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断代工程报告新书首发式上(王泽文夏商周断代工程)(1)

经过多年的努力工作,《夏商周断代工程报告》终于出版了。

2000年秋,“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结题并通过验收,而作为一项科学研究,夏商周年代学还有很多工作需要继续。后期的工作主要围绕《夏商周断代工程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的编写这一中心任务①。

在《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简本》(以下简称《简本》)的“小结”中曾经提到,“‘断代工程’少数专题因为工作量太大,仍在继续进行,成果的某些方面尚需补充、完善。”[1]此外,各课题结果中一些未能适当解决的问题,需要找出症结,重新研究,包括田野工作和年代测定。对于出现的新问题,或在综合各课题结果时发现的新问题,也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努力将其成果吸收到项目的综合结果中。

笔者从2001年起兼任“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和项目办公室学术秘书工作,这里仅就自己所了解的情况,简单汇报一下“断代工程”在2000年结题以后几个方面的工作进展。

夏商周断代工程报告新书首发式上(王泽文夏商周断代工程)(2)

2000年以后的研究及收获

2000年以后的后续研究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夏、商前期和西周考古发掘和研究

对王城岗遗址进行了广泛调查和新的发掘,新发现的大城城址年代属于王城岗遗址二期。对新砦遗址的进一步发掘和研究,明确了河南龙山文化晚期——新砦期——二里头文化一期之间的年代关系。对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的始建年代,较过去有了更具体的认识。

晋侯墓地M113、M114、M138等墓葬的发掘和新的金文材料如叔虞方鼎的发现和

夏商周断代工程报告新书首发式上(王泽文夏商周断代工程)(3)

公簋②的出现,使得天马—曲村遗址和晋侯墓地的年代上限逐渐明确。对周原西周遗址做了新的发掘,结合过去的一些材料,为周原的先周文化和西周考古学文化分期和编年提供了新材料,也有助于认识西周末年的年代。

2.河南龙山——新砦——二里头——二里冈考古年代序列的建立

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中,14C测年与考古结合建立了夏商周14C测年和考古年代框架。2000年结题后,14C测年和考古学紧密结合,以“断代工程”测年研究为基础,继续进行探索,又获新进展。殷墟以后各序列的年代在“断代工程”中已经有比较清楚的认识,所以此后的工作重点是围绕前面二里头、二里冈文化年代探讨而进行的。

结合补测的新砦等遗址的样品的14C年代数据,以及对登封王城岗和郑州商城遗址新采集的样品进行的测年数据,经过进一步的研究,二里头第一、二期的年代划分更明确;将新砦期的年代数据与二里头遗址的年代数据共同拟合,压缩了二里头一期的年代上限;郑州商城二里冈下层第一期早段的年代也有所修订。

通过对上述几个关键性遗址的测年研究,14C测年和考古学在长系列的年代框架的连接上取得了基本一致的认识。

3.殷墟甲骨分期和测年研究

殷墟甲骨分期研究进一步深入。结合甲骨缀合新成果,继续深入探讨历组卜辞的时代。对周祭卜辞和金文等材料中“廿祀”材料再考察,讨论商末三个王的年数。通过对商末帝辛征夷方卜辞的反复思考,分析无名组晚期卜辞可以下延到帝辛的可能。

对卜骨样品的前处理过程和污染物的清除做了进一步研究。通过红外光谱检测等手段,明确了污染物的大致种类。在此基础上改进纯化方法,有效清除了大部分卜骨样品的污染。

努力提高老加速器的测量精度,并使之稳定运行。对数据处理方法进行深入研究,以保证报道误差的合理范围。上述工作也有助于检验前期卜骨测年数据的准确性和分析部分数据离奇偏老的原因。研究新加速器的性能,并通过一系列质量控制措施,保证测年数据的可靠性。补测了大部分卜骨样品。反复核实各卜骨样品的分期属性,根据各期卜骨样品量的不均衡性,以及与殷墟时期相对应的树轮校正曲线的形状等具体情况,合理构建系列样品校正模型。

殷墟卜骨测年数据与《夏商周年表》中商后期各王的年代以及殷墟遗址墓葬的测年结果大体吻合,与商前期和西周的年代框架相协调。

4.西周王年和金文历谱研究的检验

对西周的历法和月相做进一步的探索。通过对春秋历法的认识,并结合西周金文材料,进一步细化对月首、建正、大小月分配、置闰等西周历法要素的研究。选择多组包含两个或更多月相的西周金文材料,有的是在一件中具有两条或更多的历日,都包含月相;有的是两件或更多的金文,彼此有明确关系,又都具有包含月相的历日。对这些材料加以研究,由历日的相对限制关系,推算月相间的距离,探讨既生霸、既死霸等月相的可能范围,以及“初吉”的含义。

结合西周青铜器的分期断代研究成果,对金文中的人物、事项等内容进行系联研究,论证金文历谱编排的合理性。对于所属王世有不同意见的重要金文材料,如晋侯苏钟、膳夫山鼎等,做进一步的研究。

及时追踪新出现的公簋、四十二年和四十三年逨鼎等金文材料,对西周王年和金文历谱研究进行检验。

依据西周考古和相关测年数据,以及文献、金文记载的历史事件和历日材料,编制修订“西周拟年长历表”。

5.2000年结题后的多学科的学术研讨会

2000年结题验收之后,围绕《报告》的编写和修改,结合新的重要发现和相关研究的进展,“断代工程”专家组和办公室又组织了21次多学科的学术讨论会(截止2010年)。

