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秦从建国至统一用了500多年的时间,统一后政权仅仅维持了15年就被灭亡了。现在认为暴政导致秦朝的覆灭,此种说法未能看透事物的本质。笔者认为,秦王朝的灭亡是体制因素,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体制难以适应现实的需要。换言之,秦朝君主独裁的国家主义政体不符合国情。

秦统一时间与灭亡时间(秦从建立到统一用了500年)(1)

01

商君变法的内容与实质

商鞅变法是秦国崛起的根本,偏激的变法使秦国崇尚军国主义,富国强兵的本质是君主集权。商鞅变法使秦国变成了崇尚军功、摒弃文教的君主独裁国家,秦国军事实力空前强大,但是畸形的体制也导致秦朝二世而亡。

商鞅变法的大体分为政治、经济、宗族、文教、法律五类,根本目的是通过削弱贵族、民众的力量而实现君主独裁。

统治者从贵族集团中收回人事权、财政权与司法权,瓦解地方宗族势力,以此实现独裁,严刑峻法、文化专制、对外战争皆是手段。

(图)商鞅

(2)经济上收回财政权,废井田,土地私有,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

商鞅变法给人最大的误读是废除了奴隶土地国有制度,允许土地私有。

事实上,西周崩溃之际,各国已经允许土地买卖,鲁国实行初税亩,要求私田缴纳,说明土地私有化成为普遍现象,郑国和鲁国不经周天子同意,擅自交换土地,是诸侯国层面的土地买卖。

商鞅变法,只是将既成事实予以法律上承认,并无开创意义。秦国分封土地,却不准世袭,因功获得的土地,一旦后裔无功,其爵位、土地收回,商鞅土地改革的实际是土地国有化。

因此,秦国并没有出现地主阶层,因军功获得分封的农民多为自耕农,向国家交税纳粮。

广大贵族因无法世袭土地而衰落,秦君主借此收回了财政权。当卿大夫因功劳获得封邑时,所有粮食、人口归自己所有,秦国土地拒绝世袭,财政权上移。

重农抑商则是秦国军事扩张的基石,“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商鞅认为农业是国家强大的基础,认为只有抑制商业,全民开展农业,国力才会富足,粮草才能充足,因此秦国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特别奖励垦荒;

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秦国成为了农业占统治地位的畸形的经济强国。

(3)收回司法权,颁布李悝的《法经》,增加连坐法,轻罪用重刑。

商鞅崇尚的法治并不是通过法制约束君主的行为,而是君主收回司法权确立独裁统治,韩非、李斯把这种观点推广到了极致。

秦国崇尚法治,归根结底是增强君主集权专制,君主收归司法权,抑制旧贵族,镇压平民,实现独裁,权力体系丧失制衡,君主可以肆意妄为。

(4)瓦解基层组织,推行个体小家庭制度,编定户口。

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推行小家庭政策。规定凡一户之中有两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编订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规定居民要登记各人户籍,开始按户按人口征收军赋。

商鞅提出“弱民”思想,民弱国强,国强民弱。

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朴则强,淫则弱。弱则轨,淫则越志。弱则有用,越志则强。故曰:以强去强者,弱;以弱去强者,强。

他认为,民众弱国家的统治才能巩固,瓦解基层组织、文化专制就是其弱民的重要措施。

周朝推行宗法制与分封制,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势力成为地方基层势力,影响到了君主专制,因此推行小家庭制度是为了分化瓦解宗族,编订户口、推行连坐制有效的控制基层,编订户口的制度在汉朝转化为编户齐民,历朝沿用。

(5)焚烧儒家经典,禁止游宦之民。

文化专制有利于推行减少变法阻力,愚民政策有利于控制民众,朴则强,淫则弱。禁止游宦之民为了打击依靠口才、不从事农业生产的儒生。

秦统一时间与灭亡时间(秦从建立到统一用了500年)(2)

(图)焚书坑儒

(6)总结

商鞅变法归结为两弱,

一是通过收回人事、财政权、司法权削弱贵族权力,权归君主,

二是瓦解宗族、愚民政策削弱民众力量,相对集中的权力被分散授予了立下军功者,秦王借此实现了集权。

商鞅在弱化贵族势力的同时,因公授爵,广大平民得以参政,改革是一个利益集团取代另外一个利益集团,这也是商鞅成功、王安石、张居正失败的根源。

在商鞅的变法下,秦国成为了君主独裁、法令严酷、重农抑商、文化专制、基层组织瓦解的军事帝国,畸形的体制凝聚了国力,成为秦国统一天下的根本。

02

秦帝国崩溃的原因

秦国从统一至灭亡只用了15年,关于其灭亡原因众说纷纭,笔者认为商鞅变法导致秦国体制畸形,高度集权、缺乏弹性的体制导致帝国难以驾驭版图骤增、文化经济繁荣且宗族势力强大的六国地区,迅速瓦解崩溃。

一以贯之,商鞅激进的变法随着导致秦国国力、凝聚力达到饱和,难以适应天下一统的客观环境。

(1)社会主要矛盾转移。

随着统一天下,秦国以及六国的社会矛盾悄然发生变化,秦国面临结构性转型。

统一前,秦主要社会阶层分为农民与军人,奖励耕织、按功授爵,只有战争才能使得两大阶层获益。

统一后,中国再无大的战事,秦人无仗可打,也就难以按功授爵,从军不再是秦人获取爵位、土地的捷径,军队战斗力锐减在情理之中。同时,秦国农业人口饱和,产生大量剩余劳动力,秦始皇大兴土木、南征北伐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解决劳动力问题,以工代赈。

