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论天下第一名联,悬挂于湖南长沙岳麓书院山门两侧的“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即便不是第一名,也可以毫无争议的获得提名奖。相较于其他对联的长篇大论,这一幅对联短小精悍、铿锵有力、豪情万丈、寓意深远,又很容易被人记住,实在是一个天下绝对。

十大家训名联赏析(天下第一名联惟楚有材)(1)

天下“第一”绝对:惟楚有材,于斯为圣

但这一幅对联说的到底是哪里呢?楚地可是包含了湖北和湖南的,而且“惟楚有材”四个字也非湖南人首创。所以,从这幅对联面世开始,人们就不断的在争论它的指向和归属,两百年来都没有定论。

据考证,“惟楚有材”出自《左传》,原句为:“虽楚有才,晋实用之。”康熙皇帝之前,湖北湖南为统称为“湖广行省”,湖南举子要进行科举乡试的话,必须跨越洞庭湖去到武汉,进入湖南湖北两地的最高学府、两湖举子进行乡试的场所——武昌贡院——才能进行考试,而武昌贡院的牌楼上就赫然写着“惟楚有材”四个大字。这时候可以毫无争议的说,“惟楚有材”指的就是湖南湖北两个省。意思就是,楚国旧地非常出人才。

十大家训名联赏析(天下第一名联惟楚有材)(2)

武昌贡院牌楼上书:惟楚有材

我们再来看“于斯为盛”,这又是一段逸闻佳话。相传,清嘉庆年间,具体应该是1812年到1817年间,湖南长沙府宁乡县人袁名曜任岳麓书院山长(也就是岳麓书院这个古代大学的校长),他看着岳麓书院的山门,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后来才发觉,作为全国最高学府,这个山门两侧缺少一幅好对联,于是他就灵机一动,借用了武昌贡院牌楼上“惟楚有材”四个字为上联,又在书院内号召全体师生发挥聪明才智大胆应对。不多久,贡生张中阶揭榜,也借用了《论语·泰伯》里的“于斯为盛”四个大字作为下联。不得不说,张中阶虽然名不见经传,历史上也没有看到此人有其他什么大一点的事迹,但就凭这一应对之下联,他就足以流传后世了。

这组四字联结构简单,字数很少,立于岳麓书院山门之上,却让人感觉到无穷的恢弘气势和雄浑的历史厚重感,的确是一幅不可多得难有匹敌的佳对。

十大家训名联赏析(天下第一名联惟楚有材)(3)

《左传》是“惟楚有材”的出处和源头

这一幅对联的上联既出自《左传》,自古就有其明确的指向,那就也没什么可以争议的了,“惟楚有材”指的就是湖南湖北两地有才,甚至还包括其他省份一点,武昌贡院牌楼上的四个大字也是寄寓意于两湖之地,并非单独指一省。

重点其实是落在“于斯为盛”上,那时候的岳麓书院已经是湖南第一书院,某种程度上说是中华第一书院也不为过,张中阶对出此下联的那时候,岳麓书院已经培养出了彭龟年、胡大时、王夫之(湖湘思想的开拓者)、陶澍(湘军真正的开山鼻祖)、彭浚、贺长龄等世之豪杰、国之脊梁,他对出的此联,实际上也是对岳麓书院所代表的湖湘文化的一种豪迈抒发和自信,更是对之前的历史的总结提炼。

张中阶对出此联之后,似乎更加开启了岳麓书院和湖湘子弟的人才井喷模式,曾国藩、左宗棠、魏源、胡林翼、刘长佑、曾国荃、刘坤一、郭嵩焘、毛泽东、刘少奇……正式开启了“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的湖南世纪,那时候的湖湘大地当真是人才豪杰不可计数、灿若星辰、光照古今。

十大家训名联赏析(天下第一名联惟楚有材)(4)

毛主席是湖南最杰出的代表,没有之一

所以说“惟楚有材”指的是两湖之地的人才济济,而“于斯为盛”则更加强调了岳麓书院为代表的湖南和湖湘文化的重要性,是五千年籍籍无名于史册的三湘子弟,近代正式向世界宣告自己的伟大和骄傲的宣言。

不可置信的是,他们写这个的时候似乎是吹了个天大的牛皮,现在我们回过头来仔细想一想,他们居然真的做到了,竟然没有吹一丁点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