夏商周断代工程报告新书首发式上(王泽文夏商周断代工程)(4)

《夏商周断代工程报告》的编写

1.编写和修订过程

于2000年出版的《简本》,为了及时向社会公布阶段成果,力求简明。之后,按照项目的课题设置要求,在首席科学家主持和专家组指导下,组织编写《报告》。

同《简本》的编写一样,《报告》的编写和修改过程,也是“断代工程”实施和研究的重要阶段。《报告》编写要求是,根据“断代工程”9大课题、44个专题的研究报告,以及《简本》的框架和结论,全面、系统、详细地反映“断代工程”的工作,并尽可能关注国内外同行的研究成果。

各课题和专题提交的结题报告为《报告》的编写打下了良好基础。《报告》初稿的起草小组成员包括彭林(组长)、徐凤先、孙庆伟、李勇等。具体分工是:“西周年代学研究”由李勇执笔(其中“西周考古学文化序列的研究与测年”由孙庆伟承担),“武王克商年的研究”由彭林执笔(其中“沣西H18的发现与测年”由孙庆伟承担),“商代后期的年代学研究”由徐凤先执笔,“商代前期的年代学研究”、“夏代年代学研究”由孙庆伟执笔(其中“夏代天象的天文推算”由徐凤先承担)。起草小组于2001年提交《报告》初稿,经专家组和参加人员多次广泛讨论,到2004年,起草小组修改至四稿。

在此基础上,2005年,首席科学家接手做进一步的综合研究、编写和修订。具体分工:“西周年代学研究”、“武王克商年研究”、“商代后期的年代学研究”由李学勤执笔;“商代前期的年代学研究”、“夏代年代学研究”由李伯谦执笔;“夏商周考古年代的14C测定与研究”由仇士华和课题组成员蔡莲珍、郭之虞、原思训、陈铁梅执笔。“前言”由项目办公室主任朱学文、学术秘书王泽文执笔。

在《报告》的编写和修改过程中,专家组和课题、专题组成员给予大力支持,提供了认真而有建设性的指导和意见,大家齐心协力使《报告》不断完善。

2015年7月,《报告》的全部稿件集齐,首席科学家再作审订。2016年12月,将书稿提交专家组审查。随后首席科学家结合专家组成员返回的审查和修改意见,再作修订,于2017年11月定稿,交付出版社。

“夏商周断代工程”结题验收后,紧接着开展的国家“十五”规划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立刻落在“断代工程”班子的肩上。此后,有关专家学者又投入各自新的繁重的研究工作。《报告》的编写已不可能全力以赴,相关的后续补充研究也只能踯躅前行。

2.《夏商周断代工程报告》内容简介

在2000年11月9日举办的“夏商周断代工程”阶段成果发布会上,李学勤先生代表“断代工程”专家组介绍工作时表示:“‘工程’的《阶段成果报告》和《夏商周年表》不是任何个人的作品,是真正的集体成果。”[2]他后来又进一步明确说明:“‘工程’的特殊之处在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多学科的结合,整个项目是按照系统工程的要求设计的。因此,‘工程’的成果完全属于集体,《阶段成果报告》也绝非任何个人的学说和著作。”[3]对《报告》也应作如是观。

《报告》的主体部分,依然是截至2000年结项通过审核验收的研究成果,增加了《简本》由于篇幅和框架限制而无法展开的研究和论证过程。《报告》既是《简本》的继续,也是进一步的丰富和深入。

《报告》还对此前的研究进行了检查和改进,补充了必要的后续工作成果:结合新出材料对西周金文历谱进行相应的调整和补充;金文“月相”的进一步讨论;殷墟卜骨样品除污纯化处理的复杂性分析,以及相应的AMS测年数据的补测。各部分的考古学文化分期和测年研究也吸收了新的发现和研究成果,比如晋侯墓地M113和M114的材料;天马—曲村遗址和晋侯墓地上限的再认识;结合测年数据,对衔接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一期的新密新砦遗址新砦期的进一步明确;禹州瓦店的分期和测年;王城岗遗址的新发现;等等。

14C测年研究有其自身的工作特点,《简本》限于篇幅,仅在各章节引用了有关测年数据。在《报告》里则专辟一章,较为完整地介绍了在“断代工程”中14C测年与考古学的结合,以及系列样品方法的研究和应用,并建立和论证了河南龙山文化晚期——新砦——二里头——二里冈——殷墟的长系列14C考古年代框架。

为了便于读者对相关结论的了解和检验,《报告》增加了“西周拟年长历表”、“列入金文历谱的青铜器系联表”、“帝辛元祀至二十五祀周祭祀谱”、“夏商西周时期14C 测定的考古年代框架示意图”等图表。

上述工作,都是对1996—2000年“断代工程”研究结论的进一步检验、修正和夯实,对与之相应的原《简本》内容也做了一定的修订、补充或说明。

科学工作是不断进步的过程,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由于年代久远,材料、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的限制,以及认识上的局限,三代年代学研究同世界上其他古代文明的年代学一样,注定是一个艰难的探索过程。相对于夏商周年代学研究所面对的复杂、困难和繁重局面而言,“断代工程”的实施时间很短促。这份凝聚了所有参加“断代工程”的人员的多年辛勤付出的《报告》,只是在现有客观条件和认识水平下得出的一个阶段性成果。

