、开展相关传统教育等。当年,“惟楚有材”传说入选武汉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4年后牌楼新建完成,并在实验中学内建有“惟楚有材”传说陈列厅。
湖北省楹联学会副会长吴修志认为,“‘惟楚有材’四字表明了湖北人的一种自豪感,以及一种争强好胜的性格。它告诉我们,湖北自古就人杰地灵,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我们既要对自己的历史充满骄傲,又要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这四个字是我们今天振兴湖北的力量源泉。”
【本文来源于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成语湖北》,因篇幅限制,故作删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