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南长沙,这里坐落着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走到湘江西岸的岳麓山脚下,来到岳麓书院大门前,映入眼帘的便是门上的一副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湖南人一听,自豪不已,觉着这对联显得霸气侧漏;其他人一看,嘿,这是不是有些狂妄,怎么能说只有楚地有人才,而你这里最多呢?

岳麓书院比较著名的对联(岳麓书院门前对联)(1)

岳麓书院

一般人第一次听到岳麓书院大门前对联,大多理解为“只有楚地有人才,而在岳麓书院人才最多”,其实,这一种理解并不准确,事实上的“惟”“于”皆是虚词,并没有实际意义。这幅对联的真正含义大致是,楚地有人才,在此地汇聚,此地指的是岳麓书院。

“惟楚有材”,源于《左转·襄公二十六年》:“晋卿不如楚,……虽楚有材,晋实用之。”,即楚材晋用之意。“于斯为盛”出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本为孔子盛赞周武王时期人才鼎盛之句。

汉字演变至今,已由晦涩难懂转至浅显通俗。文字的转变,适应了信息快速更迭的时代,方便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然白话文之普及,文言文之衰落,文言文似乎在从语言工具转至一门艺术,只有少数人精通,或是说了解。

不可否认,白话文代替文言文,这是时代的进步,无人可逆转。但在现实生活中,面对文言文,我们似乎总爱望文生义,用现在的思维解释文言,因为这很便捷,不需要我们花费时间、精力。望文生义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使我们快速了解文言大义,但这更多的是依靠我们的语感,依靠的是我们对文言知识的学习与积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