通过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手段,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是“断代工程”遵循的路线。把与年代学有关的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古文字学、历史地理学、天文学和科技测年技术等学科紧密结合,开展多学科、多角度、多层面的研究,是“断代工程”的研究方法。《报告》努力以科学的态度,充分体现这个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工作过程和基本达成共识的合作成果。“断代工程”的研究还有很多不足,对于存在的各种困难和障碍,尽可能实事求是进行反映。对于尚未取得一致意见的问题,坚持科学原则,力争做到客观表述,采取不同观点并举的处理方式,必要时加以取舍。对于国内外同行的学术意见,也都给予认真关注。同时,对于新发现、新观点所带来的认识上的突破和所展示的新的研究前景,也寄予热切的期待。

一代代学人,对三代年代学研究的贡献,是后继者探索这一历史难题的基础和背景。《报告》对所涉及到的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尽可能给予介绍或注释说明。如果有所疏漏,希望得到批评指正。

“夏商周断代工程”项目的实施,曾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何使《报告》既能够保持严谨科学的专业表述,同时又能兼顾社会公众的兴趣和阅读需要,这方面做得还不够。

让人万分遗憾的是,“断代工程”专家组成员安金槐、俞伟超、马承源、邹衡、席泽宗、陈铁梅、李学勤、张长寿,著名专家薄树人、徐振韬、陈公柔、林志纯、陈美东、李朝远、张永山、杨升南、杨锡璋,以及《报告》写作组成员李勇已不幸逝世。这些先生生前为“断代工程”贡献出自己的智慧、才华和心血,始终关心着《报告》的编写和出版。他们的不幸辞世,是“断代工程”的重大损失。尤其是首席科学家和专家组组长李学勤先生,晚年主持“清华简”的保护、整理和研究工作,任务十分繁重。但他本着对科学研究的高度负责的态度,以身作则,一如既往地对夏商周年代学的研究和《报告》的编写修改投入大量精力,在全部书稿集齐后又反复审阅,提出详细具体的修改意见。在《报告》正式出版之际,谨对献身于科学事业的上述先生们表达深切的怀念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夏商周断代工程报告新书首发式上(王泽文夏商周断代工程)(5)

其他工作

1. “夏商周断代工程丛书”出版情况

在《简本》的“出版说明”里,曾经介绍了《夏商周断代工程丛书》的系列出版计划。现将经由“断代工程”签约出版和了解到的有关专家学者自行出版的专著目录附列于此,供关心“断代工程”工作的读者参考:《武王克商之年研究》《西周诸王年代研究》《殷商历法研究》《郑州商代铜器窖藏》《世界诸古代文明年代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夏商周年代学札记》《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回天:武王伐纣与天文历史年代学》《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夏商周文明新探》《周原甲骨文》《偃师商城初探》《月龄历谱与夏商周年代》《禹州瓦店》《安阳小屯》《中国历史日食典》《商末周祭祀谱合历研究》《五星聚合与夏商周年代研究》《从天再旦到武王伐纣:西周天文年代问题》《夏商周时期的天象与月相》《南邠州•碾子坡》《登封王城岗考古发现与研究》《新密新砦——1999~2000年田野考古报告》《郑州小双桥:1990~2000年考古发掘报告》《14C测年与中国考古年代学研究》等。

此外,还有很多相关研究成果发表,这里从略。

2. 继续编辑印发《夏商周断代工程简报》

为了在“断代工程”内部传递研究信息、追踪进度,促进工作中的沟通交流,自1996年4月始,项目办公室还主持编印了《夏商周断代工程简报》。至2000年11月9日正式公布阶段性成果,印行至第107期。此后继续编印,截止2010年1月12日,共印行174期。

3. “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档案的整理

“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是我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相继开展的两个大型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科研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所产生和积累的档案资料,既是相关工作的真实记录,又是后人继续研究的宝贵材料。

按照有关文件精神,以及“断代工程”顾问李铁映、宋健等领导同志和领导小组的指示,“断代工程”项目专家组对档案工作高度重视,项目办公室较为系统地保存、收集和整理了相关文字、图版、照片、多媒体等不同载体的档案资料。档案的整理持续多年。在将《报告》顺利交付出版社后,项目办公室在2018年又对相关工作档案进行了全面检查和整理补充。2019年初,将完整的原始档案正式移交给“断代工程”的主要承担单位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保管,③同时将主体部分的副本移交给另一主要承担单位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保管。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和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在筹建过程中,提出希望支持一批有关“断代工程”的档案资料以丰富馆藏的请求。经首席科学家和项目办公室讨论决定,在保证前述档案的完整性的前提下,2019年将有关“断代工程”的一部分档案资料副本整理赠与上述两个文博机构。

“断代工程”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多学科交叉研究途径上的探索和经验

作为一个项目,“断代工程”大规模的联合攻关已经告一段落。但作为一项科学研究,一定会在各个方面继续下去。希望“断代工程”通过多学科相结合的研究,对夏商周年代学有所推进。也热切期待将来有新的发现和认识、更为丰富的材料,结合方法论的进步和技术手段的不断完善,能使相关研究取得更多的新进展。

