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衣怒马少年时

马旭冉

鲜衣怒马少年时文轩(鲜衣怒马少年时)(1)

亲爱的各位来宾,可爱的小师弟小师妹们:

大家下午好!

很荣幸在今天这个美好的日子里与大家相伴于此,与我最亲爱的师父水孩儿老师一同举办新书发布会及分享会,并和大家一起分享我与文学的一些故事以及我个人对文学创作的一些小小看法。

昨天恰逢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在我的新书《我见青山多妩媚》收录的一篇文章《明月几时问青天》中,我的开头就是:“自幼时起,我就听到过数不胜数的、有关月亮的故事。中国神话里的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天狗食月、吴刚桂树,最令我神往,除此之外,日本传说中所讲述的‘月宫公主的竹取物语’、法国《疯狂的奥兰多》中所详细描述的‘月亮中有一切地球遗失之物’,北欧盛传的‘月亮是由马车承载行在天际’,都称得上是妙趣横生。东西方文化里的月被赋予着不同的色彩,被各国的小孩子们所喜爱着。”

相信在座的每一位读者朋友,不管是大朋友也好、小朋友也好,都曾为我们中国传统节日的深厚底蕴和光怪陆离的神话故事而深深痴迷。在我小的时候,时常幻想着住在天宫上的嫦娥姐姐究竟有着怎样的仙人之姿,于是就诞生了这篇《明月几时问青天》。我在里面讲述了在我还是个小孩子时,因为听了表哥的玩笑话,误以为在每年的月圆之时可以登上月亮见到仙人的故事。

在我的文学创作之路上,中国古典文学和历史传说有着极为重要的启蒙作用。大家可以发现,我这本书的书名就取自于辛弃疾之词,而书中大部分文章的标题也来源于传统诗词:“梦里不知身是客”、“何妨吟啸且徐行”、“万古浔阳秋菊高”、“人生若只如初见”等等等等。很多文章也取材于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如南唐后主李煜、忧国忧民的杜甫、“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先生等。站在这些伟人的肩膀上,遨游在传统文化的海洋中,我对文学的热爱油然而生。

在我的文学创作之路上,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在我心里拥有极为崇高的地位。政治学中有一句很经典的话:“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我始终认为,如何培养文化自信、坚守并发扬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或者说,如何发扬我们各少数民族文化(比如我们内蒙古的草原文化、成吉思汗精神)是每一位当代创作者都应该慎重考虑的重大议题,也是我们必须肩负的社会责任。包括我在另一篇写传统习俗的文章中也提到:“在庙会上买下的那顶凤翅紫金冠还摆在书柜上隐秘的角落,翎子上早落了灰,亮片也掉光了。只是偶尔看上一眼,就觉得心里那神通广大的孙悟空还在”、“这些年已很少去看花灯,街上花灯的样式似乎也没有记忆里那样活灵活现了。只是心中该是还有那么一盏花灯的,始终悬在回忆和现实的交界处,叫人时常怀念。在这个事物变化得很快的时代,娱乐的浪潮更迭不休,人们的喜欢来得很快,走得也很快。信息化时代过滤掉无数快餐文化,但那些传统的乐趣仍稳如磐石,深深印在每个人心底。当年味越来越淡,如何留住经典才更是人们应该思考的论题。愿你仍喜欢在十二月初八喝一碗腊八粥,在腊月二十三尝一点麻糖,在大年三十吃饺子笑团员,在正月十五赏花灯。岁末除旧迎新,眉目舒展,平安长安。”这些根植于我们血脉中的最深层的文化基因,是我们最不可割舍的宝贵财富。守好我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相信这是我们每一位创作者和每一位读者朋友共同的心愿。

