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鼎集》是一部清代中期厨师实践经验集大成的烹饪书全书十部(卷)、二十万字,以扬州菜为主,从介绍烧菜用的佐料开始,分门别类叙述各种菜肴的选料、制作要点、烹调细节、注意事项及食品保藏等餐饮业的秘诀,从日常小菜腌制到宫廷满汉全席,涉及烹饪饮食的方方面面该书序言所说:“上则水陆珍错、羔雁禽鱼,下及酒浆酸酱盐酿之属,凡《周官》庖人烹人之所掌,内饔、外饔之所司,无不灿然大备于其中”,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淮扬菜谱选编?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淮扬菜谱选编(淮扬菜的宝典调鼎集)

淮扬菜谱选编

《调鼎集》是一部清代中期厨师实践经验集大成的烹饪书。全书十部(卷)、二十万字,以扬州菜为主,从介绍烧菜用的佐料开始,分门别类叙述各种菜肴的选料、制作要点、烹调细节、注意事项及食品保藏等餐饮业的秘诀,从日常小菜腌制到宫廷满汉全席,涉及烹饪饮食的方方面面。该书序言所说:“上则水陆珍错、羔雁禽鱼,下及酒浆酸酱盐酿之属,凡《周官》庖人烹人之所掌,内饔、外饔之所司,无不灿然大备于其中。”

第一卷《调和作料》,记述各种调味品,包括制酱、制酱油、制醋的方法及糟、椒、葱、蒜、姜等调料的配制和使用方法。第二卷《铺设戏席和进馔款式》,说的是各式筵席知识。包括筵席规格,上菜程序,菜类择用和家常饭菜等。第三卷《特牲杂牲》,特牲即为猪、牛、羊等,杂性为兔、鹿、熊等。记录了以猪肉原料的菜馔318种、杂牲为原料的菜肴118种的制作过程、制作须知及食法。详尽介绍了这些菜肴的煮、炒、煨、蒸、焖、炸、腌、腊肉以及取料部位和各牲畜下水制作方法。第四卷《鸭类》,收有鸭类菜肴166种。第五卷《羽族》,收有鸡、鹅、鸽、鹌鹑、黄雀、麻雀及其卵154种菜肴的制作方法。第六卷《江鲜》收录有鳞水族(如鲤、鲚、鲥、鲟等)和无鳞水族(如鳗、鳝、银鱼、面条鱼、河豚等)23种及蟹、虾、甲鱼等314种菜肴的制作方法。第七卷《衬菜》,收有燕窝、海参、鱼刺、鲍鱼等各类衬菜164种。第八卷《蔬菜》,收有笋、萝卜等24种蔬菜菜肴314种。第九卷《茶酒》,包括茶论、水论、饭论、造酒工具、工艺等内容及20余种酒的制作方法。第十卷《面点》,收有面条、点心、糖制品及干果等167种。

各部(卷)的起首设有《总论》,主要论及烹饪原料、操作技术。《特牲杂牲·猪》在谈及猪肉的选用时说,“猪每只重六七十斤者佳,金华产者为最婺。人以五谷饲豚,不近馊秽之物,故其肉肥嫩而甘。肉取短肋五花肉,宜煮食不宜片用亦不宜炒用……”《江鲜部·鱼论》说:“鱼首重在鲜,次则肥,鲜肥相兼,可烹可煮,无不可适口。仅其一鲜可取者,宜清煮作汤;一肥可取者,宜厚烹作脍。烹煮之法,全在火候,早一刻则肉生,生则粘刺不松;迟一刻则肉死,死则粗硬味淡。”在谈及保藏时说,“春夏一切荤肴,以酒浸之其味不变。暑月诸鱼肉易坏,须去尽汁,浸以麻油,不走味,入地窖更好。”尤为值得注意的是《铺设戏席和进馔款式》中所说:“居家饮食,每日计日计口备之。现钱交易,不可因其价贱而多买,更不可因其可赊而预买。”“买青菜不必买他色菜、买菰不买茄”,这样“油酱柴草不知省减多少”。对膳食安排,要“早饭素、午饭荤、晚饭素”;“酒宜晚饭饮、限以壶”;“客用酒,令其自饮,不必苦劝”;“每日饭食,三日中不妨略为变换,或面或粥,相间而进可也”;“宴客宜中饭,晚饭未免多费”等“诚当奉为令典”。这些论点对今人仍有引鉴之价值,也是后世研究中国饮食文化的珍贵史料。

《调鼎集》中记载的许多菜肴,如文思豆腐、葵花肉圆(今称葵花 肉)、套鸭(今称三套鸭)、荷包鲫鱼、芙蓉鸡、芙蓉豆腐、金银鸭、千层糕(今称千层油糕)、酥盒、春卷等维扬名菜,至今仍是扬州菜点中的佼佼者,成为有些酒肆的招牌菜。仅《江鲜部》中所载,就有近百种至今仍在制作,只是制作方法,古今略有发展变化。

是书《序》中说道:“为此书者,其殆躬逢太平之世,一时年丰物阜,匕鬯不惊,得以其暇,著为此篇,华而不僭,秩而不乱。”与其说这段话是对该书文字的赞美,倒不如说是对“康乾盛世”的吹捧。康乾时期盐商的富有,使他们在饮食上极其讲究,最鲜明特点就是食不厌精,他们为了显示富有,不惜挥霍靡费,暴殄天物。尤其是接待南巡的帝王,“献食”更是不惜代价;招待随驾各级官员,他们是绞尽脑汁,争相献媚,以博取宠爱,形成那个时期扬州饮食繁荣的局面。盐商们的这种饮食习惯成为当时的一种时尚,许多人仿效,十分流行。扬州普通家庭受此影响,饮食也很是讲究,为淮扬菜推开了市场。所以透过这部书,我们还可以见到清代扬州的富庶繁华。

《调鼎集》的作者一般认为是童岳荐,《扬州画舫录·卷九》记载:“童岳荐,字砚北,绍兴人,精于盐荚,善谋画,多奇中,寓居埂子上。”也有人认为,《调鼎集》并非童岳荐独立创作,是他采摘诸家饮食著作,结合自己的独到见解编撰而成,后人又作了增补。在扬州众多盐商中,虽算不上是巨富,但也精于馔饮,可见当时盐商对饮食的讲究、对厨艺的内行。《调鼎集》即便是童岳荐的汇集资料,也须有一番功夫。

是书以手抄本传世,上世纪70年代末被发现,该书序言说:“是书凡十卷,不著撰者姓名,盖相传旧抄本也。”“不著撰者姓名”盖是因“君子远庖厨”的传统观念,编著者不愿著名,一些并非出自名士的烹饪专著也常以钞本散传于民间。也正因为是钞本散传,所见版本、内容略有不同。笔者据扬州商业技校张延年先生1983年整理内部印行的教学资料写了这篇介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