“断代工程”是我国首次实施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大型科研项目,从筹备、启动,到取得阶段性成果,经历了许多曲折艰难,为今后开展类似的跨门类、跨学科研究积累了经验。首先,坚持多学科结合,课题和专题设置体现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技术路线,促进不同学科和专业之间的交流合作,相互启发,推动研究的创新,形成有多学科支撑的研究成果。其次,坚持老中青结合,既集中了老专家的学识经验,也特别重视发挥中青年专家的作用,吸引带动了一批青年学者走上跨学科研究的道路,推动学科发展和复合型人才培养。再次,坚持科学精神和学术民主,坚持政府支持、专家负责的原则,遵从科学研究规律。在学术问题上,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聪明才智、知识和经验,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和讨论。希望“断代工程”所尝试的多学科结合的交叉研究方法和经验,为今后的科学研究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①参看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编著的《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1999阶段成果报告:简本》(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0年出版)的出版说明。

②李学勤先生释为“疏公簋”,见其所撰写的《释“疏”》,该文发表于2009年第9期《考古》。

③2019年秋,经友人及时提醒,我们了解到由项目办公室主任保存使用的一些“断代工程”档案资料意外流散在外。经努力紧急抢救,得以挽回,在整理后移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保管。

[1] 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1999阶段成果报告:简本[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0:85。

[2]李学勤.两条途径三点心得[J].寻根,2000(6):5-6.又,李学勤.“夏商周断代工程”新闻发布稿[N].“夏商周断代工程”档案,文件卷11-28。

[3] 李学勤.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新发现与新探索[N].中华读书报,2000-12-13(13)。

来源:原文刊于《黄河 黄土 黄种人》2021年7月下旬刊,此据作者原稿。

夏商周断代工程报告

夏商周断代工程报告新书首发式上(王泽文夏商周断代工程)(6)

夏商周断代工程报告

编者: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6月

定价:280元

装帧:精装

ISBN:9787030722874

内容简介:

“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中国“九五”国家计划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是我国第一个由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多学科交叉联合攻关的大型科学研究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总目标,是将夏、商、西周三个时期的年代学进一步科学化、量化,制定这一时期有科学依据的年表,为深入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书是对“夏商周断代工程”9大课题、44个专题研究的综合与总结,是在《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的框架和结论的基础上编写修订而成,较为全面系统地反映了“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实施和研究过程、取得的成果和结题后的重要新进展。

目录:

一、引言 1

(一)“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缘起 1

(二)“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目标和实施 3

1.研究途径和课题设计 3

2.实施过程中的一系列基础性工作 4

3.多学科的学术研讨会 4

4.2000年结题基本达到的预期目标 4

5.《夏商周断代工程 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简称《简本》)的编写和项目验收 5

(三)2000年以后的工作 6

1.夏、商前期和西周考古发掘和研究 6

2.河南龙山—新砦—二里头—二里冈考古年代序列的建立 6

3.殷墟甲骨分期和测年研究 7

4.西周王年和金文历谱研究的检验 7

5.2000年结题后多学科的学术研讨会 7

(四)《夏商周断代工程报告》的编写 8

(五)“夏商周断代工程”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多学科交叉研究途径上的探索 9

二、西周年代学研究 10

(一)西周年代学研究的目标、材料和途径 10

1.研究范围和目标 10

2.材料及已有研究 11

3.进一步研究的途径 13

(二)西周考古学文化序列的研究与测年 14

1.西周封国考古和琉璃河遗址、天马—曲村遗址的选定 15

2.琉璃河遗址墓地和居址的分期与测年 17

3.天马—曲村遗址的分期与测年 25

(三)构建西周金文历谱的基础 33

1.由春秋历法上推西周历法 33

2.青铜器的考古类型学研究 37

3.“月相”含义的讨论 42

(四)西周金文历谱的建立 55

1.宣王年代的验证 55

2.厉王年代的推定 57

3.懿、孝、夷王年的推排 61

4.共王年代的推定 66

5.穆王年代的推定 66

6.昭王年代的推定 69

7.成王、康王年代的推定 71

8.2000年以后新见的金文材料 72

9.“西周金文历谱”及有关问题 79

10.列入金文历谱的青铜器系联 82

附录一 西周拟年长历表84

附录二 列入金文历谱的青铜器系联表(插页)