而在我文学创作之路上给我带来极为重要影响的,还有我的师父水孩儿老师在两年前的拜师宴上于拜师帖上写给我的一段话:“万不可取媚于世,不可随波逐流,要存真保诚,独行己见,有胆量,有勇气,有骨气,有识见,有操守,所言是真知灼见之语,所见是高人一筹之理,所写是优美动人之文。”在有幸成为我师父的徒弟的这两年里,每一次落笔成文,我都牢牢记挂着师父当时对我殷切的嘱托。在当今这个乱花迷人眼的互联网时代,颠倒黑白之事屡见不鲜,人们往往凭借着网络流言,主观臆断。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如何让自己笔下的文字“说出真相”而不是助纣为虐,对于每一位创作者来说,都应该是值得思考的头等大事。对于社会热点事件,我们是否应该保持一颗敬畏的心,不轻易做决断?保持自己的判断力,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段话对我的影响很大,让我明白对于写作,我们应该时刻怀揣着一颗敬畏的心。今天在这里也借此机会,感谢我的师父水孩儿老师,她在我眼中,是一只潇洒、自由、无拘无束的飞燕,也是我心中最有才华、与我亦师亦友的前辈,是我在文学之路上最敬重的偶像。感谢她对我知无不谈的栽培和帮助,未来的我也一定会好好努力,绝不辜负师父的期望!

以上就是我所认为的在文学创作中应当树立的两条基本原则,那么大家也看到了,我今天分享会的主题,名为“鲜衣怒马少年时”,它出自岳飞的《鹊桥仙》。何为少年?从最表层的意思来看,即指年龄意义上的、风华正茂的年轻人们。我现在是一名高三的学生了,学业非常繁忙,今天本来请了我的很多位好友到场,但是由于我们的高中今天都不放假,所以很遗憾今天只有我一个人站在了这里。我一直觉得,友谊是一个人生命中至关重要的存在。我很感谢我的好朋友们一直以来对我的陪伴和支持,也因为有这样一份份真挚的年少情谊感到万分荣幸,因为与这样一群优秀且有趣的少年们一起成长,使我收获了无数重逾千斤的美好经历。在《我见青山多妩媚》中,有一篇名为《一期一会》的文章,专门写给不断带给我力量的好朋友们。文章首先摘取了在三年前我初中毕业时写下的一封回忆信,然后如此落笔:“思绪被灯影拉回黑夜,而这几行简单文字里藏着的,是我的三年,是我们的三年,是彷徨失措后仍选择一往无前的意气风发,是此生只此一次的青春盛宴。当我们走出一段路,再回头眺望,往事大多已变得模糊不清,只剩下一些仍在闪闪发光的东西,那是一颗坦诚、勇敢、真挚、不怕未来的少年心。‘这风雪长路,朋友别停步,我在这半途,给你们祝福。’或许多少年后再回忆起来,那些在一起度过的时光,就算是枯燥的课堂也会被再度赋予鲜活的色彩,就算是在平常不过的一句闲话,也能再记上许多年。那些误解和矛盾,最终也成为最深刻的眷恋。一期一会的,不止同窗,还有那过去了就不再回来的少年时代。当我成为一名高中生,当我第一次坐在考场里,铃响,目光落在前方的钟表上。当我交到一位腼腆、却很真诚的新朋友,当我又一次为赛场上的运动员摇旗呐喊,山呼加油。当天还未曾亮起时,教室就已经传来了朗朗的读书声,当用掉了十几张草稿纸终于解决了一道难题,当放学路上的晚风吹拂过我的发梢,像是故友在同我打招呼,又像是新朋友的一句问候。当日光一次次画过教学楼前的石头,当你又回过头和我说一句你好或再见。一次次高歌,一次次奔跑,那都是我的祝福,送给过去,送给未来,送给每一个怀揣着梦想的少年人,祝你们一路顺风,万事胜意。少年临风起,莫道人生不如意。”

那么再深层次一点的“少年”又指什么呢?我用我书中一篇名为《童话》的小说来表达我的理解。《童话》讲述了一个名为格兰的小姑娘可以看到许多原本只出现在童话书里的人物并与他们成为了好朋友的故事。我在开头写:“小孩子是永远相信童话的,他们心里住着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他们眼前驶过的都是载着水晶鞋的南瓜车,他们相信豌豆里和高楼上都住着公主、卖火柴的小姑娘没有离开而是到了天堂,半夜里不睡觉就能骑着巨龙去古堡里探险。只要一直纯真,就永远都可以是活在童话里的小孩子。”又在结尾如是说:“要一直纯真,做一个相信童话的小孩,一直穿长裙,一直佩宝剑,成人世界浮躁又多疑,我们只需要成熟、自信和独立,不需要变得和他们一样。愿我们永远年轻,永远做自己。”