秦统一后,秦国民众方向迷失,国家凝聚力明显下降,农业化、军事化的体制遭遇瓶颈。

统一前,从军是谋求权力、地位最直接有效的手段,统一后,秦军开疆拓土,秦军的作用降为戍边,从军积极性大为下降。

秦人面临的外部局面完全不同。

统一前,六国各自为战,一盘散沙,各方势力犬牙交错,降低了国家的凝聚力,被秦人各个击破。

统一后,秦人面临空前艰难的统治困境,版图空前的拓展导致官僚机构、军事力量难以应对,秦人的力量不足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有效的统治,官员、军队驻扎各地区,稀释了秦国的核心力量;

但是一旦任用六国官员、选派六国军队,降低了忠诚度,10年内吞并六国带来的统治困境在短期内难以消化解决。

六国灭亡,其主要矛盾上升为一致对抗秦国,颇似五国攻齐,秦国的的潜在敌人比统一前更加强大。

秦统一时间与灭亡时间(秦从建立到统一用了500年)(3)

(图)秦灭六国

(2)高度集权的体制导致秦政权统治阶层空心化

商君变法导致秦王集司法、财政、人事权于一体,高度独裁专制,爵位不世袭罔替,导致权力集中。

皇帝权力缺乏制衡,可以动辄杀害大臣,大臣没有世袭的领地,人身安全与财产毫无保证,只充当皇帝打工者的身份,皇帝与大臣并没有实现利益共同体。

地方组织上,秦人极力瓦解宗族,削弱对君主的威胁,反而言之也削弱了防御外敌的能力。

因此,秦朝看似无比强大,实则外强中干,统治阶层空心化,缺乏凝聚力。

(3)文明的差异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

野蛮民族通过武力征服文明程度更高的民族,他们往往被的较高文明所征服。

以我国的元朝和清朝为例,元清都是落后民族征服先进民族的政权,元朝拒绝接受汉文明,政权仅仅维持了不到百年就被赶回大漠;

清朝主动接受汉化,国祚接近三百年。

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其衍生的民族精神与认同感往往激烈着民族抵御外敌。

商鞅燔诗书而明法令,恫吓愚民,在文化程度最落后的秦国卓有成效;

秦始皇以吏为师,焚书坑儒则是激化了六国与秦朝的矛盾。

六国文教发达,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碰撞出各种思想的火花,稷下学宫包含各类思想,思想高度开放;

北方的燕赵接受胡化,多慷慨悲歌之士;

即便是文化最落后的楚国,也产生了浪漫主义文学楚辞;

军事强大的秦国则是文化真空。

专制体制对付文教落后的秦国尚且有效,面对文化高度繁荣的山东六国,则引发尖锐的矛盾。

文教的不匹配、民族认同感的缺失导致秦国与六国高度对立。

秦统一时间与灭亡时间(秦从建立到统一用了500年)(4)

(图)楚辞,中国首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03

总结

部分教Cai把秦朝的灭亡归结于暴政,把陈胜吴广起义称为中国第一次农民起义,是秦王朝的暴政引起了人民反对,这些观点来源于贾谊和杜牧,多少有些针砭时弊、借古讽今的意味,并没有看透问题的实质。

秦的灭亡是体制的问题,秦国功利严密的体制难以统治庞大的帝国。

秦国的统一是体制的胜利,农业专业化、军事绩效制、文化专制、君主集权、地方弱化消除了一切阻碍秦国扩张的不利因素,整个国家可以集中所有力量对外攻击,最终取得胜利。

但是,秦国也毁于这种体制,商君刻薄的体制导致秦国成为了战争机器,组织严密有效却缺乏弹性。

政治上,君主高度专制,群臣利益难以得到巩固,谁去为君主卖命?

组织机构上,全国的人要么去打仗,要么去重地,这种体制战时有效,战后无仗可打了怎么办,不可能全去重地?

文化上,通过酷吏恫吓愚民,面对文化程度较高的山东六国,只能引起矛盾,秦不可能杀光所有人。

地方机构上,秦通过弱民巩固统治,当刘邦率军攻入关中时,秦人没有太有效的抵抗,秦人奉行小家庭制度,难以组成战斗力。

秦统一时间与灭亡时间(秦从建立到统一用了500年)(5)

(图)秦朝

秦始皇统一后,所做的应该是安定人心,接受六国先进思想,重用六国贵族,巩固政权,

但是他的做法却截然相反,通过愚民、杀伐来维护独尊地位,反而激其了复仇热情。

因此,秦末大起义的性质应该是六国的复仇行动,秦人虽然占据了他们的国土,却没有控制基层组织,

当秦国内部出现裂痕时,六国乘机反击,成为“齐灭燕,五国灭齐”的加强版,项羽杀光了秦皇室,秦就此灭亡。

刘邦取得政权后,推行郡国并存的方式,无为而治,在体制上延续秦国政体,以放任各地方势力的发展,巩固了统一的汉帝国。

历史大学堂官方团队作品 文:和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