三、武王克商年研究 131

(一)武王克商年研究的思路 131

1.研究的背景和现状 131

2.推求武王克商年的多学科结合路线 143

(二)文献所见西周积年的讨论 144

1.由《左传》推论的西周积年 144

2.由《孟子》推论的西周积年 144

3.古本《竹书纪年》的西周积年 146

4.今本《竹书纪年》的西周积年 147

5.《史记·鲁世家》与《世经》的鲁公年数 149

6.汉人依殷历推定的西周积年 151

(三)沣西97SCMH18的发现与测年 153

1.丰镐遗址分期与沣西97SCMH18 153

2.由相关系列14C测年推定克商年的范围 158

(四)武王克商年的天象史料 158

1.对传世文献中有关记载的讨论 158

2.利簋及“岁鼎”的解释 161

3.《武成》与《世俘》 163

4.《国语》伶州鸠语的性质 163

(五) 武王克商年的天文推算 166

1.公元前1027年方案 166

2.公元前1044年方案 166

3.公元前1046年方案 170

4.武王克商年与西周金文历谱的衔接 183

四、商代后期的年代学研究 186

(一)商代后期年代学研究的设想 186

(二)殷墟文化分期与14C测年 187

1.殷墟文化分期 187

2.殷墟各期14C测年结果 195

(三)殷墟甲骨分期与14C测年 197

1.殷墟甲骨分期 197

2.卜骨的14C测年 201

(四)殷墟甲骨文日月食与武丁年代 204

1.“三焰食日”的排除 205

2.宾组月食年代的证认 209

3.武丁年代的推定 221

(五)周祭祀谱与帝乙、帝辛年代 223

1.商末周祭制度和三个周祭系统 223

2.帝辛祀谱与帝辛在位年 236

3.帝乙祀谱与帝乙在位年 242

(六)文献中的商后期王年 244

1.《尚书·无逸》商王年数的研究 244

2.其他文献中的商王年数 246

3.盘庚迁殷年的估计 247

(七)商代后期年代的整合 248

附录三帝辛元祀至二十五祀周祭祀谱 250

五、商代前期的年代学研究 273

(一)文献所见的商代积年 274

1.文献所记的商代积年 274

2.文献所见商前期诸王的在位年数与商前期积年 276

(二)文献所见商前期的都城迁徙 278

1.汤之亳都地望诸说 278

2.仲丁之都地望诸说 283

3.河亶甲之都地望诸说 284

4.祖乙之都地望诸说 285

5.南庚之都地望诸说 286

6.盘庚之都地望诸说 286

(三)商前期考古学文化分期与测年 287

1.郑州商城的发现、分期与测年 288

2.偃师商城的发现、分期与测年 298

3.郑州商城、偃师商城的始建和夏商分界的确定 305

4.小双桥遗址的发现、分期与测年 313

5.洹北花园庄遗址的发现、分期与测年 315

6.邢台东先贤遗址的发现、分期与测年 319

(四)商代前期年代框架的估定 321

1.由武王克商之年推定商代始年 321

2.由盘庚迁殷之年推商代始年 321

3.由考古学上的夏商分界和14C测年推商代始年 321

4.商前期年代框架的初步推断 322

六、夏代年代学研究 324

(一)文献所见的夏代积年 324

(二)夏文化遗存的发现研究与测年 326

1.二里头文化的发现、认识、分期与测年 326

2.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的认识、分期与测年 338

(三)夏代天象的天文推算 352

1.禹时五星聚合的天文推算 352

2.仲康日食再研究 354

3.《夏小正》星象年代 356

(四)夏代基本年代框架的估定 359

七、夏商周考古年代的14C测定与研究 361

(一)14C测年技术简介 361

1.14C测定年代原理 361

2.14C年代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和14C年代校正 362

3.实验技术的发展 364

4.14C年代测定对我国考古学的贡献 366

5.高精度14C测定和系列样品测年新方法 367

6.“夏商周断代工程”中的14C方法论证 368

(二)常规方法的技术改造、数据处理研究与年代测定 369

1.常规14C年代测定的技术改造和研究 369

2.系列样品14C年代测定方法中数据处理研究 377

3.常规法的14C测定情况 382

(三)AMS方法技术改造、数据处理研究与年代测定 420

1.AMS骨样品的前处理与化学制备研究 420

2.AMS14C年代测定的技术改造与方法学研究 432

3.系列样品14C年龄校正的贝叶斯方法研究 441

4.考古遗址的AMS14C年代测定结果 451

5.殷墟甲骨的AMS14C年代测定结果 475

(四)对有关问题的讨论与结论 496

1.基本认识和思路 496

2.关于考古年代框架 498

附录四 甲骨测年数据表509

八、夏商周年表 517

附录五 夏商周断代工程可行性论证报告 519

