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戴桃疆

创业团队的一个好处在于团队整体年龄相对年轻,大致处于同一个环境,能够对某些符号在理解上达成共识,不至于在符号的使用过程中造成误解。但对于传统工作环境中的人情况就复杂了。最简单的例子就是,领导在微信里给你对你发送了一个最为常见的笑脸,

领导不在你就瑟瑟发抖了吗(年底了有领导朝你)(1)

在浸淫于网络世界的年轻人来看,它的符号转写就是“呵呵”,意味着拒绝、嘲讽、不屑以及一众轻量级负面情感的表达。

领导不在你就瑟瑟发抖了吗(年底了有领导朝你)(2)

领导用这个表情符号很可能是因为顺手,有时候还带有一点想要融入年轻人群体的灾难性想法。当然根据不同的领导要做不同的分析,对于那些熟悉网络语言的领导,虽然他们不一定能够像认字一样明确地区分表情符号和文字的对应关系,偶尔也会有无心之举,但有时也会利用这些简单的符号传递复杂的信息。

年底,在微信上收到领导的这个表情,简直如同观看一场带有惊悚元素的推理电影,首先要凭借着对高深莫测的领导有限的了解考虑领导对符号的理解,其次要反思最近在工作中或者在工作环境中是否因为情商或智商缘故犯了什么不敢犯的错误……等这一切排查完毕,手机已经被手心里的汗水湿透了。

当真怪罪下来,似乎也怨不得领导,要冤得冤古人。

中文的魅力在于单字的内涵极为丰富,内涵丰富的过程必然包含着转注。所谓转注,基本上是文字原意的辐射,通过引申、联想而延展出文字新的意义和使用方式。转注就如同翻译,能够另文字活起来,同时也让文字变得复杂。“呵呵”就是转注的结果。

令人遗憾的是,转注呵呵并不是依存于网络的现代人的创举,哪个现代人胆敢把深化“呵呵”含义的功劳归到自己头上,哪怕是一代人的头上,恐怕都要被祖先狠狠地“呵呵”。

史料最初记载的“呵呵”是朴素的,一种听上去有些憨厚的笑声。

《晋书·载记·石季龙》记载十六国时期,后赵皇帝石虎的太子石宣妒忌得宠的弟弟石韬,于是派刺客行刺石韬,刺杀成功。太子石宣表面上十分爱上,称白色的车、率千人亲赴弟弟石韬的丧礼,但石宣有两副面孔,没有哭,而是“直言‘呵呵’”,让人掀开寿衣验明正身,随后大笑而去。

领导不在你就瑟瑟发抖了吗(年底了有领导朝你)(3)

【历史记载的第一声“呵呵”】

这里的“呵呵”若作引申义解释,倒也没什么不可以。不过在这段史料记载中,“呵呵”只是大笑的前奏,代表着胜者的喜悦。后赵为羯族人所建,呵呵就是少数民族中流行的笑法。唐朝以后,因为文化上的包容,这种笑声也逐渐被中原人所使用。

原来只有“乐哈哈”“笑哈哈”一种笑法的先民,从唐朝开始可以更加含蓄委婉地乐呵呵、笑呵呵了。晚唐诗人韦庄就非常喜欢用呵呵,《全唐诗》中一共出现了三次“呵呵”,两次都要归功于韦庄

醺醺酒气麝兰和,惊睡觉,笑呵呵,长笑人生能几何。

领导不在你就瑟瑟发抖了吗(年底了有领导朝你)(4)

韦庄的这种呵呵之后笑问人生几何的感觉和曹操醉酒当歌的问法还是有点不同的,多少有点无奈的意思。诗人对词语的品读,似乎为之后的转注奠定了情感基础。

除了作诗,文学家们开始在书信中使用这个词语,比如欧阳修。景佑元年,欧阳修在《与王几道一通》中写道:

某顿首白几道先辈足下:段氏家人至,蒙示书及诗,并子聪、圣俞书与诗。后于东山处,又见诗。何其勤而周也。圣俞得诗大喜,自谓党助渐炽,又得一豪者,然微有饥态。几道未尝为此诗,落意便尔清远,自古善吟者益精益穷,何不戒也。呵呵。

大意是,王几道前辈您好,每次见您您都诗性大发,真是勤快周到呢,罢特,您知道自古以来善作诗的人都追求精品而不追求数量的,您这种癖好最好还是戒掉吧,呵呵。

领导不在你就瑟瑟发抖了吗(年底了有领导朝你)(5)

若当时也有微信表情,大概此处也有欧阳修发给王几道的一个笑脸。

如果说欧阳修的这个“呵呵”和老领导发的笑脸一样有待斟酌,那么唐宋八大家苏轼使用的“呵呵”己经是转译后的了。比如写给河东狮吼的男主角陈季常的书信里就直言“公奈我何,呵呵”,此处可以脑补陈太太对陈先生的日常表情。

领导不在你就瑟瑟发抖了吗(年底了有领导朝你)(6)

现代人虽然不能转注呵呵,但繁简字混用的网络语言环境为现代人提供了广阔的转注空间,比如“蛤”与“哈”。“蛤”本身是个多音字,同时也是个多音字,同时也是个注音字,它的含义之广阔,单纯的年轻人大概不会懂得。

“哈”字的用法相对简单。一个“哈”字的意思就是“呵呵”,“哈哈”等于“哦”,“哈哈哈”意思是“有点意思”,只有“哈哈哈哈”才代表着一张正宗的、不含歧义的笑脸。

现在问题来了。年底了,有领导、长辈朝你“呵呵”么?

领导不在你就瑟瑟发抖了吗(年底了有领导朝你)(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