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现在的家长,都很注重教育孩子。在养育孩子的路上,不断学习。学习新的育儿理念,教育方法。

我们大多数人都已经明白,孩子需要多鼓励,少批评。

可到了关键时候,还是自动反应,该吼的吼,该骂的骂,该打也打。

为什么我们明知道鼓励对孩子很重要,却常常做不到呢?

一是长久以来的习惯。家长习惯地对孩子的不当行为做出反应,却很少能冷静下来,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或目的。

二是,我们始终认为,只有惩罚才能促使孩子改善不良行为。始终把关注点放在了不良行为上;

因此,我们成人在这方面更容易“身不由己”,明知而故犯。

关键时刻做不到鼓励,该怎么办呢?难道又要回到吼叫、打骂的老路上吗?

其实,我们除了口头语言上可以向孩子传达鼓励支持外,还有很多办法。如果做不到,那就看看可以不做什么,不说什么,仍然可以起到鼓励孩子的作用。

做父母的只能做到这样了(其实父母可以这样)(1)

鼓励孩子也可以“无为而治”

2

首先,我们来看看到底孩子为什么需要鼓励呢?

关于鼓励对于孩子的重要性,儿童心理学先驱鲁道夫.德雷克斯是这么说的:“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没有鼓励,孩子的性格就不能健康发展,孩子就没有归属感”。

同时,德雷克斯也指出: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缺乏归属感的孩子。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鼓励的目的,:最终是让孩子有归属感。有了归属感,自然就很少出现不良行为。

那么,到底什么是归属感?为什么归属感对孩子如此重要?

个体心理学先驱阿尔弗雷德在《生命对你意味着什么》一书中这样阐述:倘若想要自己变得至关重要,就要给他人的生活做出一定贡献。

孩子同样,与我们成年人有着同样的价值需求。归属感对于他们而言,就是“我有能力,我能贡献,我能承担责任”。

《正面管教》一书中也提出:鼓励,是给孩子提供机会,让她们培养“我有能力,我能贡献,我能影响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我能知道我该怎么回应”的感知力。鼓励可以简单到是一个帮助孩子感觉好起来从而做得更好的拥抱。

做父母的只能做到这样了(其实父母可以这样)(2)

鼓励可以简单到是一个帮助孩子感觉好起来从而做得更好的拥抱。

3

其次,我们看看到底什么是真正的鼓励?鼓励的全部含义有哪些呢?

说到这里,有些父母可能会说:我们明白了,应该多表扬孩子,让他们有归属感。

如果这样想,那可能就真的是误会了“鼓励”的真正含义了。

实际生活中,我们容易把“鼓励”单纯地理解为对孩子语言沟通中的表扬或者赞美。事实上,语言中的赞美和鼓励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鲁道夫.德雷克斯在《孩子:挑战》这本书上说:“鼓励孩子,一半指的是避免羞辱或过度保护行为,从而不会令他们气馁;另外一半指的是学会鼓励孩子。”

由此可见,真正的鼓励不是一味做加法,还要做减法,是有所为,也“有所不为”。“鼓励”在此的含义比较宽泛,有具体行为上的,也包括语言上的。

做父母的只能做到这样了(其实父母可以这样)(3)

真正的鼓励不是一味做加法,还要做减法,是有所为,也“有所不为”

4

接下来,我们看看鼓励孩子,如何做到“无为而治”呢?

  • 不限制。放手让孩子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儿子三岁多的时候,看到我在厨房做饭,就特别想尝试自己切菜。当时,我也会想,万一切到手怎么办。但是看着孩子渴望而好奇的眼神,不忍心拒绝。我给他拿了一个小水果刀,一片土豆片,让他在另一个菜板上慢慢切。就这样,儿子从切菜、洗刀,放刀等动作一气呵成,丝毫没有伤到自己。

从那之后,看到我做饭,他总会时不时地跑进厨房,希望帮我做饭。慢慢地,还要学自己炒菜。在六岁多的时候,在我一旁口头指导下,自己炒了一盘西红柿炒鸡蛋。吃着自己做的最爱吃的菜,儿子特别开心,很有成就感。

类似情况,很多家长都遇到过。孩子年纪很小,但特别想去尝试大人做的事。这时,我们总是试图阻拦孩子,怕他们年纪小,根本做不到,反而容易让自己受伤。

很多时候,这种顾虑,背后是我们不够信任孩子。真正放手让孩子去做的时候,他们是可以完成的。

只有在我们放手之后,让孩子有机会去尝试时,孩子也才有机会看到父母对的信任,才有机会去体验成功,真正地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形成对自己正向的评价,从而更加自信。

鼓励这件事,不光是口头上去表达,还需要父母用实际行动去支持孩子,帮助孩子达成目标,体验成功与贡献的机会。

这支持,不需要做多少事,只是明白,不限制,让孩子有体验和尝试的机会,其实就是一种鼓励。

做父母的只能做到这样了(其实父母可以这样)(4)

不限制,让孩子有体验的机会,其实就是一种鼓励

  • 不过度。在孩子伤心时,不要过度安慰孩子;

可能这一点,是很多父母比较不容易理解的。

有人可能会疑惑:不是说,要多理解孩子吗?为什么难过的时候,不能好好安慰孩子呢?