这是我心中,属于少年的另一层含义:永远纯真,永远干净,不被浊事纷扰同化,不因世事变迁而放弃自己心底最美好的理想与信念。

而我对少年的最后一种解读,就藏在本书的书名里。在初初拟定这部散文集的名字《我见青山多妩媚》时,我提笔为它写了一个简短的内容提要,后来也如愿印在了书封上:“这是一部散文随笔集。作者在追寻自然的规律与奥妙中、在对历史的叩问与追思中、在平淡朴实却各有精彩的日常生活中且歌且行。不断思考,采撷生命的硕果,寻求精神的永恒。热爱未曾改变且坚定,少年意气风发等闲度,谨以此书献给即使苦乐参半却始终昂首阔步的青春岁月,献给深处浊世却永怀纯真洒脱的人们。”

我在文章开头以年迈的辛弃疾仍保有少年热血、想要保家卫国,在萧瑟的风景中得见“妩媚青山”为引,阐释了我心中“少年”的最高奥义。“我见青山多妩媚”又何尝不是一种“鲜衣怒马少年时”的鲜明写照?我给少年的定义,不单以年龄来论。少年的情志不因岁月更迭而消磨半分,相反的,那样意气风发、鲜衣怒马的情怀会因光阴的沉淀而更加精彩夺目。即使我们已经年过古稀,白发苍苍,但我们仍可以拥有少年那样青春活力的心气儿,拥有少年那样豁达开朗的心性,永远年轻,永远如同鲜衣怒马的少年,以这样超越时空的洒然去对待生命中的一切事物,那我们就以一种奇妙的方式,达成了精神上的永恒。

虽然刚才张馨月同学已经为我们声情并茂地朗诵了这篇文章,可我依然想要以我自己的口吻,与大家再度分享这篇对我来说很重要的、可以说是这本书的书眼的文章中的结尾部分。

“人的生活,在很大意义上是由自己决定的。即使外物想尽一切办法要阻碍你甚至掩埋你,但种子依旧是种子,能抽芽在料峭的石缝里,只凭借风露而生。很多人失败了,他们沮丧地认为遮住眼睛就看不到色彩,堵住耳朵就听不清歌声,那是他们没有熬过锤击而给自己生命竖起的屏障。海伦凯勒即使眼不能看耳不能听,依旧可以通过感知流淌于指缝的清水明白water的含义。心为物役,才会寸步难行。心外无物,终会跋涉至终点,以任何形式。”

“当我尝试以这样的心态去面对人生,才猛然发觉,即使是已经死去的事物也可以重新鲜活起来。错过的不再遗憾,失去的不再怅然,得不到的不再纠结,命中没有的不再强求。世间万物有其运行的不变规律,可我的信念,也能支撑起我的灵魂。我看到新的太阳升起在东山上,看到新的溪流发源于干涸的荒野中,它们教会我坚强,教会我永远不要停下前进的脚步。即使置之死地也能后生、也能柳暗花明又一村。只要不停下,就可以穿越经济,翻阅陡峰,一览众山小,和沈从文一样,闻到荷花的清香。”

“在漫漫人生路上,经历了火烤水淹、风吹日晒,我心里仍矗立着一座巍峨的青山,四时花常在。伤痛移不走它,死亡亦不能撼动它,它就这样永生永存。于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有限生命,也可以和‘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一起永恒不灭。我懂那青山,那青山也懂我,我就是一座不愿妥协的青山,青山就是另一个打不倒的我。”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鲜衣怒马少年时,希望我们每个人都永存“我见青山多妩媚”的情怀,在自己的人生路上且歌且行,永不回头,昂首阔步地向前走。