附录六 “夏商周断代工程”组织与学术研讨会总录 534

后记(一) 542

后记(二) 545

图目录

图2-1 陕西眉县杨家村出土的逨盘铭文 11

图2-2 沣西西周墓葬出土陶器分期图 16

图2-3 琉璃河遗址平面图 18

图2-4 琉璃河遗址西周墓葬出土陶器分期图 20

图2-5 琉璃河M1193出土的克盉器形及铭文 23

图2-6 琉璃河H108出土陶器 24

图2-7 琉璃河遗址H108出土带“成周”字样的龟甲摹本 25

图2-8 天马—曲村遗址平面图26

图2-9a 天马—曲村遗址西周墓葬出土陶鬲、陶罐分期图 27

图2-9b 天马—曲村遗址西周墓葬出土陶盆、陶尊分期图 28

图2-9c 天马—曲村遗址西周墓葬出土陶豆分期图 29

图2-10 晋侯墓地总平面图 31

图2-11 虞虎鼎器形及铭文 56

图2-12 14C测定年代在高精度树轮校正曲线上所处位置图 60

图2-13 晋侯墓地M8木炭14C测年的拟合 60

图2-14 理论计算得到的各地点视亮度变化过程 63

图2-15 公元前1000—前840年中国可见的“天再旦”现象 64

图2-16 虎簋盖铭文 67

图2-17 鲜簋铭文 68

图2-18 静方鼎铭文 70

图2-19 簋器形及铭文 73

图2-20 吴盉器形 73

图2-21 士山盘铭文 74

图2-22 伯吕父铭文 75

图2-23 七年师兑簋盖器形及铭文 76

图2-24 觉公簋器形及铭文 78

图3-1 沣西97SCMT1西壁剖面及H18层位图 154

图3-2 沣西97SCMH18出土陶器 155

图3-3 打破97SCMH18诸单位出土陶器 156

图3-4 利簋器形及铭文 162

图3-5 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甲子子夜朝歌天象图 181

图4-1 殷墟示意图 188

图4-2 殷墟遗址陶器分期图 194

图4-3 殷墟墓葬陶器分期图 194

图4-4 “三焰食日”卜甲 207

图4-5 《合集》11482正反 210

图4-6 《合集》11485 210

图4-7 《合集》11486 210

图4-8 《英藏》886正反 210

图4-9 《英藏》885正反 210

图4-10 《合集》11483 210

图4-11 《合集》11484正 210

图4-12 二祀其卣铭文 237

图4-13 四祀其卣铭文 237

图4-14 作册卣铭文 237

图5-1 郑州商城平面图 290

图5-2 郑州二里冈期商文化陶器分期图 292

图5-3 偃师商城平面图 300

图5-4 偃师商城典型陶器分期图 302

图5-5 小双桥遗址与郑州白家庄遗址出土陶器比较 314

图5-6 安阳殷墟与洹北商城平面图 316

图5-7 花园庄早段陶鬲 317

图5-8 东先贤遗址第一期陶器 320

图6-1 二里头遗址位置示意图 328

图6-2 二里头遗址二号宫殿基址图 329

图6-3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02VM3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 330

图6-4a 二里头遗址典型陶器分期图(1) 332

图6-4b 二里头遗址典型陶器分期图(2) 333

图6-4c 二里头遗址典型陶器分期图(3) 334

图6-4d 二里头遗址典型陶器分期图(4) 335

图6-5 王城岗遗址典型陶器分期图 341

图6-6 王城岗遗址实测地形图 343

图6-7 禹州瓦店遗址典型陶器分期图 345

图6-8 王湾三期、“新砦期”与二里头一期典型陶器对比图 349

图7-1 β能谱图 372

图7-2 陕西长安沣西张家坡遗址(SCZ)墓葬M163树轮木测定数据拟合图 384

图7-3 陕西长安沣西张家坡遗址墓葬M121树轮木测定数据拟合图 385

图7-4 陕西长安沣西张家坡遗址(SCZ)西周中期墓葬M4树轮木测定数据拟合图 387

图7-5 北京琉璃河遗址(BL)墓葬M1193树轮系列数据拟合图 388

图7-6 河南郑州商城遗址出土井框圆木树轮系列数据拟合图 389

图7-7 晋侯墓地M8木炭14C年代分布和相应日历年代分布图示 390

图7-8 西周时段的树轮校正曲线图示 393

图7-9 沣西 97SCMT1西壁剖面图 394

图7-10 陕西长安沣西马王村遗址系列样品测定数据拟合图 397

图7-11 北京琉璃河遗址(BL)系列样品测定数据拟合图 404

图7-12 河南安阳殷墟遗址系列样品测定数据拟合图 408

图7-13 河南郑州商城遗址系列样品常规14C测年数据拟合图 412

图7-14 河南偃师商城遗址出土样品常规14C测年数据拟合图 415

图7-15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河南伊川南寨二里头遗址系列样品数据拟合图 420