生活里总会有很多困难、痛苦、挫折,这是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中所必须面对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帮助孩子做好应对种种困难的准备。

当孩子遭受这些而伤心难过时,做父母的只需要表达出同情和理解就足够了。

比如,当孩子奔跑时不小心摔破皮的时候,我们只需要告诉孩子:“这只是一个很小的伤,可能会有些疼,但很快就会好的。”

如果孩子这时候情绪仍然无法平静下来,父母也无需再继续安慰。

因为,我们继续努力地安慰,只会让孩子始终陷于“受害者”的情绪中,无法自拔。

德雷克斯指出:“替孩子难过,是大人所有态度中对孩子伤害最严重的态度之一。这种态度传递出的是大人对孩子以及他克服困难的能力缺乏信心。”

做父母的只能做到这样了(其实父母可以这样)(5)

在孩子伤心时,不要过度安慰孩子

  • 不提失败。多关注孩子的长处和成功之处;

这一点可能是很多父母很难做到的。长时间以来,我们总是把目光焦点放在了孩子没做好的事情上,花更多的时间去纠正他们该如何去做。这样的结果,就是容易忽略孩子的优点与长处,无法建立孩子的自信心。

比如,孩子考试考了99分。这个成绩本来已经很不错了。但当家长看到孩子因为一个小小的计算失误而丢了一分时,就说:“要不错这个题,就是满分了。下次一定可以更好的。”

很多人以为,这样说,对孩子也是一种鼓励。

德雷克斯在《孩子:挑战》中特意指出:事实恰恰相反, “下次一定更好”,就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这句话的暗含着:“你这次不够好”的意思。

这时,如何鼓励孩子呢?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分析分析他的试卷内容,发掘孩子的优势和长处。孩子可能后面应用题全对了,可以告诉孩子,他的理解力不错;如果孩子书写规范整洁,就告诉孩子他书写越来越规范整齐就好。

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先要建立孩子面对困难的自信,从而有更大的勇气去克服自己的不足之处。如果把注意力只放在孩子的失败上,只会挫败孩子的自信心,缺乏勇气去解决困难。

以上种种,都是说明,表达出信任孩子的态度,往往比来自语言的鼓励更加重要。

做父母的只能做到这样了(其实父母可以这样)(6)

表达出信任孩子的态度,往往比来自语言的鼓励更加重要

5

最后,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语言表达对孩子的鼓励时,一定要记得:鼓励不等于赞美。

赞美是一种鼓励方式,但一定要慎用。

两者的区别在哪里呢?

“赞美”所表达的关注点在于人,而不是事。鼓励的关注点在于事或行为,而不在于人。

比如:“你真棒”“哇!好厉害”,这是赞美;

“你拼乐高时候很有耐心,一直搭了40多分钟了”“我看你特别喜欢拼乐高”,这是鼓励;

赞美更关注结果和对结果的评价;鼓励更关注过程。

比如:“我为你的好成绩感到骄傲”“你这件事做得很对”这是赞美。

“我看到你每天努力学习,这是你努力的结果”这是鼓励。

鼓励的行为和语言,对孩子而言,多多益善。但赞美和表扬,只能偶尔为之。

为什么说,赞美不能太多,要慎用呢?

因为,过度赞美对孩子有两点影响:

  • 一是,容易让孩子产生过度雄心,为自己设立不实际的目标。高目标,必将带来高压力。无法实现目标时,孩子将深受挫败;
  • 二是孩子容易把注意力放在他人的评价上,而失去对事情本身的关注与投入。

做父母的只能做到这样了(其实父母可以这样)(7)

这鼓励,可能是什么都不说,只是给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一个鼓励的微笑

以上内容就是告诉大家,鼓励不只是口头语言表达这一种途径。在很多着急上火的时刻,你可能早就把如何鼓励的“话术”抛到后脑勺了。

这时,我们千万记得,还可以不做什么,也能鼓励孩子。

这鼓励,可能是什么都不说,只是给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一个鼓励的微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