在分享接近尾声时,我想特别感谢一个人。

2014年夏天,我获得人生中第一个全国性的写作奖项,那一年我九岁,第一次离开父母、跟着老师和伙伴们坐上北上的绿皮火车,去北京参加游学活动和颁奖典礼。我至今仍记忆犹新,那一次比赛,我们的颁奖地点设在了北京大学的百年大讲堂里,当我站在台上从评委老师手中接过那张薄薄的、但是金灿灿的奖状时,我心底的文学之种就此抽芽。在往后将近九年的时间里,我拥有了很多次参加现场作文比赛、或是去外地参加游学的奇妙经历。那种在赛场上肆意挥洒热爱、在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写作精英相互切磋的感受,令我如痴如醉。而当我每一次站上领奖台时,无论周边的人声多么嘈杂,我心里总是只剩下她一个人。我想起我最初开始写作时,落笔总是无聊的流水账,是她鼓励我不要气馁,我拿到第一张奖状时,是她眼中的欣喜让我拥有更多前进的动力,当我青涩的文章第一次刊登在报纸上时,也是她让我更加坚定我的梦想。就像现在,我站在台上与大家做分享,而她依然坐在台下,举着手机为我记录下这一重要的时刻。这一路上,成就是她,失落还是她,如果没有她,我的写作之路永远无法被开拓。她一直是我在文学创作之路上最有力的后盾、最安稳的避风港,她也是我心目中最伟大、最厉害的盖世英雄。

谢谢我的妈妈在这十八年中给予我这么多爱,让我自由快乐地成长,让我在最童真的年纪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条路并且陪伴着我一直走到今天。 《我见青山多妩媚》这本书最后完稿的一篇文章,名为《岁月从不败美人》。我踌躇落笔,寥寥千字,还是远远不足以将我心中的她描绘。在文中的末尾我这样写:“她眼角的皱纹化作春水里的潋滟,她鬓间的白发化作绕指缠柔,那些相伴着的日子,染红几十载如歌岁月。岁月从不败美人。她在我心中,永远是世界上最美最美的女子。我这一生只爱上这一多玫瑰花,纵其他的花开得再娇艳,也只有这一多走进我的心里。”“起风了。未来数不尽的光阴啊,你永远是我生命中最近的爱。我们一起走到天尽头,永远不分开。”如果可以,我想用我的余生来回应她这样深沉的爱意,陪着她,从天光乍现,一直到暮雪白头,就像她曾经牵着我的手、一直陪伴着我那样。

在分享的最后,我想感谢这一路走来,所有给予过我帮助的前辈与老师们,非常感谢我的老师们对我的辛勤培育和呵护,也感谢一直以来给予我支持和鼓励的我的亲人、朋友们,感恩在这条并不能被称为康庄大道的路上,有你们的陪伴。最后,我还想感谢我自己:谢谢你没有放弃,选择坚持这条路,并且一直走到了今天。希望你真的可以实现你九岁那年就许下的愿望,一路收获,一路成长,不负韶华,不负自己。

祝福每一位怀揣着文学之梦的少年们,可以永怀你们此刻燃烧着的这颗赤诚的文学之心,在梦想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后,以我写给自己的十七岁祝福《银鞍白马渡春风》中的一句话作结:“银鞍白马渡春风,十七岁的你就像春风,蓬勃而富有朝气。不过十七岁比春风更加恣意、更加勇敢。倘若你和一位十七岁的少年夸赞:孩子,你真像一阵蓬勃的春风。少年只会说:为什么不是夏风、秋风和冬风?为什么只能是风而不是云和雨?真是单调。你知道吗?只要我想,便什么都能成为。”祝我亲爱的少年们都可以乘风破浪,一往无前!

感谢大家的聆听。

2022年9月11日于包头市图书馆

鲜衣怒马少年时文轩(鲜衣怒马少年时)(2)

马旭冉,2004年11月14日出生于内蒙古包头市,现就读于包头市第四中学高二年级。

2014年加入世界华人少年作家协会,2015年获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少年报社少年新闻学院等承办的“星耀中华”展示评选活动“中国百优小记者”称号,2019年加入青山区文联协会并出版个人散文集《一路繁花》,2020年加入包头市作家协会,2021年加入萧乡文学社,2021年成功入围奥林匹克杯全国大赛吕谦青少年写作奖最高奖。曾获全国性比赛金奖二十余项,与中国小记者团队赴北京参加比赛六次,作品多次刊登于《中国校园文学》《西部散文选刊》《都江堰文学》《萧乡文学》等杂志。

她兴趣爱好广泛,尤爱阅读与写作,笔耕不辍,钟情于自然与历史。愿望是用自己笔下的文字温暖孤独的灵魂,在享受生命的旅途中不断追寻自己的人生价值。

,