图7-16 SA98197、SA98244、SA98198、SA98234等反常年代样品的红外吸收光谱与明胶标准谱的对比 425

图7-17 SA98199上污染物的红外吸收光谱与三甲树脂标准谱的对比 426

图7-18 SA98203、SA98230、SA98239上污染物的红外吸收光谱与硝基清漆标准谱的对比 426

图7-19 SA98224经四氢呋喃萃洗前后的红外吸收光谱与周原骨样品的红外吸收光谱的对比 427

图7-20 萃洗SA98224的四氢呋喃残留物的红外吸收光谱与液体石蜡标准谱的对比 429

图7-21 制备CO2系统 431

图7-22 国际比对样品C测量结果统计图 441

图7-23 典型的OxCal图形界面系列样品模型 443

图7-24 王城岗遗址出土样品AMS14C测年的年代校正图 453

图7-25 禹州瓦店遗址出土样品AMS和常规14C测年的年代校正图 455

图7-26 新砦遗址出土样品AMS14C测年的年代校正图 458

图7-27 偃师商城遗址出土样品AMS14C测年的年代校正图 460

图7-28a 郑州商城遗址出土样品AMS14C测年的年代校正图(1) 463

图7-28b 郑州商城遗址出土样品AMS14C测年的年代校正图(2) 464

图7-28c 郑州商城遗址出土样品AMS14C测年的年代校正图(3) 465

图7-29 洹北花园庄遗址出土样品AMS14C测年的年代校正图 466

图7-30 东先贤遗址出土样品AMS14C测年的年代校正图 467

图7-31 沣西遗址出土样品AMS14C测年的年代校正图 469

图7-32 琉璃河遗址居址区出土样品AMS与常规 14C测年的年代校正图 470

图7-33 天马—曲村遗址出土样品AMS14C测年的年代校正图 472

图7-34 晋侯墓地出土样品AMS14C测年的年代校正图 474

图7-35 晋侯墓地M64两个样品的校正标图 475

图7-36 商后期时段的14C年代校正曲线 478

图7-37 甲骨“0811全”系列样品校正模型 483

图7-38a 殷墟甲骨系列“0811全”样品测年数据的校正年代图(1) 489

图7-38b 殷墟甲骨系列“0811全”样品测年数据的校正年代图(2) 490

图7-38c 殷墟甲骨系列“0811全”样品测年数据的校正年代图(3) 491

图7-38d 殷墟甲骨系列“0811全”样品测年数据的校正年代图(4) 492

图7-39a 殷墟甲骨系列“0811选”样品测年数据的校正年代图(1) 493

图7-39b 殷墟甲骨系列“0811选”样品测年数据的校正年代图(2) 495

图7-39c 殷墟甲骨系列“0811选”样品测年数据的校正年代图(3) 496

图7-40a 龙山晚—新砦—二里头文化年代数据长系列拟合图(1) 505

图7-40b 龙山晚—新砦—二里头文化年代数据长系列拟合图(2) 506

图7-40c 龙山晚—新砦—二里头文化年代数据长系列拟合图(3) 507

图7-41 夏商西周时期14C测定的考古年代框架示意图 508

表目录

表2-1 西周王年诸说 12

表2-2 琉璃河燕国墓地分期及常规14C测年数据 21

表2-3 琉璃河遗址居址区分期及AMS14C测年数据 22

表2-4 天马—曲村遗址分期及AMS14C测年数据

表2-5 晋侯世系及晋侯墓地AMS14C测年数据 32

表2-6 《春秋》中的历日材料 34

表2-7 西周时期铭文历日四要素俱全的青铜器的分期断代表 41

表2-8 公元前899年4月21日日食凤翔、华县见食情况 64

表2-9 西周金文历谱 79

表3-1 武王克商年的各家学说 131

表3-2 沣西97SCMH18及相关遗存常规14C测年数据 157

表3-3 沣西97SCMH18及相关遗存AMS14C测年数据 157

表3-4 伐纣天象综合检验表 168

表3-5 武王伐纣年份与克商日程表 169

表3-6a 《武成》历日之间的关系 171

表3-6b 满足《武成》历日的日期(BC) 172

表3-6c 二月庚申既死霸所对应的阴历日期 173

表3-6d 每年1月20日的岁星天象(西安天象,北京时间。7:58日出,17:58日落) 176

表3-6e 公元前 1100—前 1020年间的五星合聚现象[最近距离的单位为(°)] 177

表3-6f 公元前 1100—前 1020年间发生于乙亥、丙子、丁丑的月食 178

表3-6g 三组选定日期(武王出师)的日月天象 179

表3-6h 三个甲子日的岁星天象(淇县即朝歌天象,北京时间) 179

表3-6i 武王伐纣日程天象(公元前1046年方案) 181

表4-1 殷墟文化分期及常规14C测年数据 195

表4-2 殷墟甲骨分期分类对照 199

表4-3 殷墟甲骨系列“0811选”样品AMS14C测年数据 203

表4-4 公元前1500—前1000年安阳可见的壬申夕、癸未夕、乙酉夕、甲午夕、己未夕、庚申夕月食 212

表4-5 五次月食的22家47种证认结果 214

表4-6 五次月食证认中共出现的36种选择 216

表4-7 五次月食甲骨所属类及次序 220

表4-8 各家周祭先王先妣表 225

表4-9 各家五种祀典的接续关系 231

表4-10 周祭先王先妣表 233

表4-11 五种祀典顺序表 234

表4-12 二祀其卣的可能月份 241

表4-13 文献所记商晚期诸王在位年数 246

表5-1 文献所见商前期诸王在位年数 276

表5-2 文献所见商前期的都城迁徙 278

表5-3 洛达庙类型中晚期遗存和郑州商城分期及常规14C测年数据 295

表5-4 郑州商城遗址系列样品的AMS14C测年数据 296

表5-5 郑州二里冈上层一期水井井框圆木常规14C测年数据 298

表5-6 偃师商城分期及常规14C测年数据 303

表5-7 偃师商城遗址系列样品的AMS14C测年数据 304

表5-8 花园庄遗址AMS14C测年数据 318

表5-9 文献所见商代积年以及由此推定的商始年 321

