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坊老街,曾经的繁华早已随着时间的潮流一去不复返,那些商店、银行、医院的旧址还在,只不过都另作它用,有的作了民宅,有的拆了重建,有的紧闭大门,走近时,喜欢怀旧的人忍不住朝门缝里看上几眼,脑海里浮现的是旧时的黑白胶片,层叠的画面模糊不清,渐行渐远,那些我们曾经离不开的老手艺更是消失得无影无踪,箍桶的、染布的、打铜的都成了过去式,就连做手工杆称的手艺,也将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

即将失传的福州手艺(江夏人的一天纸坊老街深巷中最后一位手工杆称制作人)(1)

在老街深处,最后一位手工杆称制作人贾顺军师傅仍在坚守。贾师傅的衡器店在著名的龙井旁边,店铺不大,好在是自己家的房子,店铺和客厅一搭两就,唯一的女儿出嫁了,老两口日夜守在这里,虽赚不了什么钱,倒也落得个方便自在。

即将失传的福州手艺(江夏人的一天纸坊老街深巷中最后一位手工杆称制作人)(2)

55岁的贾顺军师傅是丹江人,1969年随着家人移民到江夏,1979年,18岁的贾顺军进入当时的武昌县衡器厂工作,学习手工杆称制作技术,那时候坊间有荒年饿不死手艺人的说法,而做杆称风不吹雨不打,绝对是个热门专业,所以,1995年,当贾师傅因衡器厂受企业改制而回家时,他一点都不着急,而是信心百倍地开了衡器店自己当起了老板,那时候他收了几个徒弟,每天都忙不过来,他做的手工杆称供不应求,不像现在,大家都用上了电子称,手工杆称几乎无人问津,一个月都难得卖出几杆。

即将失传的福州手艺(江夏人的一天纸坊老街深巷中最后一位手工杆称制作人)(3)

小小的门脸儿前,几杆称落寞地挂在售货架上,大点的卖45元,小点的卖30元。以前,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杆秤,一杆秤要用几代人,堪称传家宝,即使坏了断了也舍不得丢,拿来修修,照样用。

即将失传的福州手艺(江夏人的一天纸坊老街深巷中最后一位手工杆称制作人)(4)

贾师傅的工作台,他自嘲为是他的办公室,这些忠心耿耿地陪伴了他几十年的老伙计,如今,他却不得不时时冷落它们。有时候,也有一些小商贩找上门来,出钱请贾师傅做“八两称”,但贾师傅情愿他的老伙计们生了锈,也不做那昧良心的事,做良心称,是贾师傅的为艺之道,再苦再难,也改变不了初衷。

即将失传的福州手艺(江夏人的一天纸坊老街深巷中最后一位手工杆称制作人)(5)

贾师傅说称分一二三四五个等级,一般小商贩们用的杆称是五等称,称金银的杆秤是一等称,而他手里的这个小称砣,则是配二等称的,是以前做麻花散子的商户专门用来称面食里面的食用碱的,因多年没有做这种称了,所以,如今只剩下这个小小的称砣。

即将失传的福州手艺(江夏人的一天纸坊老街深巷中最后一位手工杆称制作人)(6)

做成一杆称要经过多道繁琐工序,一是选称杆,一定要是上好的坤木才行,因为它不容易弯曲变形,图一就是专门用于做称杆时定位的杠杆器,现在没用了,贾师傅镶了一块吸铁石里面,用来收纳小零件;图二的眼镜盒子里面是专门用来钉称杆心的锥子;图三里的大家伙是较验准心的砝码;图四是量称星用的。看到微江夏的客人来了,贾师傅如数家珍。

即将失传的福州手艺(江夏人的一天纸坊老街深巷中最后一位手工杆称制作人)(7)

因手工杆称制作的生意不景气,所以,贾师傅在经营衡量器材的同时,兼营一些小副食,柜台的墙壁上,挂着五好文明家庭的牌子,默默地诉说着房屋主人良好的素质与社会修养。

即将失传的福州手艺(江夏人的一天纸坊老街深巷中最后一位手工杆称制作人)(8)

做了几十年的手工杆称,长年地低头工作,导致贾师傅的手臂和颈椎时常酸痛,守着小店也没时间出门锻炼,所以,空闲时,门前的一块盆栽蔬菜,被贾师傅莳弄得郁郁葱葱,贾师傅的爱人笑着说,旺季时,辣椒茄子吃不完。

即将失传的福州手艺(江夏人的一天纸坊老街深巷中最后一位手工杆称制作人)(9)

贾师傅说,女儿女婿都是搞摄影工作的,现在的孩子都不愿意学这门手艺,看来,这份老行当,注定是要退出历史的舞台,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有此心态,贾师傅一家的生活虽平淡,倒也其乐融融。

本栏目欢迎投稿或提供线索

即将失传的福州手艺(江夏人的一天纸坊老街深巷中最后一位手工杆称制作人)(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