表6-1 二里头遗址分期与常规14C测年数据 335

表6-2 王城岗遗址系列样品的AMS14C测年数据 342

表6-3 禹州瓦店遗址系列样品的 AMS14C测年数据 346

表6-4 新砦遗址系列样品的AMS14C测年数据 350

表6-5 公元前800年见、伏、合计算表 358

表7-1 不同年代样品每克碳中14C原子数及其每分钟衰变数 365

表7-2 糖碳的测量数据 374

表7-3 本底的测量数据 375

表7-4 样品的测量数据 376

表7-5 仪器稳定性的监测 377

表7-6 糖碳和无烟煤合成苯的计数 377

表7-7 糖碳稳定性的监测 377

表7-8a 陕西长安沣西张家坡遗址(SCZ)墓葬M163树轮木系列样品测定数据 383

表7-8b 陕西长安沣西张家坡遗址(SCZ)墓葬M163树轮木测定数据拟合结果 383

表7-9a 陕西长安沣西张家坡遗址(SCZ)墓葬M121树轮木系列样品测定数据 384

表7-9b 陕西长安沣西张家坡遗址(SCZ)墓葬M121树轮木测定数据拟合结果 385

表7-10a 陕西长安沣西张家坡遗址(SCZ)西周中期墓葬M4树轮木系列样品测定数据 386

表7-10b 陕西长安沣西张家坡遗址(SCZ)西周中期墓葬M4树轮木测定数据拟合结果 386

表7-11a 北京琉璃河遗址(BL)墓葬M1193出土棺木树轮系列样品测定数据 387

表7-11b 北京琉璃河遗址(BL)墓葬M1193树轮木样品测定数据拟合结果 387

表7-12a 郑州商城遗址水井井框圆木树轮系列样品测定数据 388

表7-12b 河南郑州商城遗址水井井框圆木树轮样品测定数据拟合结果 389

表7-13a 山西曲沃北赵晋侯墓地遗址样品测定数据(考古所常规实验室) 391

表7-13b 山西曲沃北赵晋侯墓地遗址系列样品测定数据(北大常规实验室) 391

表7-14 晋侯世家(据《史记》)、相应晋侯墓及14C测定结果对照表(考古所常规实验室) 392

表7-15a 陕西长安沣西马王村遗址(97SCM)系列样品测定数据(考古所常规实验室) 395

表7-15b 陕西长安沣西马王村遗址(97SCM)系列样品测定数据(北大常规实验室) 395

表7-15c 陕西长安沣西马王村遗址系列样品常规14C测定数据拟合结果 396

表7-16 沣西遗址H18及其相关遗迹常规14C测年数据 399

表7-17 沣西遗址H18等出土样品系列14C测定数据三个实验室对照表 400

表7-18a 北京琉璃河遗址(BL)人骨系列样品测定数据(考古所常规实验室) 401

表7-18b 北京琉璃河遗址(BL)木炭系列样品测定数据(北大常规实验室) 402

表7-18c 北京琉璃河遗址(BL)系列样品 14C测定数据拟合结果 403

表7-19a (1)河南安阳殷墟遗址系列样品测定数据(考古所常规实验室) 404

表7-19a (2)河南安阳殷墟遗址系列样品测定数据(考古所常规实验室) 405

表7-19b 河南安阳殷墟遗址系列样品测定数据(北大常规实验室) 406

表7-19c 河南安阳殷墟—北京琉璃河两遗址系列样品测定数据和联合拟合结果 406

表7-20a 河南郑州商城遗址系列样品测定数据(考古所常规实验室) 409

表7-20b 河南郑州商城遗址(ZSC8Ⅱ)系列样品测定数据(北大常规实验室) 410

表7-20c 河南郑州商城遗址系列样品测定数据拟合结果 410

表7-21a 河南偃师(塔庄村)商城遗址(97-98YS)系列样品测定数据(考古所常规实验室) 413

表7-21b 河南偃师(塔庄村)商城遗址样品测定数据(北大常规实验室) 414

表7-21c 河南偃师(塔庄村)商城遗址(YS)样品测定数据拟合结果 414

表7-22a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97YL)系列样品测定数据(考古所常规实验室) 416

表7-22b 河南伊川南寨二里头遗址(90YN)墓葬系列样品测定数据(考古所常规实验室) 417

表7-22c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97YL)系列样品测定数据(北大常规实验室) 417

表7-22d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河南伊川南寨二里头遗址系列样品测定数据拟合结果 418

表7-23 明胶和XAD-2树脂处理的氨基酸测年结果比较 423

表7-24 第5次14C样品国际比对统计结果和北京大学测量结果 440

表7-25 不同校正曲线68%和95%置信区间单样品校正的落内比 446

表7-26 一个样品系列有无边界命令时各样品落内比的差别 447

表7-27 王城岗遗址系列样品的AMS14C测年与年代校正结果(全系列一致性指数88.6%) 452

表7-28 禹州瓦店遗址系列样品的AMS14C测年与年代校正结果(全系列一致性指数102.2%) 454

表7-29 新砦遗址系列样品的AMS14C测年与年代校正结果(全系列一致性指数130.2%) 456

表7-30 偃师商城遗址系列样品的AMS14C测年与年代校正结果(全系列一致性指数99.9%) 459

表7-31 郑州商城遗址系列样品的AMS14C测年与年代校正结果(全系列一致性指数94.9%) 460

表7-32 洹北花园庄遗址系列样品的AMS14C测年与年代校正结果(全系列一致性指数111.7%) 465

表7-33 东先贤遗址系列样品的AMS14C测年与年代校正结果(全系列一致性指数130.5%) 467

表7-34 沣西遗址系列样品的AMS14C测年与年代校正结果(全系列一致性指数107.6%) 468

表7-35 琉璃河遗址系列样品的AMS14C测年与年代校正结果(全系列一致性指数128.4%) 469

表7-36 天马—曲村遗址系列样品的AMS14C测年与年代校正结果(全系列一致性指数117